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必要性与对策探讨
2016-10-21徐鹏
徐鹏
摘要:以浙江云和国家梯田湿地公园为例,从湿地公园建设条件评析着手.探讨了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对策及重点建设内容,为古梯田湿地保护及类似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S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05-02
1.引言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截至2015年,全国共批准国家湿地公园试点706处,其中古梯田类国家湿地公园仅有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和贵州从江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3处。相对我国多山、多梯田的资源现状,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建设对策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以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浅析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策,促进古梯田湿地的有效保护。
2.项目区概况及评价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的云和县崇头镇,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公园范围包括云和梯田群及其周边山场林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5′48″~119°29′56″,北纬27°59′16″~28°04′21″。规划面积2192.4 hm2,其中梯田、河流、沼泽、库塘等湿地面积875.3 hm2,湿地率39.9%。
2.1生态区位重要
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南山地丘陵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处浙江省第二大水系——瓯江的源头Ⅸ,生态区位重要,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护巾山地区稀有的沼泽化草甸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生态系统典型
湿地公园境内以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包括河流、沼泽(沼泽化草甸)、农用池塘等多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与周边的山地、森林、村庄等有机结合.构成自然和谐的“山、水、林、田、村”生命共同体,在我同南方丘陵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3生物多样性丰富
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其湿地维管束植物汁有70科296种,湿地脊椎动物计有5纲19目35科106种,其中淡水鱼类4目6科13种、两栖类2目7科21种、湿地爬行类3目7科25种、湿地鸟类7目12科36种、湿地哺乳类3目3科11种。分布有野大豆、野荞麦、鸳鸯、虎纹蛙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2.4景观与文化价值高
湿地公园以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为基底,构建了气势恢弘、美轮美奂的梯田特色湿地景观,并与公园内底蕴深厚的梯田文化、畲族文化、银矿文化、女神文化交相辉映,令人心驰神往、痴迷沉醉,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美学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3.建设必要性分析
3.1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古梯田是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系统工程的范例,重要的生态区位使湿地公园境内的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持水土、防止滑坡、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加强山地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维护区域环境质量、国土生态安全及流域水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3.2响应湿地保护、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湿地公园珍稀的湿地物种和华东稀缺的中…沼泽化草甸等湿地资源均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严格保护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是积极响应湿地保护行动的需要,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3.3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示范样板的需要
云和梯田开垦历史久远,在与自然共处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地域生态文化:“樟树亲娘”民俗、“山林-村舍-梯田-河流”和谐的生态格局,特别是利用废弃的银矿遗址改造为梯田,是受损山体生态修复及利用的样板。通过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传承地域生态文化,挖掘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财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示范与生动实践。
3.4展示国际形象、建设“美丽中国”窗口的需要
云和梯田因其面积广、落差大、形态美等典型少见的湿地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深厚的湿地文化频频受到众多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关注,先后被CNN、香港大公報、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等各大国际媒体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国际艺术家采风创作基地”、“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等称号,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实践基地。在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下,加强云和梯田湿地的保护是“美丽中国”国际窗口建设和湿地保护宣传的需要。
3.5打造山水童话乡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湿地公园一方面通过严格保护,为云和“山水童话乡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旅游开展和社区共建,可以为社区居民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和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4.建设对策及重点建设内容探讨
通过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条件评价及必要性分析,遵循湿地公园“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湿地公园建设应以系统性保育、恢复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突出景观与文化优势,对江南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极高的“中国最美梯田”开展可持续性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多维功能和效益,示范古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1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
以系统、整体性的生态保护理念,开展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周边森林“生命共同体”的保育与恢复。通过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水系水质、水岸、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梯田湿地景观保护和地域湿地文化保护等措施,保护公园内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稀缺的湿地类型、美轮美奂的湿地景观与丰富多彩的湿地文化。
湿地恢复主要通过水源涵养林培育,加强梯田湿地水源供给的“根”——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维护湿地水量的补给与平衡,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以退菇还田、补水耕种等措施,恢复传统梯田湿地,发挥湿地的多重效益。同时,以拆除工棚、违建,改造民宅外观等措施,恢复原生态自然和谐的湿地景观。
4.2湿地科普宣教与科研监测
通过建设水生作物园、梯田湿地探索路径、稻作生态教育基地、社区湿地学校、银矿文化陈列馆、畲乡民俗文化长廊等科普宣教设施及公园解说标志系统,宣传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全面展示湿地公园独特的湿地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弘扬生态文明。
结合相关科研力量,开展相应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科研项目,为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布设监测站点、购置监测设备、培训监测人员,构建湿地公园的监测网络,对境内生态环境、游客影响等进行监测。
4.3湿地合理利用
主要包括湿地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两种利用方式。湿地农业生产主要通过建设无公害大米生产、湿地蔬菜生产和田鱼养殖3处湿地生产基地,以点带面,为区域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示范。
湿地生态旅游在游客容量及规模预测的基础上,重点细分观光游览、摄影创作、自驾车、乡村度假、避暑休闲、科普教育等客源市场,设置观景台、畲乡民俗文化苑、银官桥、坑根石寨、夫人殿、摄影家俱乐部等景点、设施,组织游览线路,打造旅游形象。
4.4湿地公园管理与社区协调
通过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协调湿地公园与社区的关系,开展社区培训,合理布局居民点,积极引导产业转型,加快梯田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增加文化附加值,提高梯田产品的市场价值,可持续性地共同保护、管理与建设湿地公园。
5.结语
我国是一个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文化多元的国家,古梯田是历经上千年的垦殖创造的湿地农业生态奇观和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创建古梯田类湿地公园是湿地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以梯田为依托和主体,利用“山林一村舍一梯田一河流”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体系,建设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也是梯田湿地保护的典范。
正确认识并协调好森林与梯田、公园与社区、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等关系是古梯田类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