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寻甸县石漠化现状与治理对策

2016-10-21李亚琼杨金堂

农业与技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对策

李亚琼 杨金堂

摘 要:本文针对寻甸县石漠化治理现状,就有效进行治理石漠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寻甸县;石漠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66

1 石漠化现状

1.1 寻甸县石漠化现状

寻甸县地处滇东高原,喀斯特地貌极为典型,岩溶土地面积大,石漠化程度高,生态治理形势严峻。2012年全国第2次石漠化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寻甸县国土面积36万hm2,岩溶土地7.98万hm2(其中石漠化2.1万hm2、潜在石漠化2.24万hm2、非石漠化3.6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2%。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0.98万hm2、中度石漠化0.7万hm2、重度石漠化667hm2、极重度石漠化1067hm2。

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是土地资源的丧失,且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石漠化土地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影响和制约着群众生产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石漠化形成的原因

1.2.1 自然原因

寻甸县大地貌为中山,岩溶地貌多为山高坡陡的岩溶山地,土壤多为红壤,土层浅薄,土质疏松,极易被雨水冲刷。寻甸县受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水量的90%集中在5~10月,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8月,且以暴雨居多。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1.2.2 过度开垦

寻甸县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以上,耕地面积占國土面积的18.2%,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占有量少,土壤贫瘠,群众广种薄收,大面积陡坡地被开垦出来作为农地耕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石漠化。

1.2.3 过度樵采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生态意识的缺乏,寻甸县历史上经历了“公社化”及“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两山到户”时期等3次大的乱砍滥伐,致使森林资源锐减,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前的60%下降到1985年的23.69%,土地石漠化呈扩展之势。

1.2.4 过度放牧

寻甸县是畜牧业大县,群众有野外放养牲畜的习惯。牲畜的啃食和践踏,造成地表植被和表土的破坏,加快水土流失的强度和石漠化形成进程。

1.3 石漠化危害情况

土地石漠化,直接导致寻甸县植被种类减少,自然种群等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洪涝、干旱、泥石泥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11年统计数据表明,寻甸县水土流失面积16.99万hm2,占国土面积的47.2%;土壤平均侵蚀模数1524t/km2·a;土壤侵蚀量258.90万t/a。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耕作层土壤变薄,肥力降低,导致粮食作物产量低,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寻甸县石漠化土地植被稀少,基岩裸露,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金源乡、甸沙乡的部分村寨不得不异地搬迁。石漠化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低,人畜饮水困难,河口、功山等乡镇的群众只能依靠兴修水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2 治理现状

寻甸县充分发挥生态治理的主导作用,采取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封、造、管并举,积极恢复森林植被。1990年以来,寻甸县先后实施了长防工程、3893项目、德援项目、绿色扶贫等林业重点工程,特别是1999年~2015年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石漠化土地治理成效明显,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水土流失、泥石流、洪涝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

3 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防治当前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岩溶地区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石漠化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要使岩溶地区的生态状况显著改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更需要合理的治理对策。针对寻甸县石漠化现状,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石漠化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3.1 治理对策

3.1.1 生物防治措施

3.1.1.1 封山管护

寻甸水土流失严重,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区域。2011~2020年,寻甸县实施森林管护面积15.1万hm2,项目实施规模大,范围覆盖全县岩溶区,是加快石漠化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封山管护中,要严格执行森林保护和国务院关于严禁砍伐天然林的政策规定,落实管护责任制,保护好现有的石山森林。

3.1.1.2 封山育林

2012~2020年,寻甸县公益林建设将实施封山育林面积0.67万hm2,国家漠化综合治理将实施封山育林面积0.8万hm2。要注重将封山育林与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进行,对岩溶地区重点倾斜,对条件具备的地方封山育林,积极进行植被恢复,提高森林覆盖率。

3.1.1.3 人工造林

植被是最好的水土保持屏障,人工造林是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其不利因素是受成本、水分及管理条件的限制。要因地制宜,在表层岩溶泉的补给区,要大力发展水源涵养林;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山间洼地、平岗地、山脚坡地种植经济林木。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树种选择,尽量选取乡土树种,如云南松、华山松、圆柏、旱冬瓜、麻栎、柳杉、苦刺、马桑、车桑子;在整地过程中注重施工质量,对岩裸地实行见缝插针式的整地方式,对土层较薄的植穴进行客土造林,改善水分和土壤条件;尽量营造混交林或培植混交林。

3.1.1.4 退耕还林

2000年以来,寻甸县实施国家退耕还林0.49万hm2,市级退耕还林0.73万hm2,为石漠化治理作出了贡献。要借助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机遇,持续推进岩溶区石漠化治理。25°以上坡耕地要依法退耕还林,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解决石山地区农民的粮食和燃料问题,让农民退出所开垦的种粮地。要在退耕还林地里种植绿肥豆科等矮科作物,促进林木生长,农民增收。

3.1.2 工程防治措施

3.1.2.1 修建拦沙坝谷坊

对坡度较大的耕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季节性沟谷,要以坡改梯和修筑拦沙坝、谷坊等方式拦截水土,減少水土流失。

3.1.2.2 修建蓄水设施

以建水库、水窖、水池、修筑坝塘等增加地表水储量和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方式提高水的补给能力。具体做法是对有条件的水流和储水性好的谷地,以修筑堤坝的形式增加水储量,并附加水利设施进行利用;对严重缺水的地区以建水池、水窖的方法进行储水利用,对有地下水的地区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3.2 其它措施及建议

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除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修建拦沙坝谷坊和蓄水设施等措施外,要实行生态移民、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扶贫开发等措施,并建立石漠化治理的长效激励机制,加大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

3.2.1 生态移民

为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有必要对金源乡、甸沙乡、河口镇等偏远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实行生态移民搬迁,以减少人为干扰,让自然修养生息,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

3.2.2 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

寻甸县石漠化区大多偏远落后,群众生产生活中养成了过度依赖薪材的习惯。由于长期过度的樵采,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形成土地贫瘠、岩石裸露的恶果。所以,要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煤、电、太阳能、沼气等作为替代能源,减少薪材消耗,加快森林植被恢复。

3.2.3 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措施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减轻人为活动对岩溶土地的干扰,促进岩溶土地石漠化的防治。

寻甸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项目投资力度较大。要将扶贫开发与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通过兴修公路,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环境,促进商品、物资和劳动力的流通;通过实施沃土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提高耕地产出能力;通过兴修水利,增加土地的灌溉率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3.2.4 建立石漠化治理的长效激励机制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政府应加强领导,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对石漠化治理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对在石漠化治理项目中弄虚作假、治理措施不力的单位给予处罚。

3.2.5 加大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

寻甸县石漠化面积分布广,治理难度大,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寻甸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贫困面大,地方财政困难,自筹资金有限。所以,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的项目资金投入,石漠化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治理。

4 结束语

石漠化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对不同类型的石漠化,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通过石漠化的防治,可以进一步改善寻甸县贫困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探讨科学合理的石漠化对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石漠化现状对策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诊错因 知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