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社区传播现状研究初探

2016-10-21邓淦元

俪人·教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国学社区

邓淦元

【摘要】随着我国掀起国学热潮以来,学国学已然成为社区居民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和要求,但国学社区传播中仍存在着未能适应国学发展及居民需要的问题,这对培养居民国学情怀有着不利影响。国学的内容、社会功用及时代要求都决定了当今国人要成为国学的主动接受者,传播方式是国学传承的载体,二者关系密切,如何充分利用传播方式事关国学社区传播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社区 国学 传播方式

国学,指一国所固有的思想文化,我国国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学术文化。立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及国学影响、普及情况,社区居民对国学关注、谈论和情感倾向性事关个人、家庭、国家乃至民族的发展,因此推进国学社区传播是个人和现实社会的必然需要。

事实上,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传播国学的传统,从古代的口头、文字相传于文人之间,到近现代印刷术传入开启国学传播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岁月,直至90年代中期网络技术给国学社区传播提出了大众化的发展要求,社会上也兴起一股国学热。可现阶段,即便国家从政策到举措都对国学进行大力的推进,但国学在社区传播中尚未普及,居民对国学的认识仍不充分,甚至出现国学认识缺失的现象。造成如此窘况的原因有种种,本文将从国学社区传播的必然性、国学社区传播方式概况及思考等方面切入,分析国学社区传播现状,进一步洞察国学社区传播的发展新动态。

(一)国学社区传播的必然性

国学作为一种华夏文明整体的文化概念,固然有着历史封建的痕迹。但无法否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源于国人而又为其所用的国学,在东西方思潮碰撞中被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其中蕴含的对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关注、对真善美价值不懈追求等理念得到日益彰显,逐渐沁入民心,并间接地融入国民的现代生活之中。自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已成为我国行政架构中一地方组织称谓,也意味着国学传播的区域从省、县步入更为细小的地方范围,国学社区传播也应运而生,肩负着以小见大反映国学传播现状的重任。

在大众传媒时代,国学社区传播成为学术界及相关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1.国学社区传播的功用

国学文化能生生不息地成为时光荏苒的见证者,是与其具有独特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而言,可分为对个体和社会两方面。

1.1个人发展功用

国学涵盖了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的总结,是中华文学、艺术、体育等文化元素的综合。①在接受国学文化熏陶和感染的过程中,国人能逐步认识到国学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忧国忧民的情操、尚善的态度和通过修身养性以达致高尚人格的追求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准则等精粹。在与古人精神上的交流与对话之中,国人将得到内在的积淀与升华,继而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

1.2社会发展功用

就本质定位来看,国学是一国、一民族,甚至炎黄血脉的学问,其使命不仅是服务于民众个体,更是承担着壮大中华民族的根的责任,因此国学社区传播的成败将可左右民族兴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

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认同。国学作为影响并发展千年的文化大集合,挖掘其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加强其社区传播,无疑对现今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国家认同感有着深刻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特别是当一国物质层面增长到达一定层面时,人民群众的追求便会更倾向于精神文化层面,换而言之,此时维系国民的内在驱动力归根到底是一国之文化。

此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学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历史内涵,是传统文化与普世价值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也是当下中国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之文化理念及其价值观已然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学对增强綜合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学中的文化、治国等思想便蕴含着“软实力”价值所在,如儒家认为“以理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依靠道德(软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能心悦诚服。也就是说,国学社区传播的进一步推广是德治于民、德治于世界的明智之举。

2.国学社区传播的基础条件

国学社区传播是大众媒体时代里文化传播的一个典型例子。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的高度浓缩与密集促使传播媒介不断融合翻新,这既对国学社区传播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与客观条件基础。

(二)国学社区传播的概况及思考

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学社区传播存在着为了国学之文化传播而传播的现象,一方面将国学的解读停留在文本解读上,另一方面对国学社区传播的渠道出现片面化理解,具体表现为现有的国学社区传播方式仅将国学的具体表现加以阐释,并未能充分地考虑其文化价值观的正负影响,致使传播主体(国学)与受众呈现错位情况。

