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英雄杨子荣
——杨子荣身世之谜查访记(一)

2016-10-22于佰春

侨园 2016年6期
关键词:林海雪原杨子荣身世

文 于佰春

寻找英雄杨子荣
——杨子荣身世之谜查访记(一)

文于佰春

反映革命战争故事的长篇巨著《林海雪原》,描写了人民解放军一支小分队牡丹江剿匪的英勇战斗。亲历过这段历史的小说作者曲波,饱蘸革命激情,以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侦察英雄扬子荣。他机智、威猛的高大形象曾吸引过亿万读者、观众的目光。他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崇高思想,激励过的几代人,并且风采依然。

但是,小说中的杨子荣与现实中的杨子荣不尽相同。他的籍贯、姓名、身世及其生死境遇,在一段漫长岁月里,竟像林海飞雪一般扑朔迷离。

日前,笔者在牡丹江专访了当年破解杨子荣身世之谜的知情者、当事人。拂去岁月的风尘,揭开历史的幔帐,人们发现杨子荣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侦察英雄……

杨子荣遗像

云遮雾绕杨子荣

建国以来 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英雄豪杰。但是 与众多的革命英雄相比较 杨子荣颇具传奇色彩。其原因要从小说作者及书中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斗争经历中去寻找答案。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 年轻的共和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5年的冬天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车辆厂党委办公室的灯光经常彻夜通明。一位潇洒英俊的青年人时而神情激动地在室内踱来踱去 时而伏案端坐、振笔疾书。他就是1946年转战东北 进山剿匪的牡丹江二团副政委曲波。

思绪如潮的曲波 凭窗凝视窗外那晶莹洁白的飞雪 饱蘸深情地写道 “这几年来 每到冬天 风刮雪落的季节 我便本能地记起当年在林海雪原里的艰苦岁月 想起1946年的冬天。战友们的事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当我在医院养伤的时候 我曾经无数遍地讲过他们的故事 尤其是杨子荣同志的事迹 听故事的同志无不感动赞叹。而且好像从中获得了力量。于是 我便产生了把林海雪原的斗争写成一本书的想法 以敬献给那些在林海雪原中 参加过清剿土匪斗争的战友们。”

从1955年2月至1956年8月 在一年半的业余写作中 曲波完成了一部成功的处女作《林海雪原》。

在那个时期 一批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文艺作品相继从当事者、过来人的笔下问世 《苦菜花》、《迎春花》、《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红日》、《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等诸多的鸿篇巨制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革命不同历史时期的壮丽画卷。一组组鲜活的英雄群像激励着人们去创造新的生活。而《林海雪原》的问世和随后改编的电影 则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朔风吹、林涛吼、气冲霄汉”的独特境界。由于作者曲波就是当年这支剿匪部队的指挥员 英雄杨子荣、高波、孙大德及匪首郑三炮、座山雕等确有其人 这更格外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一支解放军小分队肩担重任 追击暗藏的国民党残匪 这时 我们的英雄杨子荣出场了 他深入群众 搜集敌情 巧扮被俘顽匪胡彪的身份 以座山雕朝思暮想的一张“联络图”作为晋见礼、打虎上山、直闯匪巢威虎厅。他以娴熟的黑话与匪首座山雕过招 在险些被识破的危急关头 利用土匪各山头之间的矛盾 巧借“三爷”之手 除掉了知道自己“真是共军”的土匪“一撮毛” 赢得了“八大金刚”的信任。座山雕收下联络图之后 当即委任杨子荣为国民党滨绥图佳保安第五旅少校团副、封其为威虎山老九。

打入匪剿后 杨子荣迅速摸清了土匪构筑的工事“九群七十二堡” 并利用除夕夜座山雕“百鸡宴”的时机 与小分队里应外合 活捉座山雕 扫平威虎山。

独胆英雄扬子荣的大智大勇 不仅赢得了亿万读者、观众的仰慕 也受到了毛泽东的关注。在文化大革命中期 谈及知识分子作用时 他曾幽默地一语双关引用了《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与座山雕斗智时的一句台词 “老九不能走 ”以此向“四人帮”疯狂迫害知识分子的极端行径亮起了红灯

《林海雪原》的亿万读者、观众们在敬仰英雄的同时 也非常渴望对杨子荣有更详尽、更全面的了解 这也是历史对客观事实的要求。书中的杨子荣是活着的英雄 而历史上的杨子荣却早已在后来的剿匪斗争中光荣牺牲了。当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牡丹江市海林县寻访英雄遗迹的时候 都不约而同地发问 真正的杨子荣是什么样的 他的家乡在什么地方 他是怎样参加革命的 又是怎样牺牲的 面对人们最想知道的 关于英雄的自然情况等一连串问题 仅靠文学作品的描述是难以解释的。

