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研究
2016-10-21庞静苌静
庞静 苌静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90—01
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层次众多、目标宽泛、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也是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2013年6月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启动以来,无极县各乡镇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当做一项重要的“三农”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获得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可。2015年4月此项活动正式更名为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各地区反馈出一些问题,如重整轻管,农村环境反弹现象严重,很多地区出现了“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并发挥相应的作用。本文就以无极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情况为蓝本,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整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建立起“多元立体”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提出建议。
1无极县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情况
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无极县自2013年9月启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强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绿化工作:目前,全县11个重点村已完成环村林带等村外绿化31050平方米、植树10610棵村内绿化12790平方米,栽植各种苗木48228株。道路硬化:截止目前,总投资336万元、总长度11公里的19项硬化项目,已完成10项,里程4700米,投资144万;正在施工3项,里程2400米。“四清”工作:目前,全县已有164各村建立了保洁队伍。其中,26个重点村共清运垃圾杂物2,5275立方米,清残垣断壁和路障379处。改厕工作:目前,重点村已经改造连茅圈857座、旱厕887座。
与此同时,无极县还着力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危房改造、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等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无极县部分农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农民生活方式得以转变、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柳见村被评为“2013年度石家庄市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西罗尚被评为“2014年度河北省美丽乡村”,马古庄、袁流村、南朱村被评为“2014年度石家庄市美丽乡村”等。
2反馈出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有的領导不重视、群众参与度不高
首先,俗话讲“领导抓、抓领导”强调的是领导要起好带头作用,强化责任意识。当前,仍有个别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整治问题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整治问题的严重性及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其次,因为个别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造成了农村环境整治宣传力度不够,措施不力,没能有效的发动群众,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再有,农村面貌改造行动的主体是农民。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分散性强的特点仍十分明显。所以怎样把农民发动起来、让农民参与进来,是搞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第一个难题。
2.2整治与管护资金相对缺乏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的有效整治、村庄的绿化美化,还是环境的长效管理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市县财力拨付有限,以及镇村两级财力不足,致使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缓慢。
2.3工作进展不平衡,长效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各村的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基础不同、整治力度不一,导致各地区工作进展的不平衡。从总体看,县重点村及位于公路沿线的村好于非重点村及较为偏僻的村,经济基础条件好的村好于经济薄弱村,村级领导班子强的村好于领导班子涣散的村。此外,部分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成后,出现无人管理等问题。如,有些村子卫生管护、绿化管护、污水处理等管护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不能满足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3对农村环境整治“多元立体”长效管护机制的构建与思考
3.1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强化领导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有助于全方位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对农村环境整治可以起到组织保障作用。建议在成立领导小组的前提下,各地区还可以实施驻村帮扶。从上级市、县选派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到各村开展帮扶工作。这样既可以了解村情民意,也能够同村两委先行编制规划,推进项目建设。
3.2建立健全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
农村环境整治的核心问题始终在资金的筹集上,建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农民自筹、社会赞助等”多渠道投入机制。一是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应本着支持“三农”的理念,增加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巨手”作用,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三是探索建立村民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农村环境整治应正确处理农民自力更生与政府政策扶持的关系,健全农民自助筹资酬劳的机制和办法,把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和农民自主投入紧密结合起来,用足“一事一议”筹资酬劳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四是多渠道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各乡镇要做好这方面工作,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慈善资金,动员企业捐资捐助,为农村环境整治出力。
3.3建立健全农民主体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群众,只有群众的真正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效果才能得以巩固。如在管理模式上,可以尝试创建村民自助的管理模式。像“四清”问题就可以划分出独立的卫生区域,分户管理、独立负责、张榜公开、惩差奖优,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此外,发挥农民主体性还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可以从建立宣传发动机制入手,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营造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3.4建立健全各部门协作共管机制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加强指导、督促、检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整治长效管护的总体要求和职责分工,狠抓措施到位和工作落实,形成合力,整体推动。
3.5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
制定督导检查方式、落实考核办法。对于督导检查的方式可采取日常督导和集中督导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落实规划、发动群众、资金筹措等各环节的督导检查,及时研究解决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3.6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严格落实考核办法。从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措施落实、整治成果、长效管护和经费筹措等方面对各地区定期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各单位、各地区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还可以与省、市、县政府下拨环境整治和管护经费挂钩,以推动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