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滑坡稳定性分析
2016-10-21伍禹飞
伍禹飞
摘 要: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因素有降雨和地震,不同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是不同的。文章以圆弧条分法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某滑坡的稳定性,结合现场的工程地质勘察,计算了滑坡的安全系数,分析不同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地震;降雨;稳定性分析
引言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紧迫、危害巨大、危险程度高,严重危及着城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文章结合地震区的某土质滑坡,运用圆弧条分法,分析了在自重、降雨、地震不同的情况下滑坡的稳定性[1-5]。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形地貌
勘查区位于白龙江南侧,属河谷地貌,位于白龙江一级阶地上。微地貌位于凸出的五山岭山脊两侧,总体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西侧(左侧)地形较平缓,东侧(右侧)地形起伏大。该滑坡前缘位于一冲沟的丘间梯田,沟底部分地段基岩出露,地面高程为611.50~618.00m;滑坡后缘为五山岭山脊的平坝边缘,地面高程为631.70~631.90m,相对高差约为13.00~20.00m,地势较为平缓。整体坡度角一般为20~30°。
1.2 地层岩性
勘查区基岩出露较差,仅在滑坡左侧冲沟边有出露。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冲洪积粉质粘土、卵石土及志留系黄坪组下段千枚岩(Shn1),现就与工程密切的地层由新至老简述如下:
(1)第四系。第四系松散土层主要为冲洪积粉质粘土及卵石土层(Q4al+pl)。冲洪积粉质粘土,厚度一般约3m,最厚段可达6.50m,主要分布于五山岭山顶及两侧斜坡一带;冲洪积卵石土层,厚度较大,一般20~30m,分布于整个勘查区。
(2)基岩。工作区内基岩主要为志留系黄坪组下段(Shn1),其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岩体较破碎,表层风化较严重,强度较低。
1.3 地质构造及地震
勘察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坛罐窑倒转向斜北西翼,岩体较破碎,岩层呈单斜状产出,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黄坪组下段千枚岩(Shn1),岩层产状为320°∠72°。根据场地基岩露头量测统计,场地岩体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有两组裂隙:
Ⅰ组裂隙,其产状为280~285°∠45~50°,微张,无充填,可见延伸5.00~8.00m,节理间距为0.50~1.00m。
Ⅱ组裂隙,产状为350~355°∠70~80°,张开20~40mm,粘性土填充,可见延伸3.00~5.00m,节理间距为0.30~0.50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修订版),属抗震设计地震第二组,抗震设防烈度为7°,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5g,特征周期为0.40s。
1.4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域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为中等透水层,按照地下水的赋存介质类型,划分为孔隙水。赋存于冲洪积卵石土层中,具潜水性质,直接由大气降水补给,当大气降水时,很快通过地径流向坡脚排泄。经查勘,该斜坡由于地形较陡,大气降水能较迅速排出坡体,地下水总体贫乏。
2 滑坡区基本特征
2.1 滑坡边界、规模与形态特征
该滑坡前沿位于一冲沟形成的丘间梯田,沟底部分地段基岩出露,地面高程为611.50~618.00m,沟底相对高差约为6.50m,冲沟纵坡约为7%,为潜在剪出口位置;滑坡后缘为山脊的平坝边缘,地面高程为631.70~631.90m,相对高差约为13.00~20.00m,地势较为平缓;坡面多呈阶梯状,每阶高1.00~3.00m不等。整体坡度角一般为20~30°。
滑坡左侧以一小山脊为界,右侧以剪切裂缝为界,后缘以拉张裂缝及形成的陡坎为界。
滑坡纵向平均长约100.00m,横向平均宽度约40.00m,平面面积约4000.00m2,平均厚度约为5m,其体积约为2.0×104m3。滑坡失稳类型为牵引式土质滑坡。滑坡潜在滑动方向约285°。
2.2 滑体特征
钻探资料表明,滑体总厚度2.40~4.20m。主要由冲洪积粉质粘土组成,表层有少量人工填土。且具有前缘薄,中后缘附近较厚的特点,滑体土的结构和分布特征如下:
人工填土层以弃土层、建筑垃圾为主,偶夹生活垃圾。该层结构疏松~稍密,厚度较薄,一般0.20~0.40m,为村庄建设回填。
冲洪积层粉质粘土呈灰褐~灰黄色。主要由粉粒及粘粒组成,含少量强风化千枚岩碎块,呈硬塑~可塑状,厚度2.40~4.20m。
2.3 滑床特征
由地表调绘可知:在滑坡体坡脚附近高陡田坎均为冲洪积卵石土层,呈中密状,无变形迹象,故推断滑坡的滑床主要为卵石土层,局部粉质粘土较厚地段为粉质粘土。卵石土呈中密状,钻探揭露厚度为21.70m,分布于整个斜坡区。
2.4 滑带特征
本次勘查经钻探揭露,未发现明显滑带土。根据其它钻孔揭露及地表调绘推测,滑坡潜在滑动带主要为粉质粘土与卵石土的交界带;局部土层较厚地段,滑动带为粉质粘土。
2.5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据访问调查,在5.12地震发生前,该滑坡体未发生过变形,整体稳定。受5.12特大地震的影响,位于左侧滑坡体后缘的民房出现倒塌,民房墙体及地坪被拉裂,水沟、公路被拉裂,右侧斜坡上部的菜地发生开裂、沉降变形。
3 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计算模型
根据滑坡的主滑方向,确定计算剖面如图2所示。
3.2 计算工况
由于坡体表面无建筑物,坡顶有正在建设的民房,但建筑物少且荷载不大,零星主要分布在坡顶地形较平坦处,考虑无集中荷载,故本次计算基本荷载为土体的自重。
本次计算分三种工况进行计算,即:工况1:自重;工况2:自重+暴雨;工况3:自重+地震。
3.3 计算参数
根据勘测结果以及该地区的相关工程类比,综合确定该滑坡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表如表1所示。
3.4 计算结果(见表2)。
由稳定性计算结果表可知: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天然+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
4 结束语
通过前述滑坡稳定性计算与評价,滑坡体目前在现状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未来持续暴雨的作用下,会增加滑坡土体的自重,且滑坡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其上部浅表层粉质粘土易产生滑移、垮塌变形,易使坡顶在建房屋产生破坏,会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因此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克恭,刘松玉,等.土力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祖熠.土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许强,裴向军,黄润秋,等.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黄昌乾,丁恩保.边坡工程常用稳定性分析方法[J].水电站设计,1999,15(1):53-58.
[5]崔政权,李宁.边坡工程理论与实践最新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