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标杆:提升棉花质量山东纤检出新招
2016-10-22马翠刘小民
马翠++刘小民
2014年,随着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棉花加工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山东省开工的棉花加工企业大幅减少,加工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公检量100吨以上的企业从2013年的292家下降到2015年的121家,棉花公检量也从2013年的78.4万吨下降到2015年度的15.6万吨。取消收储政策后,众多的棉花加工企业搁浅在市场的大潮中。
收储:棉花质量下滑的“导火索”?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访了山东省内部分纺织企业和棉花加工企业。“收储期间,棉花直接卖给国家,加工企业以收储为指挥棒,只管生产交储,棉花加工厂不需要也没必要了解纺织企业的需求,只想着快收、快加、快入。粗放式加工造成棉花质量有所下降特别是异性纤维含量和一致性问题尤为突出。我们宁愿多花钱买精挑‘三丝的棉花,也不愿意买便宜的‘三丝含量高的棉花。”山东省临清市华航棉纺织有限公司的质量负责人告诉记者。
棉花加工厂也是满腹委屈,“籽棉是从农户手里收来的,都混在一起,‘三丝含量高,要是再雇人挑拣、费用不便宜。不收储了,市场上棉花的价格这么低,怎么干啊!只能关门大吉了!”德州一家已经停工一年之久的棉花加工厂老板如是说。
众多企业关门歇业,表面看是收储政策取消引起的“后遗症”,但深究还是棉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没有很好解决。收储时期,生产与消费不用打交道,有问题也不会暴露;取消收储了,双方直接对接,问题就出来了。棉花加工厂的生产理念还停留在收储时期,不了解纺织企业对原料的质量需求;同时纺织企业在进行设备改造、产品升级,对原料质量要求越来越严。一方在原地踏步,对接的另一方早已大步向前,怎能对接呢?因此,棉花生产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只有棉花供给质量有效提高,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质量监管:被动变主动
作为棉花质量的监管者,纤检机构也下了大力气治理棉花质量问题,针对棉花中普遍存在的异性纤维,山东省纤检局多次反复跟企业强调“禁止使用化纤编织袋等非棉布口袋盛装棉花;禁止使用有色的或非棉线绳扎棉袋口”“严格执行《避免在棉花采摘、销售、加工过程中混入异性纤维的暂行规定》”。同时,山东省纤检局和各地市纤检所也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棉花加工企业开展监督检查,要求企业控制异性纤维。
“异性纤维对纺织厂来说是个麻烦,对我们做监督工作的人来说也是头疼事。我们去搞监督检查,企业领导都拍着胸脯表示会按要求办,但是一忙起来就只想着‘快,挑拣异性纤维因为费时又费力,就放松了,特别是收储期间,异纤问题尤为突出。整体上是管管就好点,不管就复发。”省纤检局纤维质量监督一科科长刘小民无奈地谈道。
长久以来形成的“防范、企业被动接受”的监管模式只起到短时效用,下大力气却没有收到好的监督效果。在当前棉花行业低迷的局面下,如何提高棉花的供给质量,是摆在棉花质量监督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山东省纤检局的领导班子和监督一科的同志一直在思考和研究。
“能不能有个办法让企业主动去抓质量?”一次例行会议上,分管质量监督工作的于丽华调研员提出这个问题。
“我看可以做一个企业质量评比之类的活动。”纤维质量监督一科科长刘小民答道。
思想的火花有了,要如何明确并具体操作呢?经过走访调研企业,研究后收储时代棉花加工企业特点,监督一科摸索出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棉花加工质量信用信息管理,推选质量信用标杆企业,以优秀企业为榜样,引导企业主动向榜样看齐,形成“立标杆、传经验、促发展”的棉花质量监管思路。首先,提高标准,“优中选优”,推选一批棉花加工质量信用标杆企业;其次,利用报纸、网站、杂志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企业经营之道;最后,充分发挥其在棉花产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棉花加工企业树立“以质取胜、精益求精”生产理念,激发企业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棉花加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优中选优”推选出令人信服的标杆企业,山东省纤检局修改完善了《山东省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信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制定了质量信用标杆企业的评选标准。从企业质量诚信承诺、加强品牌建设、市场占有率和质量信誉、精细化生产、获得政府部门质量信用奖励以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对质量标杆企业作出规定。
