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优势视角下小城镇在城镇化质量建设的策略研究

2016-10-21吴建荣

价值工程 2016年7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小城镇策略

吴建荣

摘要:文章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入手,通过分析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从比较优势的视角分析了小城镇相对于大中城镇在空间布局、资源保存完整性以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从政府、市场机制、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小城镇质量建设的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analy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small towns. It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small towns comparedd with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owns in space layout, resource conservation integrity and promotion of "Sanhu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re put forward from government,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关键词:小城镇;比较优势;城镇质量;策略

Key words: small town;comparative advantage;quality tow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40-03

0 引言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Joseph E. Stiglitz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善世界面貌的有兩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此可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新理念: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其中,小城镇连接着农村与城市,被誉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大中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因此,小城镇建设同样是当前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世界上一些城市化先行的国家或地区都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发展也推动了其城市化进程,在解决或完善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协调、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十分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发展中国家注重强调绿色、生态规划,着重突出“以人为本”、“以居住者为中心”的理念,把小城镇环境以及生态作为系统工程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规划设计。英国建筑规划大师Ebenezer Howard(1898)首先提出发展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小城镇”构想,即在大城市周围地价低廉的地区购买土地,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田园型小城镇。英国莱奇沃思建设了世界上首座田园城镇,米尔顿凯恩斯开发建设了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美国兼顾农业化与工业化并重发展的小镇诺伍德;德国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小城镇建设,强调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并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便捷生活且有序管理;日本政府通过颁布城镇建设法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大中小城市发展之中,通过政府扩大公共资源投资,主导城镇建设的发展;巴西则通过卫星城的建设来推进小城镇建设。

国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桥梁的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和依据。但是我国城镇化的真正发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步伐,小城镇发展还存在着生产要素效率低下、人口吸纳与承载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等造成城镇化质量发展较低等诸多问题,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1 小城镇与城镇化质量的概念内涵

1.1 小城镇的概念内涵

对小城镇概念内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

按照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1984)中关于设镇的规定调整如下:①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②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镇。③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按此标准进行划分,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处于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建制镇与县城,即小城镇=建制镇+县城。

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对集镇的概念内涵明确界定: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由此可以看出,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因此,广义上的小城镇从动态性和乡村性的视角界定了小城镇是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建制镇和县城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即小城镇=建制镇+县城+集镇。本文研究的小城镇是特指广义上的小城镇。

1.2 城镇化质量概念内涵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2013)发布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指出,城镇化质量是指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与城镇化数量指标相对的反映城镇化优劣程度的一个综合概念,特指与新型城镇化所要求包括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等各组成要素的统一。因此,城镇化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城镇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

2 小城镇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最初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任何组织都具有其相对于其它组织而言的比较优势,组织间的资源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组织或地区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组织或地区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其次,通过组织间相互短缺的资源要素的交换,可以弥补自身组织的劣势,从而使交换双方都能从中受益。在推进城镇化质量提升方面,小城镇同样具有大中城镇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某种资源要素上相对大中城镇而言长期的比较优势地位。

2.1 小城镇空间布局均衡,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全国范围看来,小城镇在我国东、西部地区数量分布相对均衡,布点密集,符合我国人口分布特征和经济发展现状,这种布局上的均衡性有利于国家集中优势资源,破解长期困扰城镇化进程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为小城镇居民实现当地就业提供了可能。因此,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均衡性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

2.2 小城镇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

小城镇往往依势而建,具有大中城镇相对缺乏的河流、湖泊、小溪、山坡林木等自然生态资源,原有建筑和街道、民俗民风保存完好。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来看,发展独具行色的小城镇生态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并激发小城镇活力,提升城镇化质量都具有大中城镇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2.3 小城镇具有通过城镇化建设,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潜在优势

小城镇从其形成、发展及结构、功能等因素来看,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性中心城镇,这类城镇大部分缺少除农业外的其他成规模的、支柱性或主导型的产业。另一类是功能性专业城镇,这类城镇依托资源开采而兴起,通常没有培育起像样的产业。由此可以看出,小城镇通常缺乏一定的产业发展或产业支撑。然而,由于其规模及固有的产业因素决定了小城镇具有大中城镇相对缺乏的产业转型的灵活性,小城镇可以通过以新型工业化、城镇现代化、城镇集群化、城镇生态化建设为动力,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三化”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4 小城镇具有发展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成本优势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产业集群的核心要求发展产业经济的各种资源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高度集中,这种集中对于降低企业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的成本具有好处,有助于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大中城镇中的产业充分“享受”由集中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小城镇中的产业将获得由低地价、低人工等生产成本以及较低的交换成本带来的比较优势。据此,小城镇可以通过确定相对的生产及交换成本比较优势,从而确定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招商引资上产业选择的盲目性,这将为小城镇发展自身的产业集群提供基础和支撑。

3 小城镇提升城镇化质量的策略建议

任何城市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都有其比较优势,关键在于准确定位。纵观世界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总结分析其发展经验与特点,结合小城镇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为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在提升其质量方面提供参与借鉴。

3.1 政府引领,注重规划管理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将规划放在首要位置,按照小城镇质量建设推进的效率为先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小城镇规划要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同向同步、有机銜接。在具体的项目规划上要适当超前,必须考虑小城镇未来的发展潜力,通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和方向,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全面规划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布局、规模、结构,使小城镇的发展同区域经济、社的发展融为一体。在政府引领小城镇规划的工作中,要建立整体规划的理念,注重强化调协的手段和措施,要加强对区域内小城镇化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建立健全的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小城镇建设按规划既定的目标开展实施。英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实施的小城镇“发展规划”,以及70年代由“发展规划”转向“结构规划”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3.2 引入市场机制,重点培育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主导产业

产业选择是影响城市规模及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因为政府无法获知私人成本信息,产业选择不应由政府来控制,一旦政府采取强制性手希,很可能扭曲个人的选择,降低小城镇社会的总满意度,而是应当引入市场机制,让小城镇的地价充分反应市场供求状况,发挥小城镇在此方面的比较优势,净化投资环境,投资主体自然地会对产业地域分布作出合理的选择;同时,小城镇应对其经济发展特点、优势、劣势进行具体分析,重点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聚焦自身特有的生产要素,以形成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竞争优势。日本在小城镇建设中十分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运用小城镇地方资源,创建特色城镇。20世纪80年代初,以大分县的汤布院镇为例,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活动和旅游贸易,打造了大分县“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

3.3 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创建个性宜居小城镇

提升城镇化质量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相同的本质内涵,小城镇建设也不例外。因此,小城镇建设要求对作为小城镇主要居住人口的农民要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建设目标。在这种前提下,一方面,应当发展当地农村中小企业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进行小城镇建设,引入社区驱动的开发模式,强化小城镇居民作为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保护的重要作用;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大量采用绿色技术,将城市纳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加以考虑,高度重视小城镇本身独具的自然资源,提升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与承载力,创建个性宜居的小城镇。德国政府强调通过全民参与的理念推进小城镇建设,在建设用地上严格控制,大范围植树、大面积栽花种草,以绿取胜,有效地改善了小城镇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具有历史风貌的老建筑基本会维持原来的外观,使每座城市都显得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和谐之中彰显出个性。

4 结语

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在支持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以及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小城镇应当发挥自身相对的比较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在小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等方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比较优势,从而为小城镇提升城鎮化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3:2-10.

[2]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新玉言.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路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5]新玉言.新型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6]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7).

[7]何平,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统计研究,2013(6).

[8]沈关宝.《小城镇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J].社会学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小城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Passage Four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