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佐青:移动医疗行业的一匹黑马,敢于革自己的命!

2016-10-21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业者专家医疗

纵观整个移动医疗行业,无外乎三个媒介平台。第一,网站。第二,APP。第三,微信公众号。凡独立设计网站或APP的大多属于保守型,因为不信任马化腾的微信,所以想独立,放弃微信正值一片沸腾之像的大势,凭借自身优势独自打下一片江山。而单纯的创业者,选择了微信公众号,事实上,微信平台并没有让这些创业者失望,良好的传播渠道,快捷的用户体验,在微信公众号内建立起的一个个移动医疗帝国迅速崛起,凯歌健康正是其中一位。

移动医疗另辟蹊径

创业者革自己的命

凯歌健康周佐青说:“互联网医疗创业者首先要敢于革自己的命。”说这话的时候,周佐青带着轻松幽默的口气,丝毫不沉重。后来他给记者一个信息庞大的思维概述去表现他的创业过程。同时他也在理清自己的思路,如何来”革命”,他说:“互联网医疗的确是一个大命题。”

周佐青将基层医生作为重点枢纽的时候,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但他依靠自己亲力亲为的地推,,在与地方基层医生的沟通中,用事实证明了他最初战略方向的正确。他说:“去年2月份天使轮融资,计划今年9月份完成A轮融资,争取明年六月实现盈利。”

在春雨、丁香园以及很多移动医疗都在围绕专家医生做文章时,凯歌健康却另辟蹊径,着力于社区服务中心、卫生院的基层,周佐青凭借多年在这个领域的资源优势,凭借他个人与合作伙伴的粘性,用一年时间快速搭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正在慢慢渗透到各个社区中。

为800万基层医生服务的

创建执行者

周佐青,晒得很黑,到哪里都背着电脑,他对自己的系统,自己的业务模型,不仅创建,而且执行。近期,凯歌健康与产后康复O2O服务平台——北京“享在家”签约,再一次确认了凯歌健康执行的到位和卓越的效率。移动医疗不是宅在家里可以医疗,而必须移动,必须落地,这也是今年所遇到创业家的普遍观点。互联网是平台,搭建平台需要合作,合作的模型搭建的越多,服务就会更全面,更细致,而这些不是在空调房中呆着想出来的,是通过实践做出来的。

“我们最早的设计是基层医生辐射到全科医生之后再到家庭医生,做家庭医生服务是我的终极目标,但现阶段做减法的结果是做基层医生虚拟工作平台。”与记者交谈中,周佐青还在思考系统的建立初衷,他以自己的思维亲自实践并不断试错,之后再改进,这为他的团队增添了一份有价值的管理运营经验。相对于更多看重结果,且幕后的管理者,周佐青是一位敢于上战场的带头者。记者采访了多位移动医疗创业家后,深深感到这些创业者的勤奋和心中有梦的情怀,同时他们也在严重透支着自己的智力与体能。

中国的移动医疗并没有达到”高大上”的程度,但不少移动医疗公司却表现出了高大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而周佐青没有,这多少与创业者的性格有关。他说:“医生多点执业或者是独立执业的趋势,我感觉是不可逆的了。现在基层医生卫技人员应该在800万左右,这800万的确是个巨大的诱惑,但是我很有压力。我看我的业务模式,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能否为这800多万人提供一种可能,为他们以后面对多点执业、独立执业机会提供前期的一些准备。这就是我的整个业务模型。”周佐青有压力,这种压力也只有他思考的时候才会体现。记者采访当天,正逢周佐青女儿高考成绩揭晓,他说这个意义更重大,也更让他有压力。他的创业项目仿佛他的另一个子女正在慢慢成长着。

帮助基层医生“逆袭”

创建电子病例的执行模式

对于很多移动医疗关注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凯歌健康早就有计划,说到执行计划,周佐青侃侃而谈:“专科专家医生门诊的20%,出院患者的80%,这可能是有价值的病例,有必要做持续跟踪。专科医生的学术研究以及其他医学研究,去跟踪过程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中国,专家一天到晚接诊做手术,他没有精力再去跟踪病历,这时他可以委托给平台,当然也把随访的标准委托给平台,平台再指定辖区的基层医生去做。“这个似乎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有的移动医疗无法执行下去,大概是这个工作太繁琐,需要时间和人力去推广,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去表现。凯歌健康的前身是技术团队,这个背景让他们在琐碎的执行中具有优势。

“另外基层医疗机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承担国家公共卫生的职能。社区医生对辖区内的居民和患者是有联动管理的,而我们把这种管理植入到平台上来。形成以基层医生为枢纽,面对居民和患者包括面对专家的医患社区,我去激发基层医生来做驱动,对接上面的专家专科医生,对接下面的居民和患者,我将此场景定义成族群。我认为一个活跃的B端,必然带来一个活跃的C端。”谈到这里,又再次出现了那个争议话题,想改变用户行为有多难?凯歌健康以医生为导入口,这个速度更快些,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移动医疗以此为导入的真正原因。