按照评选标准,全省各地市纤检机构积极推荐,山东省纤检局组织专家组进行客观、公平、公正评选,并商棉花协会和纺织协会等多方同意,推选出了省内一批优秀的棉花加工企业。
标杆企业:主动抓质量,效益见分晓
武城县金亿棉业有限公司位于武城县老城镇饮马庄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是该企业在内地棉花行业低迷、大批企业关门的背景下,能不断逆市上扬,公检量在山东省排名从2013年度的第21名上升到2015年度榜首,加工棉花远销江苏、浙江、河北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该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表现突出,以精细生产、做棉花加工“啄木鸟”为亮点入选山东省首批质量信用标杆企业。
“听说省纤检局组织棉花加工质量信用标杆企业评选活动,我们感觉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人都想进步被肯定,企业也一样啊!在对照评选标准后,我们踊跃报名、积极申报。”公司董事长刘俊涛热情地介绍。
“企业成立之初到现在得到了省纤检局和德州纤检所的帮助,建立了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树立了‘质量为先、信誉为重、管理为本、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精细生产、精益求精。”业务经理祝春朝从事棉花加工将近20年,是棉花行业的“老人”,提起公司的发展如数家珍,“即使在临时收储时期,我们也没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取消收储后,纤检局也给我们鼓劲打气,帮我们分析内地棉花加工生产形势和优势,建议我们一定下大力气解决棉花中的异性纤维问题,这样棉花才有销路。”
在省纤检局和德州纤检所的建议下,企业培养了一支挑拣“三丝”的技术队伍、建立了完善的生产流程、打响了“精挑三丝”的金字招牌,注册了“乐阳阳”牌棉花。在生产中首先是严把收购关,提前将籽棉质量要求告知棉贩,不符合要求的籽棉一律不收;对收购来的籽棉要核查,不符合加工条件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直接降价处理。重点把好加工前的挑拣关,这一关采取三道人工挑拣工序:精挑、细拣和检查验收。精挑是将所有加工的籽棉由工人一小把一小把地倒垛挑拣;细拣是在每两名精拣工人后面安排一名经验丰富的工人一把把倒垛检验;检查验收是由企业技术人员对细拣的籽棉进行全面再检查,根据验收结果对工人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进行奖惩。通过人工挑拣基本确保籽棉中的动物毛发、塑料片、有色纱线等异性纤维挑拣干净。最后一关就是加工时机器设备挑拣,为了提高异性纤维的挑拣效果,该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安装异性纤维清理机。通过严把“三关”、多道工序,加工后的成品“三丝”的含量基本可以控制在0.2克/吨,完全符合纺织企业异性纤维含量要求。
祝经理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精挑三丝”增加的成本是300元/吨,但是在销售时可以加价到500元/吨,这样算,企业还有200元/吨的利润空间,“功夫”没有白费。这几年来企业始终坚持“精挑三丝”,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企业在获利同时也惠及当地的百姓,在棉花收购加工旺季,企业常年雇佣周边村的妇女、老人,共计二三百人,每天支付的工资多达一万多元,一个加工季下来,每位挑拣工人能拿到五六千元的工资。工人都说能照顾家,还不用出远门打工,不占用农忙时间,这活真是不错了,要是多几家这样的企业多好!
后记
采访当天,金亿棉业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前来取经的武城县另外一家棉花加工企业的王经理,“原来我觉得挑拣异纤费工费力,成效不大,跟刘董事长交谈一番,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以后在挑拣异纤方面,我们也得多上心”。看着王经理成功取到质量“真经”后离去的背影,我们深深感受到企业才是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只有企业重视产品质量了,质量提升才不是空话,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希望更多的企业以标杆企业为榜样,领会标杆企业的经营之道,指导自己的生产,踏实经营,开拓出自己的新天地,真正起到“促发展”的作用。
“众树成林”。 如果所有棉花加工企业都能做到武城金亿棉业公司这样重视质量,那么山东这一传统棉花加工大省的棉花产业定会再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