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6-10-22李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总书记理论

李琳

关键词:

习近平;治国理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

Key words:

摘要:十八大以来,围绕着治国理政这个主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立足中国现实,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构建起一套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立场、追求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理念等。不仅如此,习近平还在实践层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示范引导:以人民大众为对象,推进马克思主义走向人民;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贴近人民。具体表现为:推动了全国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建构了具有生活气息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增强了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当前社会现实问题;讲话立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讲话充满了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拉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为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表率。

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研究态势,形成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要么分析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等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么探讨中国梦、“四个全面”等具体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要么仅从工具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于这些重要问题,目前学界缺乏深入探讨。鉴于此,本文拟在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共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推动和新贡献,以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普及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共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科学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1.关注人民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追求,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立场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12而理论的实现程度则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理论的科学性,即理论是否揭示了客观规律;二是理论的彻底性,即理论是否被人民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大,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科学理论与人民的认可、接受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理论不会因为其是科学就自然而然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科学理论要想被人们所接受,必须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86-287因此,理论能否被人民群众接受以及其被接受的程度,取决于理论能否给人民带来利益以及利益的实现程度,任何忽视人民利益的思想都是空洞的、虚假的宣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英国高教会派宁愿饶恕对它三十九条信纲的三十八条信纲进行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同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个很小的过失。”[2]由此足见,利益之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人民的利益,始终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习近平当选总书记时就通过中外记者向世界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3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时再次承诺:“我们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42这些充分显示: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执政的动力源,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源。

2.实现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所凸显的奋斗目标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特殊规律。由此得出结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即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5]。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这一社会理想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期盼,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凸显了这一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是一个为了实现美好理想而不断奋斗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理想信念的作用,要求共产党员要有坚定远大的理想,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多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23。现阶段,党根据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出长远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共同理想——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立足国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体化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些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与现阶段中国实际的社会追求之间的融合。

3.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经院哲学,而是适应工人运动的需要、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服务的科学理论。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过程,并以此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所以马克思离开书房,积极参加工人运动,毕生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马克思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02实践产生理论,理论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因此,马克思主义又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实质: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改革路径;践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践观,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获得真知;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收集群众的意见,将群众在实践中的真知灼见上升为国家政策,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这种精神和风格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起草过程中表现得极为突出。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先后征求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党内老同志、民主党派中央等部门和人员的意见,并将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最后形成共识,成为国家施政方针。

二、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推动

针对时代发展的特点,根据新阶段实践的需要,习近平不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科学阐明,在“对谁说”“说什么”“怎样说”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和话语对象,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和话语对象推进马克思主义走向人民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1“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对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并明确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人民理应成为受众的主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和认同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97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生命力。

“人民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词和关键词,其讲话始终围绕“人民”二字展开,在“为了谁”“依靠谁”等问题上处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实践者,理所当然地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常见语。在当选为党的总书记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3]5这充分体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立场,即在实践中始终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作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

但“人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为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了解人民所需、所想,不仅要了解人民中不同群体的共同渴求,也要了解不同群体的具体渴求;既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也要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只有这样,党才能应对不同群体提出的不同要求,调动各个群体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基于国家数千年来的历史变迁,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36习近平在当选为国家主席时强调:中国梦就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3]40。在“五四”青年节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代表青年的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青少年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3]53。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共同的梦,“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240。这些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一贯坚持人民立场并注重对之进行科学表达的风格,让不同群体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明白自己的责任,争取其理解与融入,从而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

2.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源于其人民立场,即一切为了人民、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她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牢记和践行自己的宗旨,把时代的需要、人民的期待时刻放在心上,因而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GDP上10万亿的国家;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全国上下正满怀信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种成功既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必然反映,更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最好证明。

当然,中国共产党在代表人民利益的过程中,也有个别动机不纯的党员之行为与党的宗旨不相符合,影响了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仅是看党说了什么,更是看党做了什么。党围绕干部群众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问题和迫切需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敢于同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思想僵化、利益固化的现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路径;根据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针对个别党员的行为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同党的理论不相符合的实际,尤其是腐败现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这些正是以人民利益为导向在推动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

3.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贴近人民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有效地传递给人民群众,才能得到贯彻执行,否则就会是仅仅停留在纸上的红头文件,无法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也是如此。必须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马克思主义,让老百姓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习近平对此非常明确。他坚持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将高深的理论问题通俗化,以百姓易懂的形式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首先,在形式上,习近平用形象化比喻、网络流行语来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例如,在谈到工作方法时,他要求先熟悉群众、了解群众,指出,“如果不懂群众语言、不了解群众疾苦、不熟知群众需求,就难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正所谓张飞买豆腐——人强货不硬”[7],认为人民的工作状态是“蛮拼的”,提出要为努力工作取得成绩的人们由衷地“点赞”。这些做法避免了官话套话,运用生活的语言拉近了党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语言风格为之一新。

其次,在内容上,习近平借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来阐明我国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例如,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说明我国的干部遴选机制是一级级锻炼培养出来的,干部必须有丰富的基层经历;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昨天的苦难,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来比喻今天的变迁,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展现明天的美好;引用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话“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8]718,强调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重要性;在谈到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认识时,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3]273这些做法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为人类文明增添了中国特色。

最后,习近平注重用老百姓的大白话和身边的故事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活化。例如,在讲到改革的决心时,用英语语法的完成时、进行时来表达,提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3]67。在谈到腐败问题时,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愤怒情感:“我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扶贫款项移作他用,就像救灾款项移作他用一样,都是犯罪行为。”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述了自己在“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饿肚子的记忆,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使用粮票就像是昨天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8]659通过这些生动故事,习近平让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高深莫测,并非专家学者的专利,并非远离生活,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他同时强调:领导干部也是普通群众的一员,和群众一样对国家发展进步感到兴奋、对社会恶习气愤、对苦难记忆深刻,与国家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这些讲话拉近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和凝聚共识。

三、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贡献

1.推动全国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必须“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9]。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此作了很好的表率。2013年12月3日、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分别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带领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时隔1年零2个月,中央政治局两次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充分显示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程度;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专门讲授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以坚定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始终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早在2011年5月14日,在出席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时,习近平就专门围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发表了长篇讲话,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012年6月19日,习近平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要求“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2014年,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既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运用的战略部署;通过这些学习教育活动,不仅党员干部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而且人民群众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有利于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坚信马克思主义,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强调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和运用。

2.建构具有生活气息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主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深入探索,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构建了具有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贴近人民大众的话语体系。例如,在远大理想信念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概念,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缺乏就会得“软骨病”;在深化改革上,强调要有“钉钉子”精神、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在反腐败问题上,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零容忍态度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制度目标;在对外关系上,阐明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外交政策,提出怎样圆中国梦、美国梦、亚洲梦和世界梦等。这些论语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又是一些通俗的概念,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易于掌握且便于执行,更容易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增强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理论自觉是理论成熟的标志,理论成熟是理论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长期以来,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到处推行文化霸权,强迫世界各国接受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话语体系,形成了美国文化中心主义,人们因此深陷资产阶级思维陷阱,也逐渐习惯了这套话语体系。甚至有不少人竟然认为接受美国话语体系,就是与世界先进文明接轨,对之拒绝就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就是逆潮流而动。这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话语权不平等现象,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决不能有媚外和奴性思想。我们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讲清楚中国特色,一定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156。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总结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特色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展示了中国道路,提高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随着中国道路的成功,世界上对中国道路更加认可,中国模式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中国人民对未来应更加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应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应更加坚信。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6]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7]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2-23(01).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列宁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总书记理论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