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2016-10-21林梅梅

新课程·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

林梅梅

摘 要:阅读理解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性技能,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从而使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为使阅读教学得以创新和发展,并且能够切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改革的责任,不断实践研究,以便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基于此种情况,从课内外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有关观点并提出相应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所谓阅读,既要“阅”览,掌握文章大意,又要基于原有知识,“读”出其中深意。阅读能力是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学习能力,如果缺失该能力则难以与其他项目的训练进行良好的衔接。因此要切实开展阅读能力训练,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兴趣,增强动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基础,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各方面的启迪和发展。所以开展切实有效的阅读教学应着眼于以下两点:

一、课内创新课文讲解,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语文学习中占很大比例,而中学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时要结合当下课改形势。首先对于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尚未成型的中学生来说,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好比雪上加霜,而浅显的文字又不足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达不到难度标准;其次孩子们开始承受升学的压力,这无疑占据大量时间。当原本有趣的书本成为枷锁时就遗失了其意义。所以要切实发展阅读教育,就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并且此番改变应更注重实际,使得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运用力不断增强,也将阅读教育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

语文教材不仅包括课文和习题,还包括作文、积累素材等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感、思维能力及情感价值等综合素质的载体。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以独立的主题命名,并且这些主题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能够展开讨论的基本论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内资源,创新课本的讲解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化兴趣为动力,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现行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对每篇课文进行非常详尽的讲解,首先理解生字词、标出段落并概括文章结构,再分析重点句段内容,详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思想。而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已经习以为常,若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教师的创新力就至关重要,不但要注重细节和实际,还要建立新型课堂。使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运用力不断增强,从阅读中总结相关的词汇、佳句及作文素材来投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孩童之道》这篇散文诗前,可先让学生搜集本文的作者、出处、创作背景等文学常识,并且整理成文。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预判性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展开独立思考和分析,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深意。上课时分享搜集资料成果,并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为课文的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也可以在课前提几个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解答,比如泰戈尔的写作风格、本文的结构特征等。这样既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拓展了阅读思维,同时促进课文内容的学习,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资料的形式不受约束,可以是图片、数据、新闻等,也可以是书面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书本和資料来合作一篇调查报告。这样一来,学生在自主查阅、思考以及准备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兴趣,并引发他们想要完成的动力,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科学地使学生得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把语言的功能性完整地展示出来。

二、创建阅读型课堂,化兴趣为动力

有人提出:中学阶段教材将近300篇课文,这些课文总计近几十万字的阅读量,而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阅读量则远远不止这些,所以即使课本内容掌握得再好,仍然缺乏广度。这样的学习效果固然达不到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所以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大量地进行阅读,以增加知识储备,达到慢慢积累细水长流的效果。其实所有语文教师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但让学生既能学好课内知识,又能得到课外书籍的精神洗礼,就需要教师通过团队的智慧来发挥作用。这样学生不再对课外阅读感到力不从心,而能把语言积累和阅读方法灵活到位地运用起来。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时候困扰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的问题都源于兴趣的缺失,由于缺乏兴趣,他们达不到老师的要求,而得不到表扬鼓励,因而变得沮丧或压抑,这样长期积累的情绪不是使他们自卑,就是导致他们愤怒和叛逆。所以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注重兴趣的培养,让每个孩子在阅读时都不受约束,在自己认为最舒适的状态下完成这一任务,从而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每周设立一节专门的阅读课,让每个学生带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文章,先在小组内分享,说一说其中最大的看点,然后再在全班内用一句话推广这本书。这样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提升其口语表达和总结能力。再鼓励学生互借图书,共同交流,课后合作完成一篇简单的读书报告,这样既能增强其团队合作效率,也能让学生的思想擦出火花,更好地理解。当然教师作为孩子行动力的引导者,要对自身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在每周的课堂上推荐一部作品,把自己的收获传播给大家,并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多去倾听他们的想法,按照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来推荐一些读物,课后也可以多和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感受、想法及自己的思考等。这样把读书的乐趣尽可能地放大,变乐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习惯,那么阅读教学的成效就会更显著。

(二)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

当课堂的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课外阅读物也普遍进入课堂时,教师的任务就转为课内外阅读搭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是种种其他书的一张跳板,在课内教学达到一定高度后,就能借势向课外读物延伸。所以,在课堂上贯穿一部分拓展内容,有机地把课文内容向外延伸,就能使一篇文章成为一类文章的链接终端,让学生一旦触及便会走入其中,最终掌握一类文本。这样一来,阅读既有深度又具广度,读书的意义更加突出,学生得以真正的受益。

例如,在每周的阅读课上规定一个主题或者一个体裁的内容,如关于梦想的主题,那么教师首先推荐一系列丛书或是对该主题进行解读和指导,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选择的书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书的主题思想、片段、人物性格或作者入手,讲明其中有关梦想的部分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当然这个主题也可以更加具象、具体,若能让学生自行选择也是很好的选择。

又如,选择寓言体裁的文章和书籍,首先教师为学生奠定一个理解基础,让学生明确寓言的定义,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寓言在班上分享,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并从语言角度说明对童话的理解。之后推荐学生将《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优秀经典名著完整地阅读一遍,作为课外阅读实践,把课内讲解时对全书的认知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仔细地品析每则童话背后的深意,揭露其中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然后布置读书报告并进行批改,并对报告的撰写给出指导性意见。

课本上对阅读环节其实也有所启示,每本教材的书后都有推荐的书目,这些书可以在教材学完之后,让学生在假期阅读,以充实假期生活。每个单元也有一个主题,这可以帮助我们链接课外阅读,例如,课本中有一个涉及祖国山水风光的单元,其中有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片段。那么在这一个单元结束后,就可以让学生展示有关风景的文学作品,甚至可以涉及旅行感悟、游记等题材,或关于天气、地理等的说明文,以此加深对单元的感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感悟力, 最终提高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是一个人的终身技能,若能学会正确、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则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更能助学生思想成熟,心智进步,综合发展。阅读教学是一门大学问,课内外阅读缺一不可,在课内学习中掌握基础,在课外阅读中深化思维,做到双管齐下,才能使学生得以真正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海彬.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J].学周刊,2016(2):172.

[2]常海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J].学周刊,2016(2):82.

[3]党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学周刊,2016(8):21.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