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民俗民族文化与镇远乡村旅游发展
2016-10-21胡云贵
胡云贵
【摘要】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提高乡村旅游品位和丰富性的灵魂,满足都镇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镇远拥有丰富的民俗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加大苗化、侗化景区,转化民俗文化为旅游产品力度,顺势而为,加快民族乡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
【关键词】民俗文化 挖掘 开发旅游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法国的郊外,20世纪中后期有了飞跃式发展。我国于80年代开展乡村旅游,到现在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镇居民,满足都镇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挖掘民俗民族文化,就是要挖掘普通百姓以“口头”、“物质”和“风俗”的形式传递的那部分传统文化,即民俗文化。镇远涌有丰富的民俗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加大苗化、侗化景区、转化民俗文化为旅游产品力度,从而加速建设新农村,实现民族村寨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一、镇远民俗文化的产生及主要表现形式
镇远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界湖南新晃,是黔东东大门。一条舞阳河穿城而过,流向洞庭湖。她是古代中原文明进黔入滇入川水路必经之地,因此,镇远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镇远因屯兵而繁荣。同时也是中原文明与边域文明,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之地。镇远历史悠久,从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始建镡城县,至今已有2286年历史。镇远民风淳朴、风情浓郁,被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样《儒林外史》胜赞为歌舞地,被中外游客称为“东方威尼斯”。
民俗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共同的生活创造出了共同的文化,其中包括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事项,如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同时也产生了共同的思维方式。民俗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
镇远历史悠久,民族分布很有规律,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主要有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
(一)嘎汪(田坝)苗寨文化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五月五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过去,狩猎是苗族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
嘎汪(田坝)距县城火车站西6公里,系镇远县最大的一个苗寨,也是州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村寨。嗄汪苗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百家姓氏集中,二是旧址遗址集中,三是珍贵文物众多,四是光荣历史集中,五是稀奇古怪桥集中,六是流传奇异的医術。虽靠近县城,却很少受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洋文化影响,仍保存自己独有的民族特征和远古的遗俗,如自由恋爱,游方对歌,母亲盛装,女儿继承,立房嫁娶,牛角敬酒,长桌宴席,鸡肉稀饭,鸣炮迎客,喝酒打印,酒歌相劝,鸡蛋赠送等风俗。
(二)爱河苗寨文化
爱河距县城南27公里,坐北向南,古树参天,气候宜人。那里的房屋保存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房。在追求越洋越好的今天,不少地方洋房拔地而起,传统的吐口式和吊脚楼式木房越来越少,木房面临消失,而该地仍保存传统木房。房屋依山就势,鳞次梯比,次节升高,富有个性,最具特色,实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一文奇葩,也是苗式传统建筑的一个缩影。男耕女织的生活气息在这里得到体现,很多家庭仍用木质织布机、纺纱机和木布捶。爱河苗族饮食习惯也与众不同,他们特喜糯食。家家种糯米谷,户户酿糯米酒,人人吃糯米饭。爱河苗寨还保存很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正月十四,过苗年节;二月十五,过娣妹节;三月初三,来个爬坡节;四月初八,又到牛王节……节日不同,庆贺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三)报京北侗大寨文化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侗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访的男青年多为荣。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好饮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多数地区的侗族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吃新节多在七月,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老人去世,男子须剃发,无论男女,均要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事忌荤吃素,实行土葬。经济方面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一些林业,所产杉木非常有名。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报京位于镇远县城南端39公里。居住着近400户、2000名侗族同胞。它是中国最大的北侗大寨。报京是一个民族风情十分浓郁的村寨。坐北向南,青山环抱,古树参天,气候宜人。形成“坡中有雾,雾中有树,树中有屋,屋中有鸟”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居住环境。节日众多、内容不一是报京的又一特点。这里有正月初一吉利日,二月初二修桥补路节,三月初三播种节,四月初八姊妹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初六吃新节,七月十三祭祖节,十一月三十侗家也过苗年节。此外,还有世界上周期最长13年一次的鼓藏节,可谓一月一节。在这些节日里,数三月三播种节最为隆重、盛大。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场所最广,活动规模最盛。
报京侗民在此繁衍生息近千年,历史悠久,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侗家妇女用灵巧的双手通过针和五颜六色的线做出了独具特色的绣品,古老的传统手工绣品堪称侗寨一绝。特色绣品主要有围腰、绣花鞋、头巾、花边、枕巾等等,所绣的图案有民间故事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有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花、龙凤等。花鸟虫鱼,凡是能想象得到的,都能在侗家妇女灵巧的手中被绣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报京侗绣古朴精美、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但目前仅局限于侗族妇女穿着打扮等日常生活用。
二、开发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旅游产品
镇远县从1985年开发报京大寨以来,随后开发嘎汪、爱河和苗屯四个民族风情点,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一是促进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保护挖掘和传承民族民俗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民俗文化经济初步形成,通过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日,启动了乡村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民族民俗旅游地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通过开展民族活动,保护村寨风水树,带动老百姓裁花种草,美化了环境,促進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四是打造了一批旅游产品,规划了旅游线路,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民族村寨开发利用,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仍不尽人意,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公路有待硬化,公共厕所及歌舞表演场地需要建设,饮食卫生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民族服饰和民族语言汉化严重。特别是男性服饰汉化严重,当游客进入村寨时,看到清一色现代汉装,很难看到少数民族服装,也很难听到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有上当受骗之感;三是民族村寨开发经济效益不高。由于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不稳定,村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除节日期间自发开展活动外,平时接待都属于任务型、事业型、宣传型,经济型接待游客较少。
嘎汪(田坝)苗寨、爱河苗寨、报京北侗大寨、苗屯土家族是我县比较典型的苗、侗乡村旅游点,2014年我县虽然再次对报京北侗大寨进一步加大了乡村旅游开发,但形成的旅游产品不多,尚无叫得响的品牌旅游产品,其它三个旅游点情况都大致一样。因此,要在全县统一规划下,加大基础设施设备投入,组织专家、学者、企业家与当地村民一起研究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加速民俗文化转化成旅游产品工作,形成一批品牌旅游产品。加大旅游产品推介活动,紧紧抓住镇远名城、三穗高铁站、过境高速公路人流,引导游客进入我县乡村旅游路线。更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是要开展景区深度苗化、侗化活动,这是我县民族民俗乡村旅游的前提和条件,也是特色和景点,这样才能使人感受到进入景区就像进入异域城邦一样,才能满足游客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也才能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因为最民族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王娟.中国民俗文化[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