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战略下的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境遇分析

2016-10-21鲁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市场化背景

摘 要:云南民俗文化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背景下,获得了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机遇。同时,民俗文化的内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的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已然形成。

关键词: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与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

全球一体化进程将中国的发展与周边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80年代的对外开放,到2001年加入WTO,中国采取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向世界开放,主动将自己的发展展示给世界。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运营体制下,不同国家之间的往来与互动增强,资本的跨国流通增大,中国在与其他国家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上的沟通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对此,中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制定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市场化建设和管理,使中国的文化产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市场不同文化的交流

经济步入全球化,首先面对的是各国市场的不同文化。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市场需求,而市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层面来讲,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不清楚这个国家的民俗文化传统,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必然受到阻滞,中国只有充分研究和吃透各国的民俗文化,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多边化贸易活动中,取得优势。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对民俗文化的开发

“任何发达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不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1]。”因此,经济全球化,认可和接纳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独特性,给云南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创造了条件。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云南民俗文化本着面向市场/走向世界的目标,获得了长久的发展和世界的认可。通过撒玛坝梯田,世界了解了哈尼族的文化;通过《云南映象》,世界认识了云南的舞蹈;通过洞经古乐,世界聆听了云南的音乐。正是在这一系列民俗事象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云南的文化,而许多被遗忘和濒临消亡的艺术也在开发过程中得到传承与保护。

(三)经济全球化冲击着云南民俗文化的内质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打开,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密切,云南文化市场也逐渐放开,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继进入,也使云南文化内质受到相当大的冲击。民俗文化资源大省与民俗文化产业弱省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在强势文化的渗透下,民俗文化的安全隐患依然不可忽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境遇下与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进行竞争、融合,实现文化的互融与整合,而不是被“吞没”或“同化”,是云南民俗文化在市场化发展进程中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西部大开发与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

西部,是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地理位置范畴,从行政区域上看,包括云南、四川和贵州在内的10个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西部民族众多,85%以上的少数民族都在西部。云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少数民族多,在西部各省市中,是民俗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省份。

(一)民俗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有利资源

西部因为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虽然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和较多的人口,但其经济发展状况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与东部发展情况相距甚远。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是根本目标,民俗文化是发展经济的有利资源。20世纪末,朱镕基总理曾在视察甘、宁、青三省(区)时指出,西部地区要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的资源和物种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养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转变过去西部人惯于向国家“等、靠、要”的习惯。此外,要正确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全面了解西部的民俗文化。

云南省气候类型复杂、地貌情况多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现代人对文化的消费日益需求多样化和多层次性,追求诸如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古朴多样的民族文化等所谓“非现代”的“原始性”文化产品,而这些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云南,无不具有天然优势。中国加入WTO,又给西部尤其是云南文化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政策发展空间、客源和资本来源。

(二)西部大开发带来了民俗文化发展的机遇

云南省各个民族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民族风俗独特和多样的特点,使得民俗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西部大开发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2]”。文化的发展,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云南特有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正是西部大开发中文化开发的重点、亮点和优势。

西部大开发既给云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契机,同时,也为云南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民俗文化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就势在必行。

三、东盟经济一体化与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

东盟,全称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是2002年开始,中国与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个东南亚国家签署协议后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云南省在地理区位上,处于东盟一体化的桥头堡地位。

(一)云南在东盟经济一体化中占据着重要战略作用

区域经济,是指“按照地缘关系、经济内在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3]。”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这种区域经济的方式,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这种与相邻国家建立良好合作伙伴的过程中,文化成了十分重要的因素。在资源联系、地缘相近和文化习俗相类等诸多有利条件下,区域合作内的各个国家能更有效地打破资源限制、利用共同的文化内涵,实现共同发展。

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战略模式下,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先天优势明显。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与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柬埔寨等国地域邻近,国境线上口岸众多,是中国面向东亚、东南亚的开放迁徙阵地。更为重要的是,云南在“文化习俗相近”即民俗文化相似性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二)东盟经济一体化为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云南與缅甸、越南、老挝三国的边界线上,有布依、傣、壮、哈尼、彝族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的发展中,在文化模式、民族风俗、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东南亚国家的各个民族与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立了密不可分、源远流长的关系。“这里处处可见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4]”。地缘的毗邻和文化的共源,为文化的的交流与开发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区位优势,各种商贸文化也因此得到发展。如2005年,中缅两国就在瑞丽姐告边境成立了“中缅边交会”,既开展形式多样的商业交往,又有异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此外,中泰两国间日益增加的旅游人数,也说明了民俗文化开发上的成功。

云南与东盟经济上的合作,实现了门户的开放,为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台,给云南民俗文化的市场化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而文化的交流,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无形的经济效益;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则可以创造出有形的经济价值。随着门户的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及商业文化、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云南和东盟的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巨大挑战。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趋同化,越来越多的文化特质正在遭受流失,“多样性的文化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5]。”

四、“一带一路”战略与云南民俗文化市场化

(一)云南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彻底打开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同时也为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云南一直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沟通的枢纽,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将云南划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重点区域,既是国家沿边政策实施的延续,也是边境各族人民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以及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等相关战略,都以云南为主阵地,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加大云南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进而促进文化的沟通和进步,使云南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

(二)“一带一路”提供重要的战略契机

云南民族众多,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一衣带水,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在地缘和亲缘上同根同源,在民俗文化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优势明显,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云南边境两侧跨境而居的16个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交往密切,大大改变了云南过去闭塞落后的状况,为政治、经济上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美好形势下,有些通过政治策略、经济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民俗文化交流层面却能拉近两国的距离,从而达成开放与发展的共识,使民俗文化在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在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促进下,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将在铁路、航空、能源、水资源和互联网等区域建立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开放程度、区位条件和交通便捷等方面的优势愈加明显。在加快云南省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俗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经济的全球化,打开了云南走向世界的大门;西部大开发中,云南是重点建设的省份;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带一路”战略,云南成为边疆省份中的主角。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开发与合作。云南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走向市场、走出国门的需要和趋势已然形成。

参考文献:

[1]刘锡诚.民俗与国情备忘录[J],报告文学,2002,(09):1~8.

[2]何学威.经济民俗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300.

[3]施惟达,林艺,靳柯.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J].思想战线,2006,(01):62.

[4] 刘稚,王亚南,董棣.发展人文经济,面向东盟开放[A].2004~2005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C].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23.

[5]施惟达.民族文化: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J].民族艺术研究,2006,(10):22.

[6]熹微. “一带一路”政策利好 云南大有可为[J].创造,2015,(04).

作者基本情况:

鲁云,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市场化背景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