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内容,“摸”出精彩
2016-10-21孙玉双
孙玉双
《盲人摸象》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告诉孩子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看一部分,而要全面看待,才能认识事物的真面貌。读懂这个小故事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引导孩子们学得生动活泼,体现语文自身的魅力和精彩。
经过集体备课,我们确定“还原内容,模拟摸象”的思路来教学。下面是张金茹老师执教的片段:
执教内容: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
教学实录:
师:谁来试试第一个盲人怎么摸的?想象着大象就站在讲桌前面的位置。
生1:一生闭眼走到前面,伸出右手用手心摸了一下讲桌。然后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
师:说说你为什么这么摸?
生:(稍一愣)因为书上写摸着了,就说。我摸着了。
师:还有想摸的吗?(纷纷举手)大家想想第一个盲人可能会怎么摸得,要说出理由;看的同学要想一想他摸的方法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谁摸的方法更合理?(手慢慢都放下了,学生开始思考)
师: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你们一定会有新发现。
生2:应该是仔细摸的,不是只摸一下。因为只摸一下不知道什么样。
生3:两只手都摸了,不是只用一只手。盲人看不见,又从来没看过大象,肯定用两只手。
师:你们说得有点道理,但都是自己猜的。答案就在这句话里,再仔细读。
生:再度陷入思考。(一会儿,两只小手慢慢举起来)
生4:(很兴奋)我知道他怎么摸的了。书上说象的身子就像一堵墙。墙都是很宽很高,他一定是上摸摸,下摸摸,左摸摸,右摸摸,感觉到很宽很高,才说像一堵墙。
师:你们听清他怎么说的了吗?谁来重复重复?
师:(两生重复后,师确定学生明白了发言同学的意思,指生4)你来像盲人一样摸一摸,可以一边摸一边说着自己的感觉想法。
生:双手并用,上下左右都慢慢摸,摸上边的时候还自言自语,太高了,我都够不着啊,同时翘起脚。向左右摸的时候,双臂展开,上下移动,说着真宽啊,够不着边了。这不象一堵墙吗!
师:看到这个盲人摸的,最开始的那两个盲人,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盲人应该像他那样摸,我那样只摸一下不能摸出像的身子什么样。
生3:我只想到他是盲人,所以肯定要仔细摸,但没想怎么摸才能仔细。他那样摸就是仔细摸。
师:大家再想一想,生4是怎么指导第一个忙人应该怎么样摸的?
随后,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盲人说的结果,即墙的特点,推想出盲人摸的动作,掌握了学习方法。下面的牙齿像棍子、腿像柱子、尾巴像绳子怎么摸迎刃而解。因为四个盲人都是亲自摸、仔细摸的,每個人都觉得自己很对,所以后面的课文“你争我吵,谁也不服谁”的表演水到渠成。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问题--思考—收获”的情境之中,而我们听课的教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时常会想起课上的情景。我觉得它的最成功之处,有两个关键:
一、抓住了语文的本质
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只有把文字中所蕴含的生命体现出来,与学生的生命相融合,课堂才会精彩,语文才有魅力,学生才能在学语文中成长。所以语文课要把语言文字所构成的内容还原出来,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和场景,还原出人物的一颦一笑,所思所想;还原出景物的颜色、声音和动态;还原出场面的宁静或喧闹;使文字从纸上走下来,走进学生的眼里、心里、感觉里,走进学生的生命中。这节课,学生通过“一堵墙、光滑的棍子、柱子、绳子”,推想出每个盲人摸大象时的动作、表情、语言,通过模拟表演,把文字还原成生活,课堂似乎就像演员在揣摩剧本,通过自己的理解然后表演出来。因为每个词语都融入了学生的思考状态之中,通过思考,文字变活了,学生发展了,课堂因此而多了灵动之美。
二、遵循了教学的规律
没有疑问的课堂不会有精彩。只有经过山重水复的层层阻碍,那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成功状态才最令人兴奋。以往太多的语文课,包括一些名家的语文课,往往都是教师抓住重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显得严谨了,教师上课的脉络清晰了,但学生的疑问却没有了,思辨之美丢失了,学生得到的只是知识,不是生命的成长。这节课,教师没有问“一堵墙”有什么特点,盲人怎么摸才会觉得像一堵墙?而是尽可能多的展示学生自己怎么摸,在众多摸法当中,比较哪种能得出盲人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总结出学习方法。这让我想起了吴正宪老师的那节《搭配问题》的数学课。两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疑问、思辨”永远是课堂上最美丽的火花,它激活了学生的灵性,让学生的生命绽放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