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教育变为成绩的“奴隶”
2016-10-21曹俭
曹俭
从教十余载,“班主任”便与我朝夕相伴,鲜花与泪水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今天,执笔在手,竟有些芒然,不觉个中滋味涌上心头,或许默默在做的事情,只是尽心尽力地做着,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其中,鲜花与掌声在“付出”面前,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淡淡得如清风几许,拂过后便了却。一时想理清头绪来写,便感颇有难度。细思量,思绪如下:
一、厚德载物
我认为,管理一个班级,靠的不是“声严历色”,而是要给这个班级注入生命的力量。也就是需要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用爱来呵护它。当然,要让一个班级有越来越浓的爱的凝聚力,需要时时、处处、分分、秒秒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孩子们从小在重视成绩的环境下成长,思想教育是个漏点,有的孩子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没规矩。比如,我曾经接过一个由三个学校合成的预科班,孩子们思想混杂,行为各异。面对四十多個孩子,真的发觉他们懂事的太少了。六年重视成绩的教育,使他们似乎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关心。在大人的看管下,他们才学习,不会了不知着急,批评了不知自责,因为脑中空空。于是,我知道,真正的品德教育迫在眉睫,我要尽我所能,教育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思想。我知这非一日之功,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是,值日中,我抓住优、缺点,进行适时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本分”;活动中,我告诉他们什么是“自信”;学习中,我让他们体会什么是“坚持”;处事中,教育他们如何感恩。比如,处理打架的孩子,我并不是呵斥,而是心平气和地让他们说事情的经过,各自的想法,让他们分析为什么会打起来,怎样做不会打起来,打架的结果是什么,他们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孩子们在我循循善诱的引导下,真正一点点看清了事物的本质,知道了应该忍让、宽容、友爱。我想这种“随风潜入夜”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是会有些许影响的。
二、以德示人
俗话说:德才兼备。可现在这种追求高分的教育,我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才”,我觉得“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才”,那么为了空洞的“才”,却忽视了“德”的教育,真是得不偿失。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是手拿高校闪光的毕业证,又能怎样。原本洁如白纸的孩子呀,为什么有的会变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那牺牲了快乐的童年而换来的一个个“完美人”,在他们如此的金玉下,真正的“德”能占几成呢?为什么看起来越来越优秀的孩子,身上却有冷漠、自私、清高、麻木、惰性的影子呢?当然,我班的孩子身上也有此迹象。所以,我抓住板报、班队会、竞赛、随笔等一切机会,因势利导,加强德行教育,让他们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他们懂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告诉他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让他们拥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自信;有“海纳百川”的涵养,改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惰性;同他们分析,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诉他们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自私;让他们领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做好点滴之处;怀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之心,做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有志之人;告诉他们做一个“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有才之人。
三、同德协力
都说“有志者事竟成”。当我看到有些小小的孩子,被培养成一个个所谓的能文能武,能说能唱的“小能人”时,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腹内草莽人轻浮。或许言过其词,但当我看到课堂上那些目光呆滞,麻木的“小大人”,面对成绩塑造出来的这些无辜可怜的孩子,想起“人之初,性本善”,我真的很痛心。是什么让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过早成熟,是什么让本该活泼的孩子变得死气沉沉,是什么让本该有着斑斓彩梦的孩子变得木然刻板?我真的是“无语凝噎,唯有泪千行”。我知道,我们有太多的老师,看到孩子的今天,也有些许警觉,但我们能改变的或许只有从自身做起,皆尽己能,给孩子一些他们应该有而没有的东西。比如,我同孩子们一起诵读古今圣贤的诗词歌赋,我们一起阅读中外名著,我们创办“读书心得长廊”“每周五品德故事会”“品德名言警句吧”“课前三分钟讲名人故事”“生活中好事集”和每个月末汇报各自做了哪些好事,处理了哪些不良现象等等。
我想我对孩子朝夕相教,也许追求高分的教育会少一些“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尴尬,多一点“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虽然孩子太多的不良习惯有待改正,太广的品德教育有待渗透,太缺的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成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陈垠亭.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