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2016-10-21刘婧超骆梁笑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特色

刘婧超 骆梁笑

摘 要: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著增强,城市需要从地域文化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地域文化景观为塑造城市特色,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等提供了必要需求。以延安市宝塔区景观为例,阐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设计中的影响,重点理解地域文化,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景观设计要素,提出并利用“四位一体”的表达方式,使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观中,达到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从而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延安

城市建立在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中,其地域特色具有客观必然性。地域文化的发展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1]。

一、地域文化及其在景观中的影响

景观设计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并在设计中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创新性。同时,地域文化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体现出景观的内涵和价值[2]。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创造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中保持地域特色,彰显其魅力。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3]。地域文化可以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生产方式、社会习俗、建筑风格及宗教信仰等,甚至是自然景观、自然资源[4]。从横向上来看,陕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凝聚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民歌、语言及窑洞文化等,同时也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情感的寄托。

(二)地域文化与各要素之间在景观中的联系

在景观设计中用何种方式将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将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考虑到包括土地、水资源、建筑与雕塑之类的因素相互协调结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表达方式。只有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5]。

1.水、土资源利用

水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导着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地和水资源在地域文化景观中有着重要影响。

2.建筑影响

建筑是人在长期生存中营造的安全据点,其拥有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聚[6]。能鲜明地反映地域的各项差异,可以较好地作用于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成为文化的结晶。

3.雕塑传承

城市小品是城市艺术构成的重要元素,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品位[7]。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一个象征,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

4.乡土植物种植

乡土植物在城市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其实质是可识别性的植物景观对地域的景观代表性[8]。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乡土树种,在景观中合理利用乡土植物,适当引入当地的可食性景观,这样不仅反映特色的地域文化,还能够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二、实例分析——以延安城区景观为例

(一)陕北延安地区概况

陕北位于黄河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接处,属于半农半牧区。早期,人们居住于窑洞中,以农业为主,民间艺术包括陕北民歌信天游、安塞腰鼓、农民画、剪纸、布艺等。目前,延安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红色旅游圣地,有古代宝塔、石窟和古建筑群等特色建筑。

(二)延安的地域文化特色

1.山水特色分析

延安宝塔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之间,该处山脊线的变化最为丰富,分别为宝塔山庄重、清凉山峻峭、凤凰山优美,赋予了延安极具独特性的意味。此外,革命圣地延安境内主要河流—延河,黄河一级支流;南川河发源于城市南部,自南至北在三山交汇处汇于延河。城市以河道为轴、两侧山体连绵,形成了延安城区特殊的地理条件。

2.历史传统文化

延安地区有黄帝文化气息和强烈的黄土地文化情结。作为红色革命圣地,一直继承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素以“三黄一圣”旅游称著。由于生存需求而修建窑洞,使其成了延安地域文化的一部分。随后人们为了生产与生活的方便,渐由高山向缓坡移居,形成了一排排的窑洞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称为独一无二的传统地域文化。

3.民俗文化特征

民俗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是最根本的基础文化,也是地方精神最朴实的展现[9]。延安地区民俗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积淀。

陕北长期以来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当相隔于山川需要沟通时,他们便开口即兴演唱,以比兴手法见长,称为信天游。是陕北文化的一部分,它属于所有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延安边塞腰鼓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陕北剪纸是珍贵的汉族文化遗产,也是最具边塞文化特色的汉族民间艺术。以窗花、喜花、寿花、炕围花、祭祀花等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风景。