周佐青关注的族群场景不仅范围广,而且深入骨髓:“比如糖尿病:专科专家这一层叫做内分泌专家,基层医生叫糖尿病专干,社区叫糖尿病患者,这是一个特殊族群,还有高血压、脑卒中都属于慢病范畴。我也关注儿科、内科、妇科族群,建立族群通道后,在规模及质量基础上,第三方服务(产品)就可以往上叠加,从而实现签约、转化、货币化的全路径运营。”记者从这位创业家话语中感受到他思维的敏捷,和勤于思考,贯彻始终的执行力度。如果什么都要等一等,纠结于做这个好,还是做那个好的空当,时间就会慢慢流逝,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搁置。移动医疗创业者是一个高智商的族群,优胜劣汰也是必然趋势。

紧跟国家政策,对接未来医疗

“我在看互联网的医疗玩家,包括政策,比如5月3日八部委的那条对打击网络医托的政策,我觉得有两点是可以明确的,第一完全围绕专家专科医生做文章,这不是可行的。不管是轻问诊,还是远程咨询,这种服务无论如何无法及地,无法形成闭环。想指望一个专科专家级医生持续为你提供服务,即便是碎片化時间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是纯线上活动,现在已经不是互联网医疗的主战场。其实5月3日出的这个文,我是满兴奋的。”周佐青说到国家政策干预时充满了信心,对政策的解析,是这个行业把握战略的根本。“因为我是围绕基层医生做文章的,我做的落地基层医生就医路径服务推送,以及承接专科专家医生的下线推送,基层医生其实也是一个虚拟分诊平台。专家号源在打击网络医托的情况下,政策导向必然是专家号源投向基层医生(机构)。”其实凯歌健康管理模型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基层医生为枢纽重点。

“慢病患者更多的是药品服务和监控并发,这是持续的管理过程。在湖南我跟三甲医疗机构内分泌专科团队合作,利用他的标准去培训基层医生,从而管理病患。长沙城区的1万名糖尿病患者,遵循这个标准去管理,然后不断推给专科专家团队。大家基本认为基层医疗机构慵懒散漫,而执行之后发现效果还不错。医疗消费还是有些畸形趋高,所有病都愿意去找专科专家,其实80%-90%的病症完全可以由基层医生消化掉。“周佐青的创业过程非常接地气,他随时拿政策和执行去作对应,辩证灵活,易于突破。

移动医疗的盈利先行者

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大多闭口不谈盈利模式,而所有的一切最终会落在盈利之上,包括情怀。

周佐青已经确定了一套顺畅的运营模式,并将盈利落在时间点上。“我把公司运营分两个层级,一个是线上运营,一个是线下运营。线下运营我基本是与当地的药企和药商合作,有药代和其他合作伙伴帮着推。线上的所谓聚粉,聚流量,在互联网运营上是有一个套路的,关键是线上流量和线下流量怎么能结合起来。互联网医疗的主战场主要还是在线下。”

周佐青说:“我们主要是卖服务,让专家专科医生把流程标化出来,做品牌背书,基层医生去执行,这时候基层医生就可以获利。基层医生不光是当销售员,去销售一个药品、一个设备,他销售的是一种以产品核心叠加服务的服务包,这个服务包我们已经建立了47个。例如享在家,它就是一个设备投放,我叠加了一些医疗服务,比如产后塑型,催乳等,这些不光是设备能解决的,必须有人工干预,通过基层医生就可以承接这种服务。还有比如三伏贴、三九贴、抚触、按摩、针灸,湖南中医附二的三九贴服务去年投放了一个多月,只在长沙六个社区投放,已经有3700人购买这个服务。而我现在仅仅只做了长沙试点,下半年就要去贵州和陕西去做推广。其实互联网医疗可以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是资源配置不足。第二是資源配置效率问题。而效率的解决可能更集中,因为资源配置不足不是一个商业平台所能解决的问题,那么效率问题在二、三线城市更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周佐青承诺今年在长沙推10个社区的“享在家”服务包,为产后恢复持续服务。长沙城六区有40万育龄妇女,近期,凯歌健康将随着新生命的降临改变着母亲的消费习惯,为新生代妈妈带来方便与快捷以及更人性化的康复体验。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周佐青,脚踏实地做医疗的企业家,满怀热情的创业者,集齐天时地利人和,必然会在线下互联网医疗的主战场上,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

猜你喜欢

创业者专家医疗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新锐榜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榜单
数据中的创业者
互联网创业者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请叫我专家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