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观念摄影大师及其作品研究

2016-10-21李家琪王玮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观念

李家琪 王玮琪

摘 要:本杰明曾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提到深入社会的最佳媒介非相机莫属,摄影家可以穿梭街道,对想要捕捉的景象进行随心取舍,随着镜头一停一拍,让匆忙过往的世界放慢前进的脚步,并在拍摄之后编译及编序,也为不断更迭的现代世界建立秩序及结构。

关键词:城市摄影;观念;历史文本

一、城市摄影

城市是暂时的栖身之所,不为任何人所有,每一个时代都会留下一层印记,城市异化及变动的本质,都会成为历史文本被我们解读,而城市摄影则是汇合及转变合流之处,若能留下城市之美,即便只有片刻光景,有谁不会动心呢?

二、城市摄影大师及其作品分析

(一)关注当下—畠山直哉(Naoya Hatakeyama)

畠山直哉1958年生于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东京开始创作,他可以熟练运用镜头捕捉存在都会空间中意外的柳暗花明以及陌生感和疏离感。畠山直哉的摄影作品,既有西方文化影响的明显痕迹,又强烈地保留了自身文化的民族特性。

作品《爆炸》,十分精彩地呈现了采石场石灰石爆炸的瞬间。展现破坏的目的和影响是畠山工作的核心。人为破坏和自然自我更新之间不断变化的边界是畠山想通过作品呈现的,而他也愿意用一生去探索这个边界。这些探索都将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来,虽然静谧却强而有力[1]。而Slow Glass(2001)、River series(1993-1994)等作品中,艺术家则巧妙运镜及精细利用相机机械原理下制造出的近角影像,为城市生活写下了颇为诗意的脚注。畠山直哉认为:“在城市中我像是隐形一样,相机带着我捕捉人类留下的原始痕迹。”

(二)真实与虚拟——奥利沃·巴尔比埃利

意大利摄影家奥利沃·巴尔比埃利195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卡尔皮。他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便以拍摄东方城市为职业,摄影受到Thomas Struth的影响颇多。在维多利亚以东方异国为题的作品飞快发展的时代下,奥利沃·巴尔比埃利的作品却有别于传统,没有一丝异国氛围或者浪漫因素,呈现画面也非常风格化,他利用选择性聚焦的手法,模糊大部分影像,突出作品里的焦点所在,再加上打灯取景,使得作品里充满人为的痕迹。

2006年在上海举办《特定场地》的个展中,展现了高空俯瞰下的国际大都市拉斯韦加斯、罗马和上海等形象。奥利沃作品中的鸟瞰图是从离地仅100至150米的低空飞行的直升飞机上捕捉到城市的形象。采用选择性对焦技术,这些图像只对某一点进行聚焦,其他部分则带有PS的羽化效果,看起来虚无缥缈,而实际的场景似乎成了模型,它们因为上下文关系的不明确而丧失了实物的绝对性。在巴尔比埃利的镜头中,我们的事无巨细、一概清晰的视觉经验遭到击破,司空见惯的现实变得不再真实[2]。他的作品在让观者产生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使人们思考客观实在和虚拟空间之间的微妙联系。

奥利沃·巴尔比埃利说:“我不希望作品一瞥就一览无余,我会心设计的作品要突出焦点,可能的话再融合影像里面每个景物的色彩,就像循环一样:从再现到抽象、从生到死等。看待生活似乎不是从地上,而是盤旋半空俯瞰整个国家。”

(三)一丝不苟—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

托马斯·斯特鲁斯,1954年生于德国盖尔登,曾经和里希特学过绘画。70年代求学期间,从绘画转向摄影时,Thomas做了一些尝试。将建筑物作为画面中的主体,以中央视角、面向街道拍摄,两边建筑物随着街道逐渐延伸、消失[3]。到了80年代,他则以黑白色调拍摄世界各地不同的城市风貌。如今艺术家拍摄的全彩影像不变的是探索都市空间的转变,以及从建筑物身上寻找历史认同的过程,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人的踪迹,有的是从特别取景角度下拍摄建筑物层叠的影像,呈现出城市的变动性。

托马斯·斯特鲁斯从1995年就开始对中国感兴趣,从《天安门》的摄影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艺术家仍然使用彩色大幅胶片拍摄。1995至2000年,艺术家来往中国四次,每次停留时间约半周或者两周,最近的一次托马斯直往北走,到了中俄边界,与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一起生活,并去了满洲里及海拉尔两个较为现代的城市。满洲里的建筑可以看到糅合俄罗斯及西方殖民色彩的痕迹,远离一般的大城市。托马斯说:“在沙漠中竟然有如此风貌真的令人惊艳,使用假的装饰品让我想起拉斯维加斯,这些建筑物的正面就像皮肤或面具一样,可以感受到全球化的触角,甚至也延伸到这个边缘的角落。中国人的转变非常惊人,人民的想法经历颠覆,虽然还看不到未来如何,但是光是能够在旁边见证就够叫人兴奋了。”

(四)城市表情——顾铮

顾铮,1959年生于上海,专事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史、视觉传播,代表作品《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摄影》。

在顾铮的许多影像中,人的身体往往只被部分展示,这点和韩国摄影艺术家妮基·李有点相似,不同的地方在于顾铮更注重于对都市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后者在关注的是人与人的交流。作品《街头》中一辆公交车快速驶过,马路上一有报亭,旁边女子拿着行李箱弯腰似乎在做什么。《大都会速写》从仰视的角度拍摄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两幅作品皆以黑白色调呈现,图如其名。照片些许模糊具有一种动荡压抑的氛围,表现手法上有里希特的影子,反映出城市居民精神领域的个性、自然性和私密性。

三、结语

每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造就了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更广义来说,是无意识的集体力量形象重塑了当地的文化,这不管在哪个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历史是一个共通的过程,人类则是创造环境并添加色彩的源头,纪实或观念的城市摄影都将成为世界的城市存档,成为文本并打上历史的烙印。摄影师进行城市拍摄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行为、手法和方式进行创作,使得观念摄影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观念,等等。但是无论是客观的纪录还是自我观念的表达,摄影家们都将原本的客观记录方式慢慢在景观与空间作为一种影像转换时赋予空间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多佛·菲利普斯著.不真实的城市[M].向竹译.2007.

[2]苏珊布莱特著.摄影作为艺术[M].付艾迪,吕孟哲译.北京:后浪出版公司,2013.

作者简介:

李家琪,华中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油画技法与创作。

王玮琪,华中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油画技法与创作。

猜你喜欢

观念
转观念 抓落实 谋安全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观念新 利润丰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中国古代竞渡观念的演变
从互文到互文性——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之演进
女子高等教育观念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