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架法在东风大道快速化改造二期工程中的应用
2016-10-21刘航
刘航
摘 要:在东风大道(G318)快速化改造二期工程中,采用下行式移动支架法对主线高架桥等宽段箱梁快速施工。文章结合工程概况、所选用的支架特点,重点介绍了施工步骤及工艺流程,保证了施工的同时不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安全通行。
关键词:移动支架法;等宽段箱梁;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51-02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北起武汉民营科技工业园附近,与东风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一期)终点K6+500顺接,止于京珠高速武汉西互通匝道口附近,桩号K13+950,路线全长7.45 km,主线采用高架桥+地面辅路的方式,设计时速80 km/h,高架桥上下平行匝道宽度8 m;连接全力五路的定向匝道宽度10 m、17 m。地面辅路全长均采用双向6车道断面。
上部结构箱梁特性,将主线高架桥上部箱梁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标准段混凝土梁、变宽段混凝土梁、跨路口混凝土梁及钢箱梁,主线高架桥标准段上部结构均为35 m左右跨径箱梁,3-5孔一联,其中A、B、C类箱梁宽度为标准33 m等宽梁,D类箱梁为26 m等宽梁。
2 移动支架特点
该支架是针对市政快速路整孔桥梁施工而设计,为下行式结构,地面设置基础和走行轨道,采用电机驱动,边、中区移动支架分开走行。本移动支架主要由模板系统、纵横梁系统、支架系统、液压系统、走行系统等构成。
其受力结构形式为梁柱式结构,混凝土浇筑时其传力途径为:
模板系统→纵横梁系统→支架系统→基础。
移动支架在横向分为边区移动支架和中区移动支架,邊区移动支架和中区移动支架之间通过横梁采用法兰连接为整体。走行方式:电机驱动,边、中区移动支架分开走行。过墩方式:边区底模翻转,中区支架下落。
3 结构组成
本移动支架主要由模板系统、纵横梁系统、支架系统、液压系统、走行系统等构成。
3.1 模板系统
模板系统由面板、背肋、模板桁架组成;面板为8 mm厚钢板;背肋为[8,混凝土梁翼缘下背肋间距为0.5 m,底板下背肋间距为0.35 m;模板桁架由I14 a和I20 a焊接而成,桁架在纵桥向墩顶实心段间距为0.875 m,其它位置为1 m和1.25 m。在横梁位置处,侧模设有活动模板。
3.2 纵横梁系统
纵横梁系统由纵梁、横梁组成;纵梁为HM400×300的型钢,其上翼缘与模板系统桁架采用φ16 mm螺栓相连,其下翼缘与横梁采用φ22 mm螺栓相连,纵梁在横向分三种类型,在桥横断面共布置24根,间距为1、1.2、1.4、2.2 m不等;横梁为焊接钢箱型,横梁A、B为等截面钢箱梁,高、宽均为0.5 m宽,横梁C为变截面钢箱梁,跨中截面高、宽均为0.5 m,横梁通过横移微调限位装置固定于支架外套筒顶。横梁A、B、C之间通过法兰相连。
3.3 支架系统
全套移动支架中含A、B、C三类支架,支架A适用于边区移动支架,支架B、C适用于中区移动支架。单个支架由内套筒、外套筒、套头、连接系、平联、反力梁及地梁等组成。
外套筒为φ630×10 mm钢管,内套筒为焊接钢箱梁,截面尺寸为360×360 mm,板厚为20 mm,开孔位置采用贴20 mm厚钢板加固。
连接系为φ325 mm、φ245 mm钢管焊接而成桁架结构;地梁采用2根I45 a上下翼缘贴板焊接而成的箱型结构;反力梁1由2根[36 a型钢焊接而成,反力梁2由2根[32 a焊接而成。
内外套筒通过套头由φ90 mm销轴固定它们之间相对位置,连接系及平联与外套筒采用φ40 mm销轴固定,内套筒立于地梁之上,采用φ22 mm螺栓与地梁相连。
3.4 液压系统
液压系统由支架伸缩千斤顶、调高千斤顶、翻转千斤顶等组成,单组支架采用同一套PLC控制系统。单个支架A需2个支架伸缩千斤顶和2个模板翻转千斤顶,单个支架B需要2个支架伸缩千斤顶,单个支架C需要3个支架伸缩千斤顶。
3.5 走行系统
走行系统由主动轮、从动轮、手动夹轨器等组成,单个支架由2个主动轮、2个从动轮、2个手动夹轨器组成。
4 施工工艺流程
4.1 施工步骤
步骤1:箱梁混凝土浇筑完毕并达到张拉强度后,拆除内模撑杆,张拉,原路面进行地基处理,按设计位置摆放基础标准件,在基础顶铺设P60钢轨;将移动支架移至设计位置,调整支架高程,拼接模板。绑扎首孔42 m钢筋,安装内模。浇筑首孔42 m砼,待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按设计要求张拉梁体预应力。
步骤2:移动支架脱模,将移动支架向下一跨移动35 m。调整支架高程,绑扎第二孔35 m钢筋,安装预应力束,安装内模。浇筑第二孔35 m砼,待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按设计要求张拉梁体预应力。
