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的选择方案与教学程序
2016-10-21肖光明
肖光明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将地理方法上升为地理视角、地理思想的意识还不强。阐述主要地理视角(包括区域视角、动态视角、综合视角和生态视角)的选择方案与教学程序。
关键词:地理视角;教学内容;教学程序
地理视角就是地理学看问题的切入点、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表达问题的逻辑。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地理视角的渗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思想与方法,形成从地理视角看问题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地理教师和学生已潜移默化地运用着某些地理方法,但自觉地将地理方法上升为地理视角、地理思想的意识还不强,教学中怎样选择与运用地理视角看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区域视角的选择与运用
地理学习对象具有区域性特征,认识一个地理事物,有的要从全球角度去认识,有的要放在一个地方的角度加以考量,这些都涉及空间尺度大小和转换问题。空间尺度大小及转换是区域视角的具体体现和操作要领,在不同的尺度下看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大尺度的是宏观的或整体性的规律,小尺度的是局部的特征、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对尺度大小的敏感,教给学生划分区域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
教学程序:将地理事物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如果把区域视角比作“透镜观察”的话,对大区要“推镜头”——下分分区,对分区要“拉镜头”——上位视角,由此体现区域差异性教学。区域视角的分析方法:①区域定位,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②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相应的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③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④评价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⑤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综合视角的选择与运用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认识地理环境,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思想,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综合主要是区域基础上的综合,包括区域内部各个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区域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综合、本区与邻区相互关系的综合、不同层次的地域间的综合。
教学程序:区域特征是区域地理的核心知识,运用综合视角学习区域特征的具体思路为: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聚落、交通、经济、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应用综合视角时可利用因果联系框图,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再根据具体条件,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主导因素,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三、动态视角的选择与运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地理学的哲学特性已经影响到了地理学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描述地理事物发展过程的动态视角主要有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首先,地理事物总是沿着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发展的,在内部、外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地变化,最终呈现一定的状态。其次,地理事物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变化动态,地理位置、海拔、地形等因素成为制约或促进地理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程序:运用时间视角把地理事物放到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事物发展程度不同,教学程序为“过去—现在—将来”;地理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不同,教学程序为“初期—中期—末期”。运用空间视角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教学程序上“按纬度顺序、按经度顺序、按空间远近、按相对位置、按垂直高度、按人类活动路径等对空间规律进行探究”。针对面状地理事物(地形区、行政区、气候区、工农业区等)描述轮廓特征、分布范围及区域差异;针对线状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交通线、划界线、海岸线等)确定走向和分布特征;针对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矿产、山峰等)描述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四、生态视角的选择与运用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全人类最关心的三大问题,生态视角包括“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等观点,突出自然界所有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整个系统,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学程序:区域地理的案例教学中经常用到生态视角。因地制宜观点的教学进程:区域不同—资源(种类、组合、数量、质量等)和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濟条件)存在差异—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存在差异,存在问题也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理环境。人地协调、可持续观点的教学程序:人地关系背景(自然环境特点)—人地关系现状(环境问题表现)—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王玉娟.中学生地理视角的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