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气象服务模式的发展及展望

2016-10-21李杰

农业与技术 2016年8期
关键词:气象服务模式商业

李杰

摘 要:面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信息日益广泛而迫切需求,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日益沉重的竞争压力,中国商业气象服务必将在格局和规则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国内气象服务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对比分析国内外气象服务发展差距,探寻我国商业气象服务发展瓶颈,展望我国商业气象服务改革与发展前景,就我国气象服务逐渐走向市场化、企业化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气象服务;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05

我国当前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于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但我国商业气象服务起步较晚,气象部门主要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气象信息需求。我国气象部门制作发布不同形式有偿专业气象信息服务项目,与国外的商业性气象服务相比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规模产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和广度也不够,没有实现真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商业运营。为此,需要探讨我国气象商业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瓶颈,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气象商业服务发展新模式。

1 气象服务及其分类

气象服务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分别有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4大类: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各级党、政、军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依据;公众气象服务是利用不同媒体、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等手段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报、警报、预警信号等信息,以服务人民生活为主要目的;专业气象服务是为社会特定行业和用户提供详细、有针对性和专业用途的行业气象服务,通过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和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满足个性的服务需求,满足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不同生产过程对气象条件的特殊要求;气象科技服务是为特殊用户提供特殊需要的气象服务,以上4者构成我国目前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网络。

2 国内外气象服务现状

2.1 国内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2.1.1 目前我国气象体制严重制约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用人模式是阻碍商业气象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在达到一定级别后就固步不前,人才结构老龄化,知识更新缓慢化,单位受编制限制很难招录到真正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技术上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造成客户流失严重。近年来,虽然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国内气象服务专业化、针对性服务依然处于发展初期。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大量的基础气象资料和技术人员后期的分析加工,目前因收费较低、客户少、市场不成熟等原因,无法支撑人力成本,现在开展气象有償服务也仅用于补偿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作产品时付出的成本,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化运营。另外体制不健全、气象经济发展缓慢,气象服务年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同时,事企不分、政企不分现象严重制约商业气象发展。目前,组织运作我国气象服务部门是我国的各级气象局,本质上是事业单位形式。在气象有偿服务方面,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2种体制的影响,这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模棱两可。气象服务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的,但发展所需的市场规则和相关法规标准没有建立完善,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商业化气象服务进行客观分析与思考。

2.1.2 我国现行气象服务组织结构体系

组织上既分散又相对集中。从上到下分为4级, 分别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机构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有公益性服务和有偿服务,自成体系,但业务上一个整体,统一管理;服务类型兼有。气象服务机构主要开展业务主要包括公益服务、有偿性服务。其中公益性服务又包括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有偿服务是按现行规定和政策开展的成本补偿性气象服务。国内已有部分地区试点与少数国外气象服务公司开展合作,满足不同对象、行需求。在服务社会和用户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我国部分省市级气象部门在有偿服务的实体下开展商业气象服务初步尝试 ;机制上多种形式并存。服务实体根据类型的不同,管理运行的模式也不同。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支持公益服务,按照目标任务管理运行;有偿服务则由用户给予成本补贴运行;商业性服务则以公司管理制度为运营基础,以盈利为目的。

2.2 国外气象服务运行模式

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有3种运营模式。整个国家气象部门改为公司,开展完全的市场商业化运作模式;气象公司和私人商业化气象服务2种形式并存,2种不同性质的部门开展竞争,促进商业气象服务产业发展;国家气象部门既承担公益性服务又开展市场商业化运营,同时还允许私人公司投资从事商业化服务。

发达国家气象服务组织和私人公司充分利用其成熟技术,拓展国际商业化气象服务市场,加剧国家间市场的竞争,给我国商业气象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现已有国外公司抢占中国市场,如天气新闻公司与上海海运学院合资兴办的上海气导, 在中国气象导航市场占据70%份额,并且共享中国基础气象数据,根据不同客户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再加工,快速拓展新的气象服务市场。我国气象服务因管理体制限制,国内气象市场发展缓慢,同时气象部门暂时处于信息垄断地位,其市场竞争意识和发展的动力缺乏,严重阻碍我国商业气象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3 我国当前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3.1 气象服务产品较少,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服务结构不平衡

