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血脉铸就辉煌功勋—魏强:在璀璨的星河里奔腾不息
2016-10-22潘昕,孙忆鸿
航天血脉铸就辉煌功勋—魏强:在璀璨的星河里奔腾不息
《祖国不会忘记》是一首专门为航天人写的歌,歌词这样描述: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寥寥几笔,勾勒出航天人的轮廓。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型号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魏强(简称魏总),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航天人。
功勋
2016年1月31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举办的表彰大会上,魏总接过了代表着航天业界至高荣誉的“航天功勋奖”证书。这一证书的背后是30年心血的结晶,是对他为我国通信卫星事业发展诸多贡献的肯定与铭记。
型号发射。魏总先后任尼日利亚-1、委内瑞拉-1的副总设计师,中星-10和11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巴基斯坦-1R、亚太-9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白俄罗斯通信卫星”的总指挥……而在这些任职的背后,是责任与坚守成就的卓著功勋。中星-10是我国整星输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该项目首次开创了我国通信卫星国际化合作新模式;中星-11是我国自研民商用卫星中载荷效率最高的通信卫星;巴基斯坦-1R通信卫星是我国首颗向亚洲用户以在轨交付的方式出口的卫星;亚太-9是目前我国转发器通道最多、有效载荷质量最大的通信卫星,它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首次向国际成熟运营商出口;出口“白俄罗斯通信卫星”首次敲开了欧洲的大门……
巴基斯坦-1R卫星合整流罩
平台建设。魏总作为东方红-4平台长寿命、可靠性增长的专项总设计师,带领团队突破了74项关键技术,彻底解决了关键单机深层次技术问题。东方红-4平台长寿命、高可靠关键问题的解决,使卫星平台的市场开拓渐入佳境:订单增多、研制成功率提升,促进了采用该平台卫星的商业保险费下降;同时,采用东方红-4平台的卫星接二连三的成功发射,大大提高了卫星平台的成熟度,使其能够走向国际市场深处,与国外宇航大公司卫星平台在一个竞争舞台上竞技。在东方红-4平台基础上主持开发的东方红-4增强型平台,是我国通信领域发展战略规划中举足轻重的一步,该卫星平台建设,使我国通信卫星型谱化发展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卫星平台水平能够与国际同类平台比肩,使我国通信领域参与市场竞争再添至关重要的筹码。
魏总(右一)在巴基斯坦-1R卫星研制现场
预先研究。魏总作为我国某专用卫星通信系统大系统总设计师,以需求为牵引、新型平台为基础,牵头完成了系统总体方案论证;同样,以最大限度满足卫星性能、功能的实现为目标,力排众难,组织完成了10多项关键技术攻关。所负责的商业卫星核心产品预先研究攻关专项工作,让魏总及其团队面向市场,分析用户需求,科学谋划商业卫星核心产品发展方向,他为自己确定的首要工作目标即是:做好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识别以及技术攻关。目标明确、方法科学,魏总的预研为我国通信卫星事业发展铺石垫路。
根基
魏总加入航天人的队伍、执着岗位30年,与他的天然航天“血脉”息息相关。
魏总的父亲也是一名航天工作者,但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从未向他透露过有关工作的点滴,家里人也很少谈论父亲的工作。然而,命运就是这样奇妙,魏强成长的轨迹就那么天然地向航天靠拢。
青年时代的魏强在当时有一个执念,进航天单位一定要做具体的产品或部件的生产工作,“不然那有什么意思”。但是,现实并没有按照魏强理想中的情节展开,“组织分配”的那个年代让魏强搞起了卫星总体设计工作。
中星-11卫星太阳电池翼展开
在学习和适应了一段时间后,魏强竟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搞卫星实在是太难了,可能是这种挑战吸引了我。”他爽朗地笑了。
就这样,魏强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干起,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总指挥……阶梯式发展、脚踏实地的进步。一晃30年飞逝,魏强在让周围的同事敬重的同时,更是让曾经也是航天人的父亲为之由衷地感到了骄傲。事业的土壤培育了航天的后代,航天的传承人成就了事业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顽强
体内流淌着航天人的血脉,体外展现着航天人的风骨。魏总性格中最突出的便是“顽强”。
