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敏感度视角探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生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6-10-21王瑜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敏感度硕士跨文化

王瑜

摘 要: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来说,身上肩负着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重任,在对外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跨文化交际活动。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使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人才更好的适应海外生活,也能够帮助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重要一部分。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来说,身上肩负着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重任,在对外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跨文化交际活动。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使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人才更好的适应海外生活,也能够帮助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如何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1]

笔者通过文献搜索显示,国内研究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多以跨国公司或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其内部5个因素的强弱关系,很少有涉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研究者也大多以英语教师或英语专业学生。彭世勇(2006)在对中国和泰国的大学生和跨国公司员工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国人的跨文化敏感度要比泰国人高;而在中国和泰国的各自样本内,英语专业学生和跨国公司员工的跨文化敏感度要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周杏英(2007)对广东某学院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水平的测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构成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素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其次是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则最弱。交际愉悦感、该文作者认为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的提高需要更多更长的交际经验。乔环润(2015)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一些预测,提出未来可加大对教师群体的研究,并且开展动态跟踪研究,重点挖掘哪些因素真正起到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培养,以便找到合理的对策。[2~8]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

1.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功交际的能力,一般认为,主要包含三层面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层面体现的是相关的文化知识,情感层面体现的是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的积极动机,行为层面体现的是完成交际任务和达到跨文化环境下交际目标的能力。杨惠栋(2013)又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细分为认知能力、应用能力、移情能力、行为能力、任教能力五个方面。[9]

2.跨文化敏感度

陈国明和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定义为: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包括六个因素:自尊自爱(Self-esteem)、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思想开明(open-mindedness)、为他人着想(empathy)、参与交际(Interaction involvement)和理性判断方式(non-judgment)。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味着首先要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性,能够尊重不同文化,能够积极主动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首先在情感层面形成乐于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的积极动机,其认知和行为层面才会有良好的表现。有学者对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相关关系分析,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相关程度最高。因此可以利用两者相关关系,通过提高外语教师跨文化敏感度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如何,以及如何提高其跨文化敏高度,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研究对象简介

调查对象为广西某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15级学生,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答卷35份。该班学生已经学习过跨文化交际概论这门课。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Chen& 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该表其包含了五个因素,即1.差异认同感(respect for cultural diferences )即参与者在跨文化际时理解、接受并尊重文化差异;2.交际愉悦感(interaction enjoyment )即交际者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所产生的愉悦程度;3.交际专注度(interaction attentiveness )即交際者在交际过程中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并有效做出回应的意愿;4.交际信心(interaction confidence)即文化交际中参与者的信心程度;5.交际参与度(interaction engagement)即参与者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参与感。

目前在跨文化敏感性的相关研究中,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应用的是此量表。为达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本次调查量表还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测量方式为Likert五级量化,此问卷共有 24 个题项,总分值 120 分。[10]

4.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者平均分90.2,说明学生敏感度整体水平在中等偏高程度。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高,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对待不同文化方面的接受和尊重文化差异方面认同感很高,离散程度也不大,这也与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关。在交际愉悦度上虽然均值也比较高,但是离散程度较高,笔者猜想可能与一部分有过国外实习经历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有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样说明了要从多方面加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跨文化敏感度的必要性。相比较前两个因素,交际专注度与交际参与度的水平都有所降低,交际信心均值较低,笔者通过访谈一些同学,他们觉得自己的英语口语不怎么好,因此与外国人交流起来信心不足,也缺乏这方面的交流经验,有时候不知道要说什么。

三、讨论及建议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跨文化敏度的水平中等偏高,在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面还可以有待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的是未来可以肩负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也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因此它的培养不仅要从学习跨文化敏感度这方面做起,还要培养学生传递跨文化敏感度的能力。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课程设置方面

翟宜疆( 2014)提出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的定位首先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际应用能力。而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因此课程培养可以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根据个体跨文化敏感度的不同成长阶段,让学生个体逐步完成长过渡。由于大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制时间为两年,其中真正在校学习的实际时间一年不足,而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时间磨合才能够达到最好效果。因此,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这门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者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在理论的指导下首先进行国内或校内跨文化实践,这样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提升的比较快,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避免了出国实习时遇到文化冲击带来的挫折感,也相对缩短了沮丧期的时间。任教教师还应针对认知能力、应用能力、移情能力、行为能力、任教能力这五项指标入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树立平等、开放的跨文化交际观的同时,掌握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1]

2.教师资源方面

目前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还处于不太成熟阶段,许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很多任教老师并没有太长时间的对外教学经历,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不太高,因此在施教的过程中也无法将这种意识传授给学生,单凭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的任教老师来教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效果有些杯水车薪。学校可以多引进更多有過长时间的跨文化交际的老师,或者并不局限于中国教师来担任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的教师,比如不定期引进外教教学,学生们在课堂上与外语教师直接交流,能让学生们在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的实践部分得到更好提升。[12]

3.学生方面

鼓励学生在国内利用好资源,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和外国留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比如可以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合,无论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生活的过程中,都可以将跨文化交际落到实处。当然这种设想目前看来还比较难以实施,因此,学校的相关部门要多提供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接触的机会,多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只有这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跨文化敏感度才能够提高。

四、不足

由于本研究的样本较少,得出的数据不具有普遍性,也并没有对跨文化敏感度的五个方面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不能有效的解释着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无法从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等。

参考文献

[1]乔环润.跨文化敏感度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J].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15(06)

[2]翟宜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刍议 [A].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J]. 2014

[3]刘雨晨.国际汉语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跨文化敏感度对比分析[A]. 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 2013

[4]唐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敏感度与效能感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例[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5]夏娜,夏百川.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调查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09)

[6]彭世勇.跨文化敏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比[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7]彭世勇.国籍与职业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8]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评[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05)

[9]周杏英,彭学敏.文化学习对跨文化敏感的影响[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7)

[10]谢静.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及其培养策略的反思[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23)

[11]杨惠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文教资料,2014(18)

[12]CHEN G M,STAROSTA W 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Human Communication . 2000

猜你喜欢

敏感度硕士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跨文化敏感度综述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pertMTB/RIF技术在肾结核的早期诊断和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价值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唐维泽、段立作品
法国优秀硕士奖学金项目:France Excel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