(三)延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影响

1.山水方面

基于对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延安地区形成了“点、轴、区”的城市景观空间。三山两河交汇处为宝塔区的中心点,有 “塞上咽喉”的称号。“三山对峙,二水中流”的城市格局,对我国城市发展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一个区域的设计与改造不应当脱离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要只重视对其加以重塑,而是要尊重本地区呈现出的或潜在的自然环境元素[10]。因此,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将其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红色文化区,有凤凰山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与枣园革命遗址,反映历史和红色文化沉淀;旅游风貌区,有清凉山、嘉陵山,为宋代保留的旅游文化;历史遗址区,宝塔山、万花山,凝聚了历史特色文化。同时在各个区域内也穿插了多个文化景观节点,如红色文化区内的王家坪纪念馆。选址依山傍水,纪念了红军13年驻扎延安时的点滴经历,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同时也被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旅游风貌区,如何将游客与当地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将成为设计的重点。文化艺术中心以开放式的入口让市民可以很好地融入其中,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基于对地域文化传承的考虑,景观设计时将中心用多个花坛分为了三个活动区域,在主区内可以供小孩练习腰鼓,旁边两个开敞小空间人们可以很好的进行陕北民歌的演唱以及陕北说书,市井文化其乐融融。休息厅里面有剪纸,腰鼓纪念品,唢呐等民间艺术商品。

2.建筑方面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以建筑为依托[11] 。如何挖掘地域文化,营建出具有地域性的人居场所是景观设计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题。延安属于典型的川谷地貌,传统型建筑与依山就势的窑洞建筑则成为当地地域建筑的典型代表。

传统型建筑中沿街民居一般采用前店后宿、前店后场或上宅下店形式,沟道两侧居民也多依山就势,巧妙利用山体作为天然屏障,起到遮蔽风雨的作用。特色建筑窑洞与中国传统建筑建筑形式结合,三五孔或七八孔,一排或多排,单列或组成四合院,保温且隔热。高大厚实的窑壁,灵活多变的方格木窗,配在白窗纸上的大红剪纸,在树影和光影的映衬下彰显独特的乡土特色。

3.雕塑方面

雕塑是地域文化的最佳载体,在传播、宣传地域文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延安地区雕塑品大都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价值,结合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等。

人文环境:枣园旧址内耸立着许多革命先烈的铜像,传承了历史红色经典,具有爱国教育氛围,体现了人文环境的结合;民俗文化:许多广场周边出现了腰鼓,唢呐等当地民俗乐器的雕塑,为当地人带来亲切感与参与度,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结合;景观环境:在规划景区内出现了许多利用石头造景的小品,如南泥湾景区内的雕塑,展示了大生产时期人们的劳作景观,体现了景观环境的结合。

4.乡土植物方面

在植被的选取中主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较多地采用乡土植物,可以较好地发展地域特色,注重原生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如山丹丹花,由于大生产时期过度放牧,加之连年干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红百合花几近绝迹。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好转后,红百合又在杂草中发芽,形成了独特的山丹丹文化景观,供人们观赏游憩。

三、结语

城市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景观设计往往需要通过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特质可以通过景观被传承,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塑造的景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实体标记,可以流传和弘扬地域文化。

本文通过“四位一体”的表达方式分别从水、土资源利用、建筑、雕塑与乡土植物等四个方面描述了地域文化在景观方面的影响,并总结了以下三点原则:1.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营建地域特色景观;2.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富有记忆的城市景观特色;3.全球化与地域性、现代化与本土化的交融共生。

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应该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脱颖而出[13]。

参考文献:

[1]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学报,2001,(11):49-51

[2]陈娟,孙琪,赵慧蓉.论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构建[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03):59-62.

[3]郭水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673-6675.

[4]赵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1,(02):12-13.

[5]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3-76.

[6]林剑.城市雕塑规划的地域文化及特色营造——以南宁市城市雕塑发展规划研究为例.规划师,2009,(10):39-43.

[7]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8]万敏.绿化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J].城市规划, 2004,(04):54-57.

[9]郑丽芳.地域文化符号在陕西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

[10]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01):73-75.

[11]西尔万·佛里波.园林设计与利用自然环境[J].风景园林,2005,(03): 21-40

[12]史青.城市人文景观设计动态性发展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13]叶绵源.传承与整合——山地小城市(镇)中轴线景观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刘婧超,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骆梁笑,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特色
景观别墅
特色种植促增收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中医的特色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