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让纤检事业与这美丽的名字相配
2016-10-22王虹
王虹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边缘,蒙古语意为“银色的草原”。这里有传说中美得不可方物的赛里木湖;有篝火晚会上蒙古姑娘婀娜的舞姿;有充满神秘的远古文明。
在6月底中纤局组织的“法治纤检”培训班上,记者遇到博州纤检所所长沈海强。散步闲聊时,他随性唱起了蒙古歌,记者的思绪似随之飘到了余晖下的赛里木湖畔……
那个守望在中国西北边缘的纤检机构背后,该有怎样的迷人故事?采访就在这几分好奇中悄然展开。
破局,始于管理方式
2012年,沈海强由原来博州市质量与计量检测所所长轮岗到博州纤检所,开始带领这支有20多人的队伍。质量和计量在标准、技术指标、实验室评定准则、文件的合法性等方面都非常严谨。1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初到纤检就感触颇深——基层大多还是以贯彻落实文件的方式进行管理,对标准和法规似乎重视不够。
针对这种情况,沈海强提醒全所人员改变观念,依据技术法规开展质量监督和行政执法。“任凭你说得再好听,执法程序再严谨,如果对依托的标准和法规不理解,一切都将无济于事。”他说。于是,工作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反复加强技术难点等方面的培训,采用内部培训和选派人员的方式加大对棉花新标准等方面的培训,连续几年都将人员的技术培训放在了首位。
在博州纤检所,从执法人员到后勤人员,都被要求懂标准、懂法规,并且懂得与人沟通。执法人员还被强制要求去学习实验室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以保证他们在执法过程中能够解说技术相关知识。
虽说博州纤检所单位小,人数少,但每个棉花季度都要完成十几万吨,最高一年24万吨棉花的公证检验和质量检测,并且要对羊毛、絮用纤维、校服甚至流通领域的服装进行质量监管。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想要兼顾做好这一大摊子的事儿,调动每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纤检所配齐领导班子,成立办公室,进一步细化管理职责,在每个业务科室配备副主任,形成层级管理、梯次考核的制度。同时,将任务分解细化到个人,即将棉花仪器化公检、毛绒质量监管、絮用纤维制品、纺织服装监管等各项工作具体细化量化,分责到各科室,科室通过年初工作计划量化到人,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我希望用制度去管人。”沈海强说,“当时党组同意我们实行绩效管理。”
在2013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博州纤检所内采取集体研究、决策的方式,制定了《博州纤检所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为层级管理及绩效考核提供依据,之后又制定了与其配套的《博州纤检所考勤制度》《公务接待管理制度》等6项制度规定。
结合博州纤检所的实际情况,沈海强又提出了在棉花公检期间实行“条框结合”的管理模式,即将各科室人员打散,根据每人的长处重新分组。例如HVI组涉及到仪器操作方面的事情,可能男同志更适合;而女同事在感官检验和样品管理方面更适合。
因为棉花公检时期的特殊性,博州纤检所的绩效考核按照“433制”模式进行。由于公检在全年工作中所占分量最重,个人工作量的40%依据公检期间的表现而定;个人日常表现,包括考勤、业务能力等方面占30%;另外30%则是公检以外业务的完成情况。
“之前,除了棉花公检以外的工作,大家宁可闲着也不愿去干。”沈海强说,这种量化考核的方式相对公平,有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懒散的工作局面。
虽然现在事业单位不允许绩效考核,但为了继续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沈海强正在积极争取新的激励机制,进行量化考核,以此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西部与发达地区在各方面差距很大,我们应该从转变观念和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调动职工积极性,弥补这种差距。”
思考,源于公检大数据
沈海强经常鼓励所里年轻人写总结和论文,他说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而他到纤检所短短4年的时间里,已经就实验室管理、棉花公证检验等问题写了至少6篇论文,其中有篇论文集中阐述了他对公检大数据如何更好地指导政府宏观调控、服务企业配棉、指导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和设想。
“设想的灵感来源于当时读了《大数据》《数据之巅》这两本书,受到了很大启发。”沈海强说,书中提到的智能化管理,通过人住哪儿、在哪儿上班等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和布局。
资料显示,2014年国家实行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以来,棉花公证检验数据对核对新疆棉花产量、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安全和棉农利益,以及保证棉花质量提升和指导棉花现代物流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我觉得,我们每年2000多万的棉花公检数据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沈海强从实际工作出发,将每年的棉花公检数据主动报送给当地政府部门,希望这些数据能给政府管理提供一些依据。
