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羊口疮的诊治
2016-10-21张娟南
张娟南
[摘要]羊传染性脓疱皮炎是由于传染性脓疱病毒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被称为羊口疮。在绵羊和山羊较为常见,人偶尔可以感染发病。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畜牧工作的经验以及对实际病羊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情况,提出以下的见解,希望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帮助。
[关键词]羊口疮 发病症状 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276—01
羊口疮临床上以舌、口唇、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为最主要特征。已发病的羊只和带病毒羊是口疮病的主要传染源。羊口疮主要通过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健康羊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或通过病羊污染的厩舍和牧场而感染。由于病羊的唾液及脱落的痂皮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因此,病羊用过的厩舍和污染的牧场均可成为本病的疫源。本病多发于秋季,无性别和品种差异,以3-6月龄羔羊发病最多,常为群发性流行。2015年6月中旬孟连县芒信镇拉嘎村南岭组扎四饲养的110只黑山羊全群出现采食困难,在嘴唇部呈桑椹状突起的症状。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该羊圈建在自家的个人林地中,山好水足,厩舍建盖合理。山羊购自景东县,饲养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发病,从开始发病到全群发病的具体时间不详,待到全群羊发病到症状明显后才到孟连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求医(畜主自诉)。
2临床症状
羊口疮潜伏期为4-7天,临床上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三种类型,此次在扎四养殖户家羊发生的是唇型。
羊口疮唇型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病羊初期主要表现为口角于、上唇或鼻镜上出现少许的小红点,但很快会形成大一点的小结节,渐渐成水泡或者脓疱,等脓疱慢慢破溃以后,会形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如果病情呈良性,痂垢会逐渐扩大、加厚,在干燥1-2周内痂皮脱落就会慢慢恢复正常.严重病例,患部不断发生丘疹、水泡、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而发展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面部、眼脸及耳郭等部位,继而形成大面积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嘴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此时病羊会因为无法进食而逐渐体力衰弱,最终导致死亡。整个病程时间长达2-3周。同时,常伴有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而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口腔粘膜受害时,可以观察到粘膜潮红增温,在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粘膜上发生外具红晕的灰白色水泡,最终变成脓疱和烂斑,或愈合而康复,或恶化形成大面積溃疡,而常伴有坏死杆菌继发感染,发生伴有恶臭的深部组织坏死,部分羊舌会坏死脱落。有少数严重病例因没有控制好病情而发展为肺炎,而导致死亡。
3剖检变化
此次发病造成两只羔羊死亡,当笔者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赶到发病地点时,没有见到已死亡的羊只。进入羊群逐个检查发现所有羊只均已被感染,但没有出现严重病羊,故没有进行剖检。
4实验室检查
由于临床上有明显的增生性桑椹状痂垢症状,就未进行实验室后续检测。
5治疗措施
5.1用0.1%-02%的高锰酸钾液清洗创面,再涂296的龙胆紫;
5.2口服维生素B2按每公斤体重0.2毫克,在饲草中拌食,一日两次:
5.3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毫升、肌肉注射病毒唑5ml/只,按1:2混合肌注,成年羊注射3毫升,羔羊用量减半或注射2毫升;严重病例每天使用青霉素、链霉素2次。
6控制措施
6.1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和购买畜产品,如果必须购买羊只时,一定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并且单独隔离检疫2-3周,期间注重观察,并彻底清洗蹄部和全面消毒。
6.2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对病羊进行隔离,保护好易感羊群,对于羊圈用2%氢氧化钠溶液或10%石灰乳或20%草木灰彻底做好消毒工作。
6.3一定要定期对羊只进行疫苗接种。
6.4合理的饲养方法也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喂养羔羊食物时,尽可能的减少进食带刺及坚硬的饲草,避免造成羔羊口腔等处的皮肤出现创伤。定期在羔羊羊圈内放置矿物质盐和优质的紫花苜蓿,可以减少羔羊啃土啃墙对皮肤黏膜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