气象科技服务渠道主要为天气短信和天气彩铃。截至目前,天气微博和天气微信仅在预警发布平台对部分用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相关经济效益服务暂时没有显现。当气象短信业务量萎缩时,气象服务整体经济效益下滑就非常明显,严重制约专业气象服务发展及其产品研发和销路。

3.2 专业气象有偿服务社会认知度不高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认识一直停留在气象信息是一种公益性资源,习惯于从气象部门免费获得,有偿购买所需的气象信息行为很难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特别是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商业运作中,气象信息以商品的形式难以被公共事业部门及大中型企业有偿接受,从事专业气象服务困难重重。另外,气象部门是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缺乏市场营销观念,无法唤起企业积极运用气象产品来防灾避灾以提高经营绩效的意识,无法培养市场对气象服务产品的消费习惯和观念。

3.3 市场需求与服务能力不适应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导致不同行业及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更加关注天气演变过程、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灾情实况、风险评估。气象服务深度和广度不断被需求所牵引,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防范,以及现代设施农业、高原特色农业、城市供水、飞机起降、高速公路是否关闭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增的需求,讓社会对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从质和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及迫切的期待。气象服务需求的无限增长与服务能力相对有限的矛盾开始凸显,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又是以垂直领导为主的体制,国家对气象事业资金的投入和气象服务人员的编制都是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相对较少,气象监测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发展需要;气象部门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气象服务发展的瓶颈。

4 气象服务商业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

4.1 气象服务具有商品的一般特性

气象服务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属于商品范畴。气象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且气象观测及制作人员为获得准确详实的气象信息付出了艰苦的劳动,采集和分析气象数据,制作和传送气象服务产品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这些社会劳动成本必将转移到最终的气象服务中并构成气象服务的价值,作为商品的气象服务产品进入市场通过交换进行价值补偿也将是合理的。

4.2 气象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结果

气象科技服务的管理体制转变过程较为缓慢,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的快速发展,严重制约气象科技服务进一步发展。另外,商业气象服务也是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效益的需要,气象现代化建设快步推进,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是,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效益也远未充分发挥。开展商业化气象服务是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转化科技成果和信息产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和纽带。

4.3 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是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市场开放的需要

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进程日益加深,气象服务全球化发展态势逐渐显现,跨国公司对我国巨大的气象服务市场跃跃欲试。灵活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气象服务成功经验,推动气象服务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积极应对气象服务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充分利用当前气象服务资源优势,增强我国气象服务竞争优势。在气象服务的精细化、针对性和科技内涵上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气象服务主体还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

5 我国未来商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国际气象公司逐步进入我国市场后,国内气象部门将要面临巨大压力,与国外相关产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因此,要顺应潮流 ,以市场为导向和要求向商业化方向发展,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国外成熟的气象商业服务以及我国缓慢发展的商业气象服务发展经验,对我国气象商业服务发展模式及发展前景提出改革设想。

5.1 打破垄断,市场主导

减少政府干预,破除垄断壁垒。根据国情,借鉴国外商业气象服务的营销机制和产品内容,探索中国特色的商业气象服务业。建立公平、公开、公共、有序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有选择有步骤的允许国外组织或个人进入我国进行商业性气象服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和力量组建气象服务公司到国外进行商业性气象服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5.2 多种市场主体并存

气象服务市场主体是由气象产品的提供者和需求者构成。气象产品提供者主要采集气象信息数据、数据分析,研发制作有针对性的分析结果;需求者就是对气象产品有特定需要一方。另外,气象服务市场中允许存在气象产品服务中介机构,主要作用是向气象数据的采集者购买数据,并针对不同的需求者进行加工、销售。中介机构以市场为基础促使供需双方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

5.3 市场调节、价格灵活

以市场为基础气象服务产品的价格,彻底摆脱目前人为制定带有垄断性质的价格,价格机制制约需求者和供应者之间的平衡,使得气象产品的价格始终处于合理范围。

参考文献

[1] 李明哲.气象服务工作要点以及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2(6):94.

[2] 张翠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气象服务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选择. 2003(23):35-36

[3] 黄小彦.商业气象服务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4).

[4] 陈继华,徐文莉.商业气象兴起背景及进展脉络[J].商业研究,2009(12):1-10

[5] 杨金月,刘洪利.论我国商业气象服务业的发展[J].求实,2004(4):20-22.

[6] 陈继华,徐文莉,解悟美国气象经济的发展轨迹和经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61-65

猜你喜欢

气象服务模式商业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