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介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探讨

2016-10-21王爱清林楠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空间文化

王爱清 林楠

一、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性设计的缺失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与城市融合存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城市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中包含了诸多发展的文化内涵。

而在现实设计中,不少城市注重城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城市文化性的设计;注重建设的规模,而忽视城市特色的体现,大规模而缺乏文化的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街道层出不穷。如不少城市热衷于搞“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提高。这一现象是对文化的无知和漠视的表现,单纯注重表面化的建设,而不能够从城市长期的形象与发展角度提升城市文化与形象,表现出城市公共空间普遍缺乏文化性。

(二)公共空间文化要素挖掘不足、表达手法尚在探索阶段

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性设计的缺失体现于两方面:一方面对城市文化的挖掘表现为表面化,不够深刻;另一方面表现为不真实性,或者雷同,不能体现城市特色文化。在表达手法上,不能够从地域特征文化出发,提升城市形象,多不成熟,模仿和趋于表面化,不能够给游人提供聯想和发挥的空间。因此城市设计中,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应纳入地域文化理念,创造特色城市公共空间[1]。

(三)限制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的因素

1.注重经济的发展,漠视文化性城市公共空间形象的提升

这一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表现尤为突出,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对城市文化不能够进行充分的思考。目前不少城市已经意识到城市特色的重要性,纷纷提出文化立市的口号,创造城市特色景观,如各大古城纷纷突出其历史景观建设。

2.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性的碰撞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期,文化面临着全球化与趋同化的危险。城市设计的一些专家注意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旦在城市设计的理念上完全趋同,城市就失去了自我的独特性与吸引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将文化的全球性与民族性的意义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因此在规划中,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将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全球性进行完美的结合。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公共空间设计的几个层次

城市公共空间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公众性,城市公共空间由于其开放性,是市民户外活动与交往的主要场所,供所有人群使用,因此公众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城市形象的窗口,游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市的街道、广场,因此其是外来人员对城市主要印象的来源,是城市形象的窗口。

第三,城市历史的见证,城市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原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城市的历史或有意或无意地在城市公共空间留下痕迹,因此其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

第四,城市文化的传播媒介,城市公共空间由于其开放性,为市民提供活动的空间,成为市民喜欢的休闲地方。在此城市文化可以被广泛地传播,是文化交流的场所。如西安大雁塔广场的“八大怪”雕像,形象地传播了在特殊地理和环境下形成的陕西民风民俗。

另外,根据杨·盖尔先生的《交往与空间》[2],户外活动分为在各种条件下可发生的必要活动、只有在适宜条件下才会发生的自发性活动以及有赖于他人参与的社会性活动。在本论文公共空间的活动主要指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创造适宜的空间才会发生自发性的活动,如散步、呼吸新鲜的空气、晒太阳等。进一步创造可以交流的空间如设置半私密性空间等,就有了进一部交流的可能,而更进一步地增加文化要素,烘托文化氛围,就成为了文化传播的空间。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活动空间;第二层次为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第三层次为活动、交流及文化传播的空间。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严格的分界,只是为了说明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层次有所差别。最高层次的城市空间就是除了供市民日常的活动与交流需要外,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城市文化传播和发扬的媒介,是城市文化延续的表现区。

三、文化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的影响与意义

(一)提升城市发展的内涵

现代城市的发展包含了诸多的文化综合意义,每个城市都特定地蕴含了其内在的文化身份,这包括悠久的历史文脉,也需要面对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特征。因此,城市发展是在古今的文化脉络中,逐渐形成城市发展的特征,并形成城市自身的内涵。如果忽视城市发展过程中特定的文化内涵问题,势必让城市变成人与城脱离的现象。面的地域化的风土人情及独特的发展历史,都是城市发展内在的精神要素。因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城市发展中必然存在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对文化设计性的关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留存城市的精神记忆

城市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既形成了物质实践的积累,又凝聚了一种内在的文化经验。但是这种内在文化经验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急剧变化中,文化要素常常被搁置在边缘,而是单独追求受西方影响的现代主义城市化的设计,从而造成城市的千篇一律。这种方案忽视了人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也从本质上忽视了文化经验的内在积淀。爱默生认为:“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但是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却忽视了城市曾经的记忆。

城市发展的特征与特定地域条件下的历史经验、文化记忆存在本质上的联系。如果在城市发展的公共空间中,在城市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探讨时,我们忽略了保护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延续性,那么城市的发展与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三)文化作为城市旅游的内在积淀

在城市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城市旅游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城市现代性过程中,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文化在城市旅游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它内在的隐含在城市的发展方式中。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水平的认识不断深化,现代人在物质生活与理性实践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精神与文化对生活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说,理性生活原则的同时,人们还无可避免地关注着快乐的原则。因此,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现代人关注的对象。那么,在城市旅游与消费中,现代人对城市旅游的向往,实际上象征了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向往,也就是说,人们旅游的对象,与其说是城市旅游,不如说是在消费这个或者那个城市的文化特质。他们面对的是城市的文化品质与历史意义,而不是去消费一座毫无历史文脉记忆的冷冰冰的现代空壳。

因此,文化对城市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空间设计的探讨离不开文化所起的内在作用。

(四)以文化作为内在动力的城市发展

以往我们常把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或者仅仅作为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来对待。但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变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某种动力,或者说文化对城市发展所包含的政治、经济与城市本身的发展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北京的798艺术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原来798是一个老厂区,经过现代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今天的798已经变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艺术与旅游区。为什么798——一个陈旧的厂房空间变成了一个世界闻名的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作为生产力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变革作用。各种文化媒介与艺术的载体、行动者作为文化符号,内在地促使了这个城市空间的蜕变与重生。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中文化要素的挖掘与表达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到文化和城市设计之间的融合关系,进而在更深层次的文化、民族背景中探讨我国城市设计的问题。同时,在探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的关系中,应认识到地域性的文化要素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创造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文化性的设计对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的重要作用,它是创造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和留存、发展城市记忆、文化的必然趋势。

作者简介:

王爱清,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设计。

林楠,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城市雕塑设计。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空间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创享空间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谁远谁近?
QQ空间那点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