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上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2016-10-21赵敏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

赵敏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点滴经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学生不会提问题,多半是因为没有问题可问,只能提一些无关痛痒的,放在哪节课都好用的问题。为了能让学生轻松地提问,提的问题又能入主题,我们就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满趣味,让学生在“趣”中“问”

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土壤,让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新奇、兴趣和疑问,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2 .创造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悱”中“問”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悱”的求知状态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计算73÷3,学生们算了很久也没有算出结果,他们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那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这跟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产生“冲突”。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困惑之处,使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用”中“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如在教《统计》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老师今天很开心,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请我们班的学生参加我的生日,我打算用一百元给你们准备一些水果,但我不知道什么水果多买一点,什么水果少买一点,怎么办呢?学生开始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并统计出结果,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用表格形式统计数据,然后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通过创设生日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喜欢的水果进行统计,调动了学生去努力学习和探索数学,达到了满足学生探求生活奥秘的好奇心,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搭建宽松、平等的平台,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不会提问题,除了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原因外,因为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所提出的问题相对简单甚至幼稚,怕同学取笑,更怕教师批评指责,不敢发言。还有一些学生依赖心理较重,只想课堂上靠教师讲解、作业照套例题,学习只停留在表面,认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也懒得问问题。在这一点上,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积极提问。

1.创设宽松、活跃的提问环境

尊重学生,尤其是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牵强,也要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尽可能让他们先发言。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要取笑他们,给他们理解和帮助,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探讨问题的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消除自卑感,勇于提问、踊跃发言。

2.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一般情况下,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的都是在家中事无巨细皆由家长一手包办,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的心理就形成了。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密切配合,克服家庭、学校包办太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此外,在课堂上多启发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运用活泼的教学方法

为了鼓励和培养学生能够积极提问,要注意利用好活泼的教学手段,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提问。如经常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比赛,通过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各组成绩,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热情。学生将会在竞赛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质疑和提问的习惯。

三、打牢知识基础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

除了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在学习中质疑,不断从提出低质量问题向提出高质量问题转变。

1.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只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提出简单、幼稚甚至荒唐可笑问题的情况,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因此加强双基训练,打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是为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先决条件。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提问,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积极发表意见。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3.培养良好习惯

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要培养他们在课外自习、预习、思考中质疑的良好习惯。例如:让学生准备一个特殊的问题记录本。无论在作业练习或课外学习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都记下来,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也可以请教同学或教师。这样就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既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数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