“完全自主”不如“各得其所”
——谈我园主题课程管理的变革
2016-10-22解放军理工大学第二幼儿园吴晨王红年
解放军理工大学第二幼儿园吴晨王红年
“完全自主”不如“各得其所”
——谈我园主题课程管理的变革
解放军理工大学第二幼儿园吴晨王红年
一、“完全自主”之伤
多年来,我园一直采用分科课程和主题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并明确规定每个班级每学期开展两个主题活动,主题内容由最了解本班孩子能力和兴趣的教师自主选择。由于我们一直是集体备课,为保证教学进度的一致性,每个年级统一预留出两周时间用来开展主题活动。很快,问题接踵而来。
问题一:分身乏术的管理层。开学第三和第四周是计划中每个班第一个主题开展的时间。从第二周开始,整个管理层就不断地被教师们“请教”,尤其是业务园长更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你看我们班搞这个主题行不行”“我们班主题分成这几个块面合适吗”“我这个主题用这种吊饰你觉得怎样”……大到选题小到一个字多大都要来问个清楚。而且因为大多数教师对主题活动的把握还很不到位,主题设计稿经常要改两到三次,有时下了班还有四五个教师等着管理层给建议。
问题二:极度忙碌的两周。查资料,定主题,做计划,发调查表,布置主题环境,做教具和区域材料……教师们像开足马力的陀螺,拼命地转。孩子们在的时候组织活动,孩子们走了就加班布置环境、制作玩教具。令教师们更疲惫不堪的是,到第二个主题开始时所有工作又要全部重新做一次。
问题三:点到为止的区域活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从选材、设计,再到实施,教师们有那么多工作要做,大家不约而同地将首要精力放在了相对好把握的集体教学活动上——我围绕主题上了这么多相关的课,总算是有内容了;其次是环境布置上——不论是“爱家乡”还是“好吃的饼干”,环境上总要让人一眼能看出痕迹啊!至于区域活动、家园共育就点到为止吧,比如“好吃的饼干”就投放一些饼干盒,或者放一些自制饼干玩匹配。
问题四:略加改动的抄袭。主题活动进入准备状态,最抢手的就是那些主题课程的参考书,短短几天就被借空。“我看这书上的‘纸片飘飘’主题挺好玩,而且教案、区域内容都设计得很详细,我们班孩子正好也很喜欢折纸画画,我们班就搞这个吧!”“我同学去年在他们园开展过‘有趣的植物’主题,她说很有意思,把教案都给我了,我就做这个。”让教师基于本班幼儿来设计、开展主题活动的美好愿望,几乎都变成了略加改动的抄袭。
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促使我们回过头冷静思考主题课程管理中的每个环节和要求,我们发现有以下两点被忽视:一是我们让教师自己设计主题,却没有考虑教师有没有能力。我园教师以工作经历十年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突然让他们完全自主设计主题活动,这让他们手足无措,抄袭也就不可避免。二是幼儿园只给出了每学期两个主题的数量规定,却没有在内容上给出任何规划,使得主题活动每一次都是匆忙开展,匆忙结束。孩子们参与的永远都是不成熟的主题,幼儿园的主题资源利用率很低。
基于发现的问题,我们思考:主题活动建立在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上固然不错,但是同一年龄层次的幼儿在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上总归是有共性的,与其让教师们天马行空抄袭,不如我们对幼儿园三年的主题脉络做一个总体规划,让教师们有章可依。
二、“充分集权”之惑
于是,我们立刻展开行动。由教科室进行第一轮主题课程架构,先从幼儿园历年开展过的主题活动中筛选,初步建构出总体主题活动框架。之后,园长、副园长以及骨干教师组成核心小组,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改与调整,最后形成幼儿园主题活动框架。框架以班级为单位,将一个班级三年的主题联系起来考虑,如下表是某班从小班到大班三年的主题活动:
这样的主题框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同一班级三年的主题内容是不断延展的,在前一个主题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可以迁移运用到下一个主题当中,保证了幼儿探究经验的螺旋式上升。
2.兼顾我园作为艺术特色园和部队园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师资和办园资源优势,让中华国粹和军旅文化也在主题活动中有所呈现。
3.在主题的数量上,不再强行规定一学期两个;时间上,也不再限制必须两周内完成。将主题的探究看作一个长期的、需要各种活动相互支撑的过程。
4.一个班级上、下学期的内容关联度比较高,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上教师可以在色调、底板、配饰上做统一的考虑,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只需要做一些局部调整即可,避免了环境装饰浪费材料。
框架确立之后,核心小组还对各个主题的开展提出建议,从集体教学、区域活动、游戏活动、家园共育几个方面做资料的收集与筛选。每个主题的相关资料建立一个文件包,24个主题的文件包凝结成“军理工二幼主题资源包”。资源包的建立让教师们拍手称好,每个人都觉得轻松了不少。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每个人又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把开展的活动存入资源包。就这样,经过一届一届教师们的实践,每个主题的资源包越来越丰满。我们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又产生了以下困惑:一是有的班级孩子在某一阶段有特别想探究的内容,可是这个内容不是框架里的。比如,去年中三班的孩子因为一次亲子做蛋糕活动,对食物制作产生了兴趣,可是按框架他们班的主题应该是“有用的伞”。二是有些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很希望能结合自己的特长和研究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比如:徐老师是我园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高级教师,在教学上很有想法,也乐于研究。近期她一直在做幼儿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希望开展“我爱书香”的主题活动,但是按框架小班下学期他们班应该是进行“可爱的鸡”主题活动。
三、“各得其所”之乐
一边是日益成熟完善的资源包,一边是偶尔冒出的小冲突。核心团队又一次坐在一起,重新讨论幼儿园主题活动框架的兼容性,并且更细致地分析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将开展主题活动的教师大致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模仿类”。一般是指工作三年以下的新教师,要求他们从资源包里选题,按资源包里的内容照着做。
第二类“改进类”。对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教师,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在资源包中选题,但是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主题可开展的内容,有自己的新想法和新变化。
第三类“创造类”。对工作十年以上的骨干教师,我们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特长和班级孩子的情况,自己设计新的主题,这些新的主题也将成为资源包里的“新成员”。
最后一类比较特别,是“拐杖类”。这主要是指起辅助支持作用的管理层。比如前文提到中班孩子们对厨房、做饭特别喜欢,可以顺应孩子兴趣开展“美食学问大”主题活动。考虑到班级教师比较年轻缺乏经验,管理层就担当起教师的“拐杖”,从选题、内容到组织方式,甚至环境创设,都和教师一起分析讨论。
新的主题课程管理框架更宽松,也更人性化。不同水平的教师“各得其所”,大家脸上的笑容更多了,我们的“军理工二幼主题资源包”也越来越丰富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幼儿园里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像“创造类”教师一样,顺应孩子来自己设计主题,达到高层次的“完全自主”该多好啊。只可惜,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永远都是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断加入。所以,与其去奢望遥不可及的“完全自主”,还不如让教师们“各得其所”,这样才能真正让每位教师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