1.国学社区传播内容建设不全面

国学社区传播的内容视角亟待转变。现阶段,国学社区传播的内容多侧重于艺术类,如笔墨书画、越剧等,以及有具体客观载体的实物类,如经典书籍、古董陶瓷等,缺少从精神、价值视角出发的传播内容,这暴露着其社区传播忽略国学社区传播存在的根本历史要求——从精神上联结国人。

以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的国学社区传播情况为例,该区既具有深厚古文化底蕴,且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迅速,足以体现中国大多数拥有着文化实力地区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但经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海珠区国学传播的主导者主要为政府、文化馆等机构,所举办的国学活动都偏重于艺术类,例如岭南书画艺术节、珠三角咸水歌会、岭南古琴音乐会等。这种官方性的导向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国学社区传播内容偏向物质性和艺术性。传者与受者在国学社区传播内容单一的作用下,对其未能实现实质性地理解与渗透。

同时,由于国学社区传播内容尚未能深入至价值理念中,且从决策层面、国家层面及组织层面上解读国学文化内容形式的工作也未到位,这便妨碍着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播内容之间建构合理联系的步伐。

由此可见,国学社区传播的内容不管就受众需要、国家需要,还是文化发展传承的需要,都该进一步丰富其传播的内涵。

2.国学社区传播受众认知不广泛

国学社区传播效果不如人意,产生此种现象与本身受众国学文化素养相对较低有着直接原因。扩大国学文化受众认知的广泛性是改善此困境的关键一环。

一方面,受众国学文化素养低。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国家在人文领域的投入相对还是不够完善,公益性的国学文化认知渠道及配套人员不足,对于促成全民正确、健康认知国学文化的社区环境显得较为消极被动。而以国民对国学认知为例,据人民网网络调查统计数据可知,一般民众对何为“国学文化”概念不明,甚至对国学缺乏关注度、也未能发现身边的国学知识。不难看出,国学文化的普及率要实现全民皆知的程度仍有距离。居民缺乏主动接受的积极性,是国学社区传播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另一方面,受众针对性不强。当前,受众对国学社区传播存在认识误区,大多认为国学即是四书五经的道德礼仪观,甚至有学者认为国学社区传播就是要实现国学的绝对通俗化,他们都忽视了国学社区传播是要全面适应居民受众的需求而展开的。此外,国学社区传播并未就受众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分,如以学历、年龄、性别等,因为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国学的现实需求会有所不同。特别是现今国学的内在价值已在某些特定的高学历人群中产生共鸣,而更多的普罗大众仍处于懵懂阶段。但国学作为一种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应是丰富的并能满足不同口味的。因此,要想国学社区传播得到显著成效,起着引导作用的政府机关该行动起来,进一步提高国民有对国学思辨的能力,而国民也应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成为国学的传承者与塑造者。

3.国学社区传播渠道不完善

现有的国学社区传播渠道基本以学术书籍、研讨会(如道德讲堂)、学术论坛(如名家讲座)等通过文字、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国学传播,但这些形式在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与国学社区传播效果并不成正比,国学社区传播情况不尽人意,其中所凸显的问题就是国学社区传播渠道不完善、国学文化产品单一、国学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呈现日新月異的发展趋势,但国学社区传播媒介利用大数据时代的资源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即便有不少与国学社区传播相关的微信、微博、网站等推出,可在普及层面上并不显著。如何增进国学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与羁绊仍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变则立,不变则废。在国学社区传播的过程中,传播渠道及所灌输的国学内容仍欠缺一个动态的评估体系,这也让国学社区传播在优胜略汰的世界里陷入原地踏步的坎坷之中,失去发展创新的源泉与活力,也意味着科学、系统的传播效果评估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国学社区传播渠道评测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举办交流会及访谈,但是后期的跟踪与调研没有持续跟进的机制,这便是评估体系的致命弊病。

国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功效,决定了扩大国学社区传播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成为岁月年轮里延绵不断的轨迹,每个中国人(包括政府机关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推进国学社区传播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由兴波 宋艳.少儿馆开展国学传播的文化价值及创新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73.

[2]D.J.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85.

[3]梅志俊.国学文化传播渠道研究[M].新疆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国学社区
“垂”改成“掉”,好不好?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3D打印社区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方式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