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疲惫的耕地“喘口气”

2016-10-21冯华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轮作耕地试点

冯华

近日,农业部会同中央农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联合印发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对此进行了解读。

用地养地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

余欣荣表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据介绍,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首先,耕地轮作休耕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需要。我国有悠久的轮作种植传统,将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旱地作物与水田作物等轮换种植,可以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土壤生态;休耕是让耕地休养生息,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护和提升地力,增强粮食和农业发展后劲。其次,这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耕地轮作休耕,减轻开发利用强度、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利于农业面源污染修复,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再次,这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耕地轮作休耕,能全面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

针对大家关心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区域、目标等具体内容,余欣荣说,在实施区域上,轮作主要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开展试点,休耕主要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屬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

他进一步解释,轮作面积500万亩,其中黑龙江250万亩、内蒙古100万亩、吉林100万亩、辽宁50万亩;休耕116万亩,其中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季节性休耕100万亩,湖南省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连年休耕10万亩,贵州省和云南省石漠化区连年休耕4万亩,甘肃省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连年休耕2万亩。

“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探索形成轮作休耕与调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余缺的互动关系。”余欣荣表示。

为保障目标如期完成,《方案》制定了具体的技术路径。在轮作区域,重点推广“一主四辅”种植模式。“一主”即玉米与大豆轮作;“四辅”即玉米与马铃薯等薯类轮作,籽粒玉米与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轮作,玉米与谷子、高粱、燕麦、红小豆等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轮作,玉米与花生、向日葵、油用牡丹等油料作物轮作。

在休耕区域,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季节性休耕,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重金属污染区连续多年休耕,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种植绿肥等农艺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属钝化等措施,修复治理污染耕地。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连续休耕3年,改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同时减少农事活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中央财政安排14.36亿元补助资金

根据《方案》,今年国家对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余欣荣说:“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要让农民愿意开展轮作休耕,必须保证其收益不减少。”

据介绍,今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整合部分项目资金,支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中央财政安排14.36亿元,其中轮作补助资金7.5亿元,休耕补助资金6.86亿元。对于轮作,与不同作物的收益平衡点相衔接,互动调整,保证农民种植收益不降低,按照每年每亩150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对于休耕,与原有的种植收益相当,不影响农民收入。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季节性休耕每年每亩补助500元,湖南省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全年休耕每年每亩补助1300元(含治理费用),贵州省和云南省两季作物区全年休耕每年每亩补助1000元,甘肃省一季作物区全年休耕每年每亩补助800元。

中央财政将补助资金分配到省,由省里按照试点任务统筹安排,因地制宜采取直接发放现金或折粮实物补助的方式,落实到县乡,兑现到农户。允许试点地区在平均补助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试点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对农户实施轮作休耕效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实行保基本、重实效的补助发放制度。

评论

耕地轮作休耕是生态环境前进的一大步

婧蓝

近日,农业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我国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轮作休耕制度并非现在才有,我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由此可以看出轮作休耕的传统智慧早已有之。

从“藏粮于地”我们可以看出,土地是粮食孕育的基础,如果土地不在或者土地不好,要想达到理想的“粮食收入”就非常难。土地的过度消耗不仅仅会让土地营养丢失,更是会让土地粮食产出大大降低。

从现实的发展来看,我国耕地的过度利用,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土地污染等问题都非常严峻,在这样一个土地现状下,生态环境的警钟早已经敲响,要让土地休养生息,重拾环境的“干净”就需要让耕地“喘口气”。

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采取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既能改善土壤的生态,又能通过“藏粮于地”的现实状况不断地在“藏粮于技”上提升,提高耕地的利用率,让同样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而把生态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

当然,耕地轮作休耕并非让耕地长满野草,既然能长草自然也能长花,让这些休息中的土地长满鲜花,不但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能通过“生态旅游”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让休息中的土地一样能够产生价值。

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资源的压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都需要耕地轮作休耕,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降低土地生态压力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藏粮于地”,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轮作耕地试点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