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种文化力量
2016-10-21
董事会 2016年4期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大家关注的话题包括:从外国制造到中国制造;从古人制造到今人制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甚至从“工人精神”再到“工匠精神”。其中,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基本一致,即:工匠对于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既有对工艺创新的技术执着,更有对技术水准持之以恒的精神执着,是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声誉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民族产业应对未来产业挑战的核心法则。(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新视界)
【智库评论】
“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的缺失是当前社会浮燥的缩影。随着大量热钱涌向文化产业,文化领域也变得不再淡定,独具匠心的精品少了,应景跟风、粗制滥造的商品多了,必将掏空文化产业的内涵,使文化变成金钱操纵的僵尸。如何真正发扬“工匠精神”,打造文化精品,已经成为文化领域不容回避的问题。2015年,山东影视集团制作的“鲁剧”几成霸屏之势,《琅琊榜》《伪装者》《红高粱》《马向阳下乡记》在各卫视与网络热播,就是用“工匠精神”生产文化产品的硕果。情怀和追求,本应是文化内容生产的题中之义,今天却成了奢侈和特例。“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制造业的要求,更是对全社会的普遍要求。没有敬业精神,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进步,包括文化产业的进步,应当建立文化自觉,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人们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