事实上 当年解放军进山剿匪时 虽然牡丹江地区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但是 内战的硝烟仍然弥漫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当时当地的环境条件所限 杨子荣牺牲时 墓前只树立了一方木碑。碑上仅记载了烈士的生卒时间是1917年至1947年 其个人简历、生平业绩则是空白。而曲波在《林海雪原》书中也只交代了杨子荣的老家在胶东半岛的一个农村。甚至连杨子荣的照片都无从获得所以 根本满足不了广大群众渴望了解英雄的要求。

杨子荣牺牲20年后的1967年 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的时候 全国各地每天都有数百个电话 拨打到海林县政府详细咨询杨子荣烈士各方面的情况 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杨子荣生前事后的不同说法 这引起了黑龙江省委的重视 我们地处英雄杨子荣生前战斗过的地方 却未能详尽地掌握英雄的履历、概况 从保存历史的角度看 又是一种亟待填补的内容和必须承担的责任。据此 黑龙江省委责成海林县委把破解杨子荣身世之谜当成全县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于是由海林县民政局副局长 时任海林县烈士陵园管理站站长关会元为首的调查小组成立了。当年9月 由关会元带队南下 第一站是前往杨子荣生前战友较为集中的北京 希望能在这儿破解英雄的身世之谜。

众里寻他千百度

到北京后 关会元首先找到了曲波岂料此时的曲波已经在运动中被撤职罢官。这使得破解杨子荣身世之谜的寻访工作变得复杂起来。而曲波之所以身陷逆境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那本《林海雪原》。

“有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林海雪原》是以真人真事为主题的小说。它的历史部分是真实的。小说问世之后 在社会上引起广大读者的热议。也出现了各种相左的意见。有人说“1946年到1947年在牡丹江地区清剿国民党土匪 是一支大部队完成的 而不是像《林海雪原》所描写的 只是少剑波领导下的少数部队脱离了党的领导 凭着少剑波的机智多谋和扬子荣的英勇果断就能解决的。小说过分夸大了小分队及其领导者的作用。”

有的读者甚至还认为 “少剑波这个人物 我们很难承认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形象’ 白茹更不能代表我们部队中的革命女战士。所以 《林海雪原》的思想性也不强 教育意义也不大。”

而具有一定文艺理论修养的读者则认为 应该划清历史事实与文学真实的区别。作家完全有权把丰富的历史素材加以概括提炼 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驰骋其想象的能力。其实只要不违反历史生活的本质和真实 就不应该在这方面责难作家。如果把历史真实生硬地套在文学上那么《林海雪原》只能摆在研究历史栏目的书架子上。

事实上 曲波的《林海雪原》不是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 而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段斗争生活的横断面 是一个传奇英雄故事。这就有别于广角的反映大决战的历史纪实文学。

但是 小说问世之后 相左的意见颇有影响 它以“左”的政治标准鞭挞《林海雪原》 这是曲波始料不及的。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 这笔旧帐找上头来。

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政治运动中 文艺界首当其冲 曲波也成了众矢之的。“曲波刻意为自己树碑立传” 一时间成了向其问罪的理由。时任一机部办公室副主任的曲波一夜之间被关进“牛棚”。

当关会元见到曲波时 他正在机关伙房扎着围裙洗菜做饭。为防止他“变天复辟、反攻倒算” 身后还有两个负责监督改造的“造反派”。在这种不便深入交流的情况下 曲波只简单地告诉关会元 杨子荣的战友孙大德也在北京 可以去找孙大德问一问。

关会元找到了孙大德。但是孙大德也只是笼统地知道杨子荣是胶东人 这与曲波在《林海雪原》中的简单描述相同。

《林海雪原》作者 曲波

关会元作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民政干部 对已寻访到的零碎信息并不满意。他知道 胶东半岛有四个县 即荣城、牟平、文登、乳山。在这四个县城的数百个村屯里 哪一个是杨子荣的家乡 必须准确无误地查找清楚。这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愿望 也是民政干部对先烈、对历史和公众应负的政治责任。关会元带领调查组一行4人赶赴山东 通过民政部门查找了1000多位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资料。但是 没有一个与杨子荣情况相近、相符的。调查组怀着遗憾的心情返回了海林。

尽管初查未果 关会元并没有丧失信心和勇气 他为侦察英雄杨子荣生前战斗在海林地区而自豪、骄傲 这是海林的殊荣 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为了使其大放异彩 自己无论付出怎样的艰巨都是值得的。他拿出新的建议和方案经县委批准后 再次率杨子荣情况调查组出征。行前 县委下了死命令 不受时间限制 一定要把英雄的籍贯、事迹搞清楚 要向全国人民做出圆满的交待。1968年5月 关会元率调查组在北京通过孙大德找到了杨子荣生前所在的部队领导。

