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女诗人诗歌题材研究
2016-10-21张丽丽
张丽丽
摘 要:晚唐五代女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女性文学群体,诗歌题材和内容较广阔,有题叶诗、闺怨诗、忆夫诗、爱情诗及战争诗等,在女性诗歌史上有较大影响,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晚唐五代;女诗人;诗歌;题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121-01
晚唐五代女性诗人辈出,社会各阶层都有分布,她们开创了女性文学繁盛的局面,无论从作家群构成,还是从传世作品的数量上都为女性文学创作做出了突出成就,在女诗人的创作队伍中,既有宫廷女子、士大夫妻,又有歌妓、民间女子,还有女冠和女尼。因为有她们的参与,这一时期的诗歌才显得格外妖娆。
一、爱情诗
爱情是人生的永恒话题,也是历朝历代诗歌中最经典的主题之一。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无不对爱情予以淋漓尽致的抒写。晚唐五代女诗人也不例外,她们不仅用大量篇幅描绘了爱情,还明确显示了对爱情的不懈追求。
1.“题叶诗”、“金锁诗”。晚唐宣宗宫人的题叶诗、僖宗宫人的金锁诗、五代时期任氏的《书桐叶》都属于这一类型,她们将内心无法宣泄的感情寄托在有形物体上,借此来抒发对俗世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恋人的深情以及对真挚纯洁爱情的向往。爱情对她们来说,无论是在其可得能力之内表现出的欣赏与享用态度,还是在其无力把握之中流露出的怀念痛惜与苦苦追寻,无疑都根源于她们思想深处对爱情的由衷向往与执着追求。
2.弃妇爱情诗。晚唐时期的弃妇薛媛《写真寄夫》: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诗始写薛媛对镜画时的凄凉心境。“寒”,既写宝镜,更写自己的心情。接着写她因思夫而容颜枯槁、两鬓凋残。她此刻想要画出外形之痛苦比较容易,而要表现内心的忧愁则相当艰难。五六两句极写她悲痛之深沉潜在。钟惺赞此诗曰:“自写神态,笔笔欲绝。”
3.歌妓爱情诗。五代时期的歌妓徐月英《叙怀》: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这首抒怀诗虽然直白,却是发自内心的哀怨。
二、抒发理想抱负诗
晚唐五代不乏有雄心壮志的女性诗人,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体现出各自的理想情怀。如晚唐时期的鱼玄机《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不公平的科举制度极度压抑了妇女们的才华,她们不能施展才智,无法实现理想,诗人的情绪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千百万妇女的愤慨和不平。从中我们看出鱼玄机敏锐有志向,不甘于向须眉低头。
三、宫廷生活诗
五代时期花蕊夫人的百首宫词向后世展示了一个山水秀美、风光旖旎的蜀国。多姿多彩的宫廷生活、丰富的人生阅历给花蕊夫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较为广阔的视野。宫廷之中的女子,有的养尊处优,每日陪着君主饮宴游乐;有的担负着拟定诰命、奉和应制的任务。花蕊夫人的文学创作揭开了宫闱内部神秘的面纱,将一幕幕五代宫廷生活的图景在世人面前展现。
1.威武雄壮的皇家建筑。三面宫城尽夹墙,苑中池水白茫茫。亦从狮子门前入,旋见亭台绕岸旁。
花蕊宫词第十首描写了宣华苑的整体风貌。第一句写有三面夹墙、围着内苑,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第二句说苑内有茫茫的一大片水景,水波荡漾、景色迷人。第三句写从狮子门也可以进入。最后一句写入门之后,就能看见里面的亭台楼阁。随着每一句的描写,读者的脑海中不只联想到气宇恢宏的皇家庭院,还能看见各种水光山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2.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捉迷藏是宫人喜爱的娱乐方式。如:内人深夜学迷藏,遍绕花丛水岸傍。 乘兴忽来仙洞里,大家寻觅一时忙。古代帝王的亲近侍从和宫人特称天子为“大家”,这次活动必然是由蜀主及王妃在深夜里突然发起的,宫人们感到特别有趣味。她们深夜在宫苑里捉迷藏,苑内嬉戏是另一种有趣的活动。这是日常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插曲,被拈来写入诗中,甚有情趣。
四、描寫战争诗
晚唐战争频仍,安史之乱以后,国势江河日下,朝廷政权主要以平息叛乱为主,正是这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妇女在战火弥漫的硝烟中让我们领略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对战争的揭露、抒发远离亲人的痛楚,震撼读者的心灵。
如盛小丛,唐宣宗时浙江东部妓女。在西方国家,歌唱家属于上层社会人物,而生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则被看作下九流,她可以算作生不逢时。她以《突厥三台》一曲感动了当地一位官员,从而人与诗得以俱传。
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阑中马正肥。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
《突厥三台》本是歌唱北地风光的,此写边塞战争。雁门山和马邑都在山西省境内。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以旗兵为主,秋天塞外草枯,胡马有了食料,养得肥壮,贵族统治者正好进行掠夺战争。此诗是赞颂人民积极支援边防,抵御侵略,保卫国土。全诗形象鲜明,节奏明快,透露出正义战争必胜的乐观情绪。诗写得雄浑壮阔,格调高迈,很有气势,这首诗全无柔弱的脂粉气息,颇有大丈夫的阳刚之气,不似出白青楼女子的手笔。
参考文献:
[1]陆文化.唐女诗人集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