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使语文课堂生动高效
2016-10-21黄烨
黄烨
摘 要:通过导入问题,创境激趣;设置问题,投石击浪;发现问题,泛起涟漪;思考问题,激起浪花;争论问题,涌起波澜五个方面阐述了巧设问题可以使语文课生动而精彩、减负而高效的观点。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激趣;鼓励质疑
学习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好学生常常在于他会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問题。在“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教改浪潮下,我以为巧设问题可以使语文课生动而精彩,减负而高效。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享受语文”,既享受思考的成果,更享受思考的过程。在这样的前提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就能更好地展现课堂中的教与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现结合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浅谈如下几点:
一、导入问题,创境激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对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语文课堂上,要想使学生沉浸在文本中,从一开始就要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来,为此,我很重视课前的导入,有时讲背景,有时讲故事,有时朗诵诗歌等,期望创设一个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经验告诉我——问题导入是最高效的激趣法,也是对教学重心的有力辅助。
如我在讲《孔乙己》时,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经过认真研读,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明白了鲁迅先生如此命名的独具匠心。
二、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们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生机。
我在教《杨修之死》一文时,发现其中的“恃才放旷”这个词可以说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词语,在阅读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文中有一个词概括了杨修的性格,你能找出来吗?(学生答:恃才放旷)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答:依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2)那么杨修有才可恃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读后归纳:揣透“鸡肋”口号心思;猜出“合”字谜;看出“阔”字用意等)(3)他的放旷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文中几个事件中他的语言和行为)围绕这个词设置了这么几个问题,一下子把整篇文章内容串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有效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发现问题,泛起涟漪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的,而主动“发现”往往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体验“发现”的内驱力。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教师就要积极引导、鼓励质疑。如讲读课文时,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两个大问题,再令学生提出相关的小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更浓,质疑—解疑—生疑,从而使课堂不时泛起思维的涟漪。
四、思考问题,激起浪花
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处发端的,他们发现了问题,就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为他们指明思维方向,让他们充分思考。当学生率先说出一个想法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引导其他学生借此进行联想或说出新的设想,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
五、争论问题,涌起波澜
对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现代的中学生,由于电视、网络的便利,对社会的了解面宽了许多,大多个性张扬,希望参与讨论,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期一鸣惊人。因此,我常常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争论,训练他们的论辩能力。
我在执教《愚公移山》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愚公到底愚还是不愚?”结果学生争着回答问题。
生A说:“读了这篇文章后,要向愚公学习,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生B站起来说:“我跟他不一样,我不同意向愚公学习,愚公这样代代挖山不止的做法不值得学习。山挡住了愚公的家门,他可以搬家或开山辟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干嘛非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费这么大的力气挖山呢?”
于是我因势利导地说:“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表现得不错,老师很高兴。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托其事而‘寓其理的特殊文体,它的目的是说‘理,为了把‘理说得有趣、传神,故事托付于一些荒诞的在现实中根本没有的‘事来表现,我们只要明白其中深刻的道理就行。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好好研究和辩论。”
思想与见识在教室的每个角落飞舞、碰撞。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起,很多同学却浑然未觉,我以为这就是问题的魅力,这就是教学的“高效”。
综上所述,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可以架设起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给师生带来思维和艺术的享受,使语文课生动而精彩,减负而高效。
参考文献:
王丽.语文课堂巧设问题使课堂更高效[J].内蒙古教育,2014(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