时任该部队副政委的姜国政是杨子荣的老战友之一。1947年他曾担任牡丹江二团一营的干事 是林海雪原剿匪战斗的参加者之一。听到海林县派人查寻杨子荣生平情况 姜国政非常激动。他说 “杨子荣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我们作为他的战友和同志 如果连烈士的身世都说不明白 就太对不起先烈和后人了。”姜国政亲自出面 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以部队“撰写军史”为由 冲破个别单位“造反派”设置的各种阻力 把杨子荣在北京的老战友曲波、孙大德、刘崇礼、魏成友等人召集到一起 组织了“老战友回忆杨子荣座谈会”。力图用“大家谈”的形式详尽追忆出二十多年前的往事。

老战友们七嘴八舌 有的说杨子荣的家乡在文登、有的说是荣城 有的说可能是牟平 众说不一 无所适从。谈及杨子荣相貌时 由于谁的手里也没有杨子生前照片 就用语言回忆描述杨子荣形象是长脸、颧骨略高、浓眉大眼 有少许络腮胡子 身高在一米七左右。

座谈会气氛热烈 从周二开至周五在这4天当中 杨子荣的战友们热烈地回忆杨子荣的往事 讲述当年林海雪原中的剿匪战斗。关会元及调查组每位成员心灵都受到震撼和撞击。他们一边流泪一边一字不落地忙着记录每个人的发言。晚间他们顾不上休息 互相比对白天的记录生怕有错记、漏记的地方。调查组的同志们说 困难再大也要找到杨子荣的家乡。为了保证调查工作深入开展 部队副政委姜国政亲自安排抽调了两名部队人员与海林调查组一起前往胶东 展开工作。

遍访胶东 聚焦牟平

胶东半岛是革命老区 从这里参加革命军队、开赴战场的人不计其数 其中不少人为祖国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正值七月 鲁东平原的气温高达40℃。即使在背阴处不动地方 也呼呼冒汗。但是 关会元一行顾不上避暑纳凉一下车 就立刻找到胶东半岛各市、县委、政府说明来意、请求协助。在烟台地委召开了电话会议 要求各县成立协助调查杨子荣身世办公室 千方百计寻找知情人支持海林调查组开展工作。

山东各县区公安、民政、武装部通力配合 支持海林调查组开展调查。并要求下乡包村干部把查找任务带下去 要人给人 务必把所需情况查深、查透、查实。根据这个要求 各县区打印了相关文件下发到数百个乡镇村屯 并张贴了数千份寻查广告。许多乡镇还利用大喇叭、一天广播三遍 要求居民紧急行动起来 协助海林县委、县政府查找杨子荣身世。老区人民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 无不希望传奇英雄杨子荣是自己家乡的人。每天围绕杨子荣的身世等相关线索 像雪片一样飞来。电话铃声从早到晚响个不停。调查组全体同志昼夜值班 轮流接待、走访 忙乎了两个多月。关会元对上百个线索一 一 进行了核查、面谈 并做了详细记录 但经过比对 均无法认定。

关会元没有灰心 他率领调查组集中到文登、海阳、荣城。通过一段时间寻查 把重点移至牟平。刚到牟平 他发现这里的政府和群众早已从毗邻的县城获悉了寻访杨子荣的信息。正深切期盼着调查组的到来 他们先行一步 做了迎接调查组的准备 等关会元一下车 已经布置好了的寻查办事机构立即按照调查组的实施方案开始了紧张有序的运作。

望着张贴在牟平城乡街头巷尾的寻查广告和老区人民热切期待的面容 关会元心潮澎湃。他下定决心 既使走遍千山万水 也要查清杨子荣身世 以此对烈士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对历史和后人做出负责任的交代。

深入寻查开始了。主动上门提供信息的群众络绎不绝 其中不少是战争中失踪人员家属 他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失踪亲人就是杨子荣 知情人那种迫切企盼的心情溢于言表。仅3天 调查组就掌握了与杨子荣有关的127个线索。对于其中有价值的线索 他们分别骑着县里提供的自行车 顶着火热的骄阳 逐一找相关人员面谈、核实。

在3个多月的查访中 调查组不时带着较为重要的线索 频繁地跑回北京、海林 与姜国政、曲波沟通分析 向县委请示汇报 每一次都得到鼓励和支持。

查寻过程中的难题是 一直没有与杨子荣同名同姓、基本情况相似的人。有一天 一个中年妇女风风火火地闯进了调查组办公室 对关会元说 “你们不用再费劲了 你们要找的杨子荣是俺家老汤 他参军时 没用自己真名 而是把自己的‘汤’姓去了三点水 换上‘木’字旁 顺了娘家的姓。”

尽管经过深入比对 最终否认了这个线索 但是引发了关会元的新思路 当年有人改换姓名参加革命的情况并不罕见杨子荣会不会是参军时改的名字 于是调查组侧重注意从年龄、入伍时间、体貌特征等方面破解杨子荣的身世之迹。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林海雪原杨子荣身世
小小数迷泽西之0的曲折身世
杨子荣的“土匪装”
红领巾心向党游学之旅
尘世的烟岚
林海雪原(五)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林海雪原(三)
林海雪原(二)
林海雪原 玉舍雪山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