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地区玉米叶部几种病害特征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治措施

2016-10-21潘俊勇

农业与技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北方地区防治措施

潘俊勇

摘 要:本文以北方地区的黑龙江省为代表,对其常见的玉米叶部病害特征、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北方地区;玉米叶部病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23

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治与控制北方地区玉米叶部病害,对其病害特征与发生规律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防治措施。

1 北方地區玉米叶部病害特征及其规律

1.1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也被称作尾抱叶斑病,是一种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叶部病害特征之一。玉米灰斑病引起的损失常年一般减产5%~10%,严重时可达60%~79%。

1.1.1 病害特征

玉米灰斑病对叶片的危害较大,也对植株的叶鞘和苞叶有一定的影响,发病严重时在其茎秆上也会出现典型特征。在其发病初期叶片上程黄褐色病斑,且有褪色晕圈,随着病情加重逐渐扩展为灰褐色、灰色,最终形成黄褐色的长条斑,可以同植株的叶脉平行,并随着叶脉延伸。其灰斑一般大小为0.5~20mm×0.5~2mm,有极少数在病情较重时可长达30mm。玉米灰斑病病斑间的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在其病情发展较为严重的时候,病斑会成片出现。

1.1.2 发生规律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推广的免耕法或少耕法使得一些地区长期连作种植玉米,种植中种子带菌、病株残体处理不完善等导致田间土壤中菌量增加,且这些加之病原菌适应性较强,致使玉米灰斑病日趋严重,这对玉米种植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1.2 玉米大斑病

这是黑龙江省最常见的玉米灾害之一,是由大斑凸脐蠕孢引起的。该灾害一般导致玉米减产12%~20%,灾害严重时可导致减产50% 以上。

1.2.1 病害特征

在玉米拔节前后会出现玉米大斑病,主要对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造成损害。发病初期对玉米的下部叶片造成损害,叶片呈水渍状青灰色斑点,并逐渐扩展,病害严重时各个病斑会融合在一起,危害整个植株,导致玉米死亡。

1.2.2 发生规律

导致玉米大斑病病原菌通常是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的形式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在第2年通过气流传播对植株进行侵染。玉米品种感病程度对大斑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在田间温度处于20~25℃之间,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易导致玉米大斑病。

1.3 玉米弯抱菌叶斑病

1.3.1 病害特征

玉米弯抱菌叶斑病通常出现在成株期,主要为危害叶片,对叶鞘和苞叶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其发病初期,玉米叶片呈水浸点状褪绿斑,岁病情逐渐加重病斑逐渐扩展为圆形或椭圆形,在其病斑中心往往为枯白色与黄褐色。

1.3.2 发生规律

田间处于潮湿环境,在玉米叶片下产生病斑,且该病斑正反面都可以产生大量的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尤其是在玉米叶片背面较为集中,病害严重时,叶片背面呈现黑色霉状物,整个叶片都分布病斑,病斑之间联合,导致叶片枯死,影响光合作用与产量。

2 北方地区玉米叶部病害防治措施

2.1 选育抗病品种

通过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病虫害最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要尽量选取抗源自交系,具有较好的抗病基因。保证该品种在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的同时,又能保留其杂种优势。 在同一种植区内,要根据玉米的抗病品种类型的不同进行合理的布局与规划,尽量避免单一种植。在种植选种的时候,可以根据相关的抗病性进行选择,当地的农业部门也要针对在玉米种植中常见的叶部病害,进行抗病品种的研究与培育[1]。

2.2 加强栽培管理

通过改变其种植栽培模式,进行合理的轮作倒茬,采取间作套种的方式,可以改变玉米栽培的方式,增强玉米栽培管理;根据实际的玉米栽培种植情况,采取合理得到密植栽培的方式,及早种植,并提前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田间小气候,从而避免因为气候条件造成玉米叶部病害,可以通过摘取玉米底部的2片叶子,来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还要加强玉米栽培过程中的中耕与排水等田间管理,使植株的抗病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栽植时,要保证有足够的底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施种有机肥,并且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壤成分,适当的施加磷、钾肥,避免在栽培的后期出现植株脱肥的现象,避免导致叶部病害,从而影响产量;还要及时的清除田间的酢浆草和病残体。可以采取集中深埋等方式,对其进行清除。在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深翻,压埋病菌,减少初侵染源[2]。

2.3 加强药剂防治

针对北方地区玉米叶部病害特征以及发病规律,可以通过加强药剂防治的方式,加强病害防治与控制[3]。在发病初期,需要根据病症及时用药,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制种田或试验田的病害防治工作。如果玉米种植栽培期间,玉米苗期田间杂草过多时可采用烟嘧磺隆进行喷雾防治;在玉米穗期可以通过向心叶内撒施辛硫磷等杀虫颗粒或用氰戊菊酯药液灌穗防治玉米螟,用吡虫啉等喷雾防治蚜虫。为了能够有效的防治玉米大斑病,在其心叶末期到抽穗期喷洒50%多菌灵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以10d为一个防治周期,需要连续防治2~3次。

3 结束语

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往往会因为气温偏高,施药不及时,农民对病害防治措施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导致出现玉米叶部病害,对玉米生长、产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针对在玉米栽培管理中出现的常见病害进行分析,并加强其防治措施,还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因素,选用抗病性较好的杂交种,加强栽培管理,并能合理使用农药,从而提高玉米的抗病性,提高其产量。

猜你喜欢

北方地区防治措施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北方地区农村环境整治措施探讨——以东北某村为例
北方地区格宾生态护岸结构形式选择及质量控制
北方地区大规格梅花观赏树的嫁接和接后管理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北方地区养殖鱼类肝胆综合症成因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