步骤3:重复步骤2,浇筑第三、第四孔砼。移动支架脱模,移动支架移至下一联连续梁施工。
4.2 施工工艺流程
4.2.1 地基处理
本工程主线高架桥面层为厚度7 cm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以水泥稳定碎石为主,其承载力按公-I标准进行评估取值,可满足支架搭设及受力要求。原路面纵横向坡度保持良好,满足排水要求。对于完整的路面,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直接在原路面施工移动支架基础标准件。基础标准件安放时用砂浆按计算纵坡找平路面,确保基础标准件的底部平整密实。对于已经破坏的路面和施工承台时开挖的基坑,在回填前,为保证梁体施工时支架基础稳定,要彻底排干基坑底积水,清除软弱土层,承台基坑采用级配碎石加掺10%水泥。
4.2.2 拼装前准备工作
移动支架拼装前做好现场交通管制工作,选择1台50 T汽车吊和1台50 t履带吊进行起吊安装、移动支架拼装时施工区域暂时进行封闭,施工车辆从施工便道通行;并根据作业需要配备作业人员及其他小型机械设备。施工前提前做好砂筒的预压工作。做好现场布置,对吊机作业场地、材料堆放场地、运输车运输路线进行统一规划,保证移动支架拼装作业顺利进行。
4.2.3 基础标准件铺设
移动支架基础为C30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标准件,采用场地预制。在预制场地先成型标准件鋼筋,成型后放入制好的模板中,并按设计图纸尺寸埋设基础螺栓。砼浇筑时采用小型振动棒振捣密实,砼初凝前进行表面平整收光,确保表面平整。
4.2.4 轨道铺设
钢轨安装前钢轨的质量和扣件的规格须满足相关要求。轨道安装时,测量按设计要求放轨道安装控制线,每隔3~5 m做一个控制点。钢轨安装时,按定位线精确调整后,立刻把压板夹紧固。当整根钢轨完成调整后,重新检查压板螺栓是否拧紧。确保轨道横向位置偏差不大于5 mm,钢轨接头用鱼尾板联结,且需处理顺滑,安装钢轨压板固定钢轨。
4.2.5 移动支架拼装
移动支架拼装在103—104#墩之间拼装,拼装时利用中区作为材料、杆件及零配件临时堆放,小型构件组拼及吊机作业场地,先拼装一侧边区支架,待一侧边区支架安装完成,其下方恢复交通后再安装另一侧边区支架,最后安装中区支架。
4.2.6 移动支架预压
本工程采用移动支架施工的各孔跨之地基均为既有公路路面,地基承载力及地基沉降情况基本一致。移动支架结构形式除支架高度有所差异外其余结构均相同。根据以上特点,本工程仅对第一套移动支架的第一孔位置进行预压。具体预压位置为第27联第一孔,跨径为35 m。其余各孔箱梁施工时可据此孔预压情况及理论计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支架施工预留拱度的设置。
4.2.7 移动支架落架
混凝土箱梁预应力施工完成后,即开始移动支架的落架,落架过程按边区、边区、中区三个支架分3次落架。
4.2.8 移动支架走行
移动支架走行前检查轨道和夹板固定情况,支架前进时段内无可能出现的阻碍,检查机械制动系统良好;在确认完好无误时,鸣笛前进。移动支架的边区、中区支架落架后,分别行走至下一跨施工段。移动支架行走时,应有专人指挥。移动支架前后左右顶部均要设置防护岗。操作人员要听从指挥,严守工作岗位。移动支架行走过程应平稳缓慢,严禁生拉硬拽,强行前进或后退。夜间走行时,设置足够的照明设施,照明装置采用低压照明。边区、中区支架同步走行至下一跨待浇孔位置,精确定位后,用夹轨器临时固定。
4.2.9 动支架走行后调整
利用35 t千斤顶同步起顶粗调支架立模标高,按设计图位置放置50 t千斤顶,将砂筒安放到设计位置,所有50 t千斤顶同步起顶,精调立模标高,砂筒顶面抄垫,抄实后千斤顶回油落顶。安装中区单元支架之间的连接系下部的所有销轴。分别完成中区、侧边区及支架的安装。
4.2.10 移动支架拆除
最后一孔箱梁预应力张拉完成后开始移动支架的拆除工作。移动支架拆除工作首先也要将移动支架落架。落架方法和以上方法相同。如果移动支架前方孔位仍未架梁,则可以考虑按以上方法将移动支架走行至下一孔拆除。如果移动支架前方孔位已架梁,则考虑移动支架就地拆除。
5 结 语
东风大道(G318)快速化改造二期工程采用下行式移动支架法,针对连续箱梁的结构设计特点及东风大道(G318)现状,在保证施工及通行车辆的安全前提下,既要保证现有道路的通行需要,又满足结构的施工空间及工期的需求,主线高架桥等宽段箱梁采用移动支架快速施工法施工。
参考文献:
[1] 冯燕,王殿伟,吴耀辉.DX40/1400下行式移动模架在客运专线上的应 用[J].桥隧施工与机械,2013,(10).
[2] 苏军.移动模架法现浇箱梁在桃花峪黄河大桥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11.
[3] 肖敏.MZ32型移动模架造桥机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应用[M].北京:铁道 标准设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