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应把握好“二个度”

2016-10-21徐越胜

俪人·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图象函数思维

徐越胜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弗莱雷认为:只有在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话式教学”中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提问又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只有能激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自发地反思自己回答的提问,才能推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由此可见,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课堂中的优质问题必须是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易懂无歧义,既突出知识的重难点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简言之,优质问题可界定为:能提高注意力,激发思维,以及带来真正的学习的问题。好的数学问题对于数学教学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它具有恰当的探索空间,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课堂上每节内容都应精心恰当地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所谓“精心设计”应认真把握好以下的“二个度”:

一、数学问题设计应把握好“二个度”

1.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问题的难度控制是问题设计的关键因素。问题太难导致课堂“僵局”,学生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问题过易,导致课堂“闹市”或“冷场”,会使学生处于“不思问题而热热闹闹”或“不愿思索而冷冷清清”的状态。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使解答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即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例如:一位青年教师在一节数列复习课中,给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证明:

对 成立。教师提了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学生甲,请你说一说是你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学生甲:我还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但对于不等式的证明题,我希望能从左边证到右边,但无法进行下去。

教师:有哪位同学可以补充或有新的想法?

学生乙:我把它的左边看作数列的求和,但也没有找到切入口。

(这时教室是一片寂静,教师试图鼓励学生不要放弃继续探究)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但是,他们都把左右两边割裂开来了,我建议你们把左右两边综合起来思考一下。

(学生在下面激烈的交流、讨论,还是没有学生能想到解决的办法,教师见时间浪费很多,就直奔目标“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我们在前面学过怎样的数列的和是 ?

学生丙:前 个正奇数的和等于 。

教师:那不等式的左边的每一项能不能变成奇数呢?

学生丁:噢,我知道了。不等式的右边有 ,应该是前 个正奇数的和等于 ,现在只要想办法把左边转化为前 个奇数的和即可。

方法如下:由不等式知识可知 ,

则不等式左边 不等式右边,结论得证。

从这位青年教师的所提的问题来看,他没有设计出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的设问,学生“跳一跳,够不着”,使学生迷失了方向,浪费宝贵的时间,所提问题太难,同时也不能及时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以至于最后只能直奔目标告诉学生,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显示课前对提问准备不足。当师生对话到学生乙的回答:“我把它的左边看作数列的求和,但也没有找到切入口”时,教师只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使用过什么方法或应用某个公式、定理就可以对左边求和呢?”因此,教师的所提的问题的着力点应放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这样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2.安排好问题的梯度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例如:设不等式 对于满足 的 都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教师通常都会给学生介绍如下的解法:

解:令 ,不等式 对于满足 的 都成立,当且仅当 ,即 ,解得 ,所以 的取值范围为 。

此解法思路巧妙,过程简洁。但教学中发现,过一段时间后能顺利求解此类问题的学生很少。这说明平常将看似很好的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其教学的有效性是很低的,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认识仅停留在赏析的层面上,没能在大脑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象。笔者经过一番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策略----课堂的有效提问,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设问如下:

设问1:本题涉及哪几个量?相对于 的变化, 应看成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为什么?

设问2:题目的要求是“求 的取值范围”,看来 又是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变化的,你对此怎么理解? 的取值范围究竟是哪个条件决定的?

设问3:对于每一个确定的 值, 的值也紧跟着唯一确定了吗?你为什么这么说?由此可知, 与 是什么关系?

设问4:记 ,你能用函数的语言重新叙述题目的条件和目标吗?

设问5:函數比较抽象,而函数的图象具有直观的特点,为此,我们常常借助函数的图象来帮助思考和解决函数问题,你认为 的图象形状是怎样的?现在又限定 呢?它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吗?

设问6:由此,你能再一次叙述题目的条件和目标吗?

设问7:线段上的点有无数个,你能一一考察吗?你能通过对线段上若干个点的把握实现线段在 轴下方的要求吗?请画图试试。

设问8:你最终得到了什么结果?

设问9:前面我们知道, 是 的一次函数,不利用函数的图象,你能解决此问题吗?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洁?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可能的思维线路如下:所有的函数值小于0 只需函数的最大值小于0 考察 的单调性 对 的一次项系数进行讨论

或 或 。

通过一连串富含逻辑联系的提问,而且提问的着眼点是学生问题理解的困惑处和思维突破的关键处,为学生铺设一条通向本质性理解的线路,顺利的突破了题目的关键和难点,让学生自己伴随着渐趋深入的认知过程把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用“问”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遨游,数学课堂因提问而精彩。

猜你喜欢

图象函数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