博州纤检所工作人员多次深入纺织企业考察发现,棉花公检数据在指导企业配棉方面作用有限,“企业最关注的异性纤维和短纤率问题,在公检数据中体现得不够准确和精细,公检应该进一步丰富数据内容。”沈海强说。
沈海强认为,如果将每批次棉花的质量、产区、品种等信息都纳入到公检信息网,企业追踪溯源棉花来源就很方便,而且反过来会指导农业,倒逼棉花质量的提升,同时能指导物流,实现企业就近调棉,节省时间和物流成本。
“自2014年棉花公证检验实行‘专业仓储+入库公检制度以来,上述设想已经完全能够通过公检信息网和棉花交易平台实现,只是用棉企业和社会各方对公检数据的认可和接受使用需要一个过程。”沈海强说。
为此,博州纤检所在树立纤检形象和转变服务观念等方面正在努力。“每年我都会主动向州政府、媒体、相关门户网站等报送工作信息,以此让社会各界了解纤检,知道我们在什么。”沈海强说。
此外,他引导纤检人对塑造自身形象树立信心,主动树立纤检形象,宣传纤检工作。
自信,因为一流的实验室
说起各公检实验室的电费,新疆几个纤检所的所长都摇头,一个棉花公检季度下来就得几十万块钱。沈海强说到博州的公检实验室去年只花了7万多块钱的时候,大家几乎都是惊讶和质疑。
“我当时结账的时候也没想到呀,塔城一个月的电费就要12万,以前我们的两个小实验室,一个棉花公检季度下来还要11万呢。”沈海强觉得这跟新实验室的整体设计有很大关系。
位于博州的棉花公检实验室于2012年开始筹建,总面积3900多平方米,里面共有16台棉花检验仪器。虽说不是全国最大的公检实验室,却在设计理念、合理布局、安全节能方面可被列入全国少数先进的行列。
博州公检实验室建设初期遵循了几个设计理念。首先是设计优先的原则,即博州所上下根据以往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反复讨论,提出布局方案和技术要求,然后交给设计院实现按需设计。沈海强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根据平面设计图来建设,感官室需要多大,应该放在哪个位置,都是一次性到位,节省了二次改动的成本和时间。
新实验室要符合实验室评审准则,布局过程中,博州所工作人员在充分研究准则,考虑环境、人员、设备、检验规范和流程对布局的影响后确定设计方案。实现了人流物流分离,双物流通道,便于样品的先进先出,同时设置了参观走廊,保证监督管理的同时不影响试验数据。
据介绍,该实验室在节能和安全性方面也颇有特点,所有设备都是一备一用,节能的同时保证了运行安全。平衡间本来需要一台80kW的空调,他们就把它换成两个40kW的,需要满负荷运转的时候就开两个,否则就开一个,既省电又可以保证一个坏掉后另一个及时补救。为了节能,在设计上的另一个创新是将恒温恒湿设置在中央,周围设办公室,相当于用暖气调节了基本温度后再用空调调控其温度。
为了降低粉尘对人的伤害,该实验室还在人员密集区采用了水幕除尘设备。听说锅炉系统使用这种功能设备,可以在除尘的同时增加空气湿度,他们就提出采用这种设备。
“传动带的使用也是我们的亮点。”沈海强略带兴奋,两台HVI之间使用传送系统,节省了时间,也减少了翻动带动的粉尘。
预处理间的设置也是全国第一家,回潮率非常高的时候就会开启预处理,保证公证检验的时效性,否则根本没法按中纤局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公检。
“去年,中纤局领导和其他省份纤检局的领导来我们实验室参观,都觉得我们实验室的设置非常合理舒服。”沈海强说。
改革,已经做好准备
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很快,博州所自上而下认识到只有全面履行好纤检职责,发挥部门职能,才是积极适应改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十年规划里,为防止纺织产品陷入低端同质化竞争而确定了“三城七园”项目,其中,博州的精河产业园被确定为产业用纺织品基地。
“作为博州地区唯一的专业纤检机构,我们对产业用纺织品也是一无所知,没有技术人员,也没有相关设备。”沈海强说,年初他陪局长到内地进行相关产业和实验室考察工作,回来后写了调研材料递交给州政府。今年,州政府开始准备筹建产业用纺织品检测中心,博州纤检所也在加快进行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设备的引进。
今年4月份,沈海强陪州质监局领导到北京中纺标、上海纺科院等地方学习,了解他们的管理模式和经验。他觉得中纺标一年260亿收入、20万批次的检验量跟其灵活的管理机制关系很大,他在递交给政府的报告中建议对纺织品实验室的管理实行奖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这样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而且产业用纺织品设备都很昂贵,虽然有财政支持,我们能补一点是一点。”沈海强这样想。
为更好发挥纤检职能,博州纤检所这两年也围绕市场热点拓展了检验项目,加强了纺织品服装检验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升。2014年投入130万元配备纺织品各项检测仪器28台件,2015年投入33万资金购买了13台纺织品相关检测设备。今年3月份,又主动送所里工作人员到安徽、福建参加纺织品检验培训。
虽然以棉花公证检验和质量检测为主要职责,但博州纤检所并没有放弃履行其他各项基本职能。“年初去考察,发现有些地方已经放弃羊毛检验不做了,虽然这些地方都有棉花经费做支撑,但我觉得这不是经费的问题。”沈海强告诉所里其他人,基本职能不能丢,一旦丢掉了就很难捡起来。
如今纤检机构又增加了监管校服质量的职能,集中抽检时间可能会与棉花公检的高峰期冲突,而且学生用床上用品的监督抽查、流通领域服装抽检等,一堆的事儿使这个小小的纤检所忙得不可开交。
沈海强是自信的,此时他和记者面对天边的夕阳、眼前的湖面和远处的树木,他说他想起了赛里木湖的傍晚。虽有时空之差,但他和他的同事们却在这同一太阳下,纤检事业也在这同一太阳的光芒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这个事业,我们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