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6-10-21林萱车德福刘婉婷郝玉玲
林萱 车德福 刘婉婷 郝玉玲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选修课已成为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培养具有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了选修课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大学选修课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校及我院多年来的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促使大学选修课的建设、管理和运行更上一个层次。
关键词:高等教育;选修课;特征;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12-03
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科学研究及高等教育都需要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分析、探索、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向,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大学选修课程通常分为两大类,即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学选修课的比例不断提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目前高校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教学管理的实际经验,对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以改变目前学生对选修课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不足,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切实发挥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選修课的特征
1.拓展性。我国之前的大学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教育,即以专业为单位培养人才,形成的是单一、狭长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然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高、精、尖上,而且体现在知识的广博性上。选修课的设置弥补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在广泛性上的不足,可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其目的都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兴趣性。选修课的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确立和发展个人事业的重要内在支撑力量。发展兴趣、培养爱好、弘扬个性是大学生的普遍需求。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兴趣、培养兴趣的机会,同时,选修课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的,通过广泛而系统的学习,使其兴趣、爱好和潜能等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形成个性化特长。
3.应用性。选修课程的目的是突出实践应用,这一点与公共课、专业课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不同。人文选修课突出的是学科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对人主观意识的塑造,使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去审视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体会和领悟人文理论的内涵和精神,从而在一个自由、平等、有序的人文价值下创造一个和谐社会。理工科专业选修课来源于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因此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材料工程等基础理论选修课会渗透到相关学科中,换句话讲,任何一个工科的学生都希望通过选修课能够掌握一门辅助于自己某个专业的应用工具。
4.前沿性。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接触一些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开设适当的选修课,对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显得极为重要。
5.创新性。公共课与专业课专注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从而忽视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的授课方式多样,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新的认识,能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和创新型的研究题目,并能够做到清晰、详尽地阐明。同时,一个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多人协同合作完成的,因此,通过科学实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另外,选修课教授给学生一种自学的方法、思路,整理资料的经验和分析综合的定式思维,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选修课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选修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通过调查,多数同学认为学校目前开设的选修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应该增加更多的选修课。另外,由于学校对选课、开课人数的限制,使有些热门课程由于选修的人数太多而被拒绝,或因为选修人数不足而不能开班。上述两种情况都造成学生不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从而出现了所选非想学的情况。
2.选修课管理组织不到位。对选修课程、任课教师的介绍以及学生选课的引导不到位,学生既不了解所选课程,又不了解任课教师,造成了学生不知道到底该选哪些课程,盲目选课的普遍现象。除此之外,选修课大多缺乏严格有效的全程管理和督导。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只要在规定时间提交成绩单即可完成该门课程教学任务。学校不管、学院不问,这使选修课成了管理的一个“盲区”。对学生的约束力度不够也是管理不到位的体现。学校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对于必修课来说,制度非常严格:缺课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否则不允许考试;考试不及格,要重修;补考不及格没有学位证;考卷要复查、存档等。但选修课的要求就宽松多了,考试方式灵活,考卷由任课教师决定,不复查,也不上交,学生如果不及格,这门课不计学分,也不用补考;只是到毕业的时候,选修课总学分够了即可。
3.教学方法落后,课程内容重复、陈旧。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在选修课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主要是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选修课程内容重复现象主要见于专业选修课程,不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之间都会出现重复内容,课程内容重复不仅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许多选修课涉及的知识更广、更深,这对任课教师的能力和知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一旦课件内容做好后,平时就很少对课件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与实际脱节,难以满足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需求。另外,一些课程需要很强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科研工作经验,如果任课教师没有亲身经历,只是进行纯理论的传授,不能有效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很难对讲授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展开生动形象的教学,上课的趣味性就会大打折扣。
4.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选修课普遍缺乏充分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觉得必修课是学位课,是不得不修的课,否则影响毕业,而选修课只是必修课的点缀或附属而已,不重要,因而马虎对付。
三、改进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选修课程。东北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增大了选修课程比例,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中均设置了大量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选修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公共课中统一开设了人文、科技、社科、經济类选修课,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统筹考虑,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拓宽知识领域,同时满足学生兴趣和志愿,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自由和空间,突出个性培养。上述措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强化选修课程的管理和组织。在学生选课之前,应首先委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选修课引导,让学生知道选修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正确认识选修课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使学生对选修课程、任课教师有清楚的了解,明确选修课程的目标、讲授内容以及任课教师的特长,帮助学生有的放矢。我院目前在学生入学后由教学院长及所长向学生系统介绍专业概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选修课设立等;在学生选课前,由各专业学科带头人、资深教授以及任课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各选修课的目的、授课内容、课程要求以及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杜绝了学生盲目选课情况的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要不断提高选修课的要求,制订详细严密的选修课制度以及严格有效的全程管理和督导措施,防止混学分的情况。对选修课要像必修课一样制订统一、严格的标准,同时要杜绝选修课只要选就能过的情况发生,该补考的要补考,该重修的要重修。在这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也制订了多种措施以强化选修课的管理和运行,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制订与培养目标一致的教学大纲,严格课堂考核和结课考核,上述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3.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应尽量避免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将讨论、研讨、案例、项目、实验、导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引入教学过程,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启发性,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研究总结、创新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教师授课内容应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及时革新教学内容,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及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弥补主干课程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我院每年在制订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都会召集相关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多次研讨,广泛征求意见,明确社会需求及专业发展方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真正满足社会和单位需求。在授课过程中,鼓励教师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在授课方式上,采用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在授课内容上,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研究热点;设立了学科前沿知识系列讲座,由各专业委派3—4名资深教授共同承担。上述措施丰富了课堂内容,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教学听证会、教学观摩、讲课技能大赛等,增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还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举办讲座,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4.围绕素质教育,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素质培养的需求出发,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并融于教学的全过程。为此,可设立综合性选修课、创新实验选修课或直接参与任课教师的科研项目,注重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能力。如我校设立的创新创业及技能选修课群,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设置综合性的选修课,要求学生通过某一具体课题,从资料收集、方案制定、开题报告、试验实施、数据处理、结果分析、项目汇报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选修课已经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弥补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不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猎取不同知识的渴望,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不可否认,选修课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管理组织不到位、教学方法落后、授课内容重复、陈旧等,使选修课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采取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强化选修课程的管理和组织,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围绕素质教育突出创新能力等措施,可有效发挥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苏琼.高效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8-89.
[2]邹吉高.浅析高校选修课的作用及其教学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222-224.
[3]陈华.论大学选修课追求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模式[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