在研制中星-10时,电爆阀和单向阀的举一反三工作,使卫星进场发射周期显得格外紧迫。为保证年度发射计划的完成,中星-10发射场工作时间由一般的40多天压缩至33天。一天深夜,卫星终于完成了技术区电测工作,继而总装工作开始。通宵达旦的整整一天,作为该卫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魏强,始终在现场。就在卫星进入整理阶段时,蓄电池的异常被发现。魏总立即召集相关分系统设计师进行故障分析,最终将异常定位于由南蓄电池的一节单体泄漏导致。于是,接下来的6天6夜,后方组织相关专家连夜进行蓄电池单体泄漏问题归零。发射场根据归零结论,夜以继日地完成蓄电池单体的更换,以及更换蓄电池所需完成的相关操作。6天6夜的顽强奋战,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无疑给33天的发射场工作时间雪上加霜。接下来的时间,可谓被发射试验队超时空利用。在魏总的带领下,计划时间按24h规划,计划实施精确到分钟;按程序规范地一步步开展后续工作,同时,能并行的即并行开展工作。科学有序、忙而不乱,最终保证了卫星按时圆满发射。
中星-10卫星天线展开
以通信卫星出口白俄罗斯为标志,中国卫星首次登录欧洲市场,此举引起中白两国关注、世人瞩目。然而,“白俄罗斯通信卫星”天线数量多、功率要求大、载荷要求指标高,特别是制约卫星总装的进口部件的大幅度推迟,个别引进部件出现质量差错,直接影响了卫星的技术实现与研制进度。重压之下,唯有靠顽强的毅力与斗志去拼搏,魏总与他的团队一如既往地迎难而上。连续40周时间与外方进行电话会议,及时沟通研制质量与进度,以达到双方在对关键问题产生异议后的相对认同。连续50周时间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进行专项周报,使上级不仅了解卫星研制的实况,更是得到了上级在部件供给滞后、更改等难点问题解决上的指导、支持与帮助。连续5个月主要分系统研制的加班工作,为我方按计划推进研制进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这样评价“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是多年来白中全面战略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和重大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创新领域对白方均意义重大。”
吊装“白俄罗斯通信卫星”
平实
魏总说:“干航天要脚踏实地,走稳每一步”,“干航天要心如止水,耐得住寂寞”。
平实管理的精髓是高效。中星-10采用从法国整体引进有效载荷的新型商业合作模式。当时让魏总受到莫大“刺激”的无外乎法国人研制的有效载荷布设极其整齐、长度极为精准的电缆走线,究其原因,即是有效载荷线缆的布局是通过三维软件设计出来的。而在当时,我国通信卫星线路设计主要采用二维图纸设计,应用到实践中差距可想而知。“数字化制造一定是卫星研制的大方向”,魏总决定从自己的卫星型号“开刀”,率先采用数字化三维技术。“引进数字化三维技术使设计师的工作量加大了1倍,而且承担的责任更重了”,设计师如是说;设计手段的改变,改变了工人对照图纸进行操作的工作习惯,同时,对总装工人技能要求更加苛刻了,总装人员如是想;“在设计手段不成熟的情况下改变原有模式,会使项目管理的风险加大”,管理人员如是说。而魏总思想中对这种改变秉持的坚定意念是:“一旦这种技术成熟应用后,卫星部分硬件研制周期至少可以缩短1/3,成本也会降低,零部件设计、安装可以非常精准。”一个改变能够带来生产手段质的飞跃,信念坚定的魏总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前提下,在本型号强推了数字化三维技术设计方法。时隔多年的今天回顾那时的决定,当年乃至今天的后继者都会发出啧啧的赞叹,因为数字化三维技术确实让研制者们在减少工作量的基础上提升了工作效率,并极大地保证了卫星品质。
魏强
平实两总工作来不得丝毫马虎。在同事们的眼中,魏总的平凡来自于他做事不摆谱、不拿架,魏总的真实源于他从不扭捏做作。在团队人的眼中,魏总严格中有宽容,追责中更有担责。一次关键测试,测试人员未能熟练下发测试指令,魏总急了,让与之相关人员一律“自检”,一定要找出问题的症结。但同时他也在自省,“为什么没能早点发现这个问题呢?”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测试人员很快纠正了工作上的偏差,确保了测试任务的工作质量。还有一次,一颗卫星在B状态电测前做交接状态清理,发现有设备尚未到位,这是个非同小可的隐患问题,魏总立即组织相关人员与产保人员一起开展质量分析,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他与大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他向部领导表示,自己带的队伍出了问题,应承担责任,并表示将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平实“邻家小魏”。魏总30年一路走来,熟悉他的老同志都说“看着他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老同志都夸赞,魏总在技术问题上,非常愿意听取技术专家的意见,补充、完善先前的项目论证或技术方案。而他越是谦逊,专家越是将技术底细、多年的专业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这个“邻家小魏”。借助巨人的肩膀,这不能不说是魏总的又一个智慧,加之虚心好学的品行,他成为了今天航天事业的佼佼者。
执着的信念、多彩的生活成就了一个真实的魏强。历经风雨,见到了彩虹,但魏强也总是淡淡地说:“研制卫星就像我的一个爱好,因为有爱好才会有创新、有奋斗,成绩已成为过往,未来还在等我。”
我们期待,在共和国的星河里,魏强与他的团队永远闪光。
潘昕孙忆鸿/文
Story of Wei 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