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形式语言分析
2016-10-21周长威刘吉朋
周长威 刘吉朋
摘要:通过对隈研吾的成长和作品的分析,研究其作品中对材料的使用方法,探讨隈研吾设计思想中对材料认识,得出隈研吾的设计思想是把材料与结构放于平等的地位。
关键字:隈研吾;形式语言;材料;设计思想
前言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1954 年出生在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从东京大学大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了户田建设公司,做了几年在建设公司的设计之后,1985 年~1986年期间,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学习。在 1987年与筱原聪子成立了空间事务所,并在1990年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即现在著名的隈研吾建筑事务所(Kengo Kuma&Associates),进行独立的建筑活动。
隈研吾的设计生涯跌宕起伏,凭借日本2020年奥运会主场馆设计方案取代女建筑师扎哈的方案,再次成为设计界的焦点。他的奥运会主场馆设计方案是一个层层叠叠的椭圆形体育场,每層有一圈立柱支撑,同时以树木和绿色植物作为装饰,强调“木与绿”的概念,建筑最高50米使建筑绿色植物装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他的设计主打露出体育场本身的钢木结合屋顶,更符合日本人对天然材料和建筑物及天然环境之间和谐美的重视。
在当代建筑追求表达强烈情感愿望和形式组合的大环境下,隈研吾将视野转移到了日本传统与材料的表达中,展现了他独特的设计思想。隈研吾是一个喜欢沉静的深刻的人,有点固执,也不会灵活的适应社会,他的建筑表达的是一种单纯和质朴。梁思成先生将自己称为“拙匠”,中国的建筑也需要这种简单质朴的做建筑的心。他对材料潜力的研究是他的起点,通过研究材料与结构、材料与传统之间的平衡,改变了潮流中对结构的的极度迷恋和炫耀。
一、使用的材料
1.对自然的崇拜
隈研吾作为日本新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建筑亲和于自然的理念明显显露了他对于“建筑存在于环境中的极强创新感及个体感”这种大众建筑理念的突破。隈研吾相较于日本另一位设计师安藤,后者的设计将混凝土材料应用在建筑的形态和体量变化中诠释成了一种现代的艺术。而隈研吾则是建筑界一位亲自然的大师,使拥有强烈自然气息的材料于他的设计中再次得到强化,他的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莫过于“纵里寻她千百度”,建筑的“消隐”也就在他对天然材料的第一情感的诠释和第二情感的强化中逐步达成,最终承载着竹与木、砖、夯土块、石材、稻秸秆、和纸、混泥土的自然感情的建筑和一片林海、一山丘壑、一抹阳光消融在了一起。
2.现代工业化材料的从属地位
设计师的最大设计源泉来自本身情感。隈研吾小时候在木屋中度过的那段时光,让他对自然的美产生尊崇感,对直白、质朴的温暖心生向往。在隈研吾建筑理论成熟的形成期和成熟期,他设计的作品妙处之一在于没有随波逐流,再诸多可能均可实施的情况下,他跟从了内心的自然情怀。在石材美术馆湖边通路对映的墙体设计中,摆在隈研吾面前的第一选择就是选用透明玻璃材质,将室内外的空间通过模糊的界限产生对比的效果,但与他自己而言这是一种能力和情感的束缚,最后他选择了当地生产的芦野石,通过自己的处理将建筑营造出一种更为轻巧、质朴的感觉。不置可否,隈研吾的对自然的情感决定了他的建筑风格,他的建筑风格进而决定了他对天然材料的喜爱以及对具有冰冷工业化、无丝毫人性材料的下意识排斥。
二、材料的使用
1.材料第二情感的变形、拓展
物质世界中的任何材料都具备它与生俱来的第一情感,像金属带来的硬朗、无情,像木的自然、亲切。而设计师所把握的则是材料与设计师互动之后产生的材料的第二情感。在隈研吾诸多的设计中,批量化生产的工业材料的应用并不多见,反而是每一种经他选用的材料经过他就尺度、角度、疏密等方面的设计排布之后都幸而获得一种新的情感表达。这也是他每一次设计都对材料的做工深思熟虑反复揣摩调试之后的成果。在石美术馆的设计中,他决定采用水玻璃中应用的光线粒子化,但由于业主要求使用当地的的石材,所以在他的设计过程中又被添加了一个新命题,赋予石材一种新的情感,随着对石材尺度的不断调整、对格栅疏密的严格把控,石美术馆最终以最美的方式站立在广日之下。
2.“就地取材“的选材理念
“就地取材”并非指简单地从当地的物理空间内选取用材,而是指更加注重在要营造的情感上的心理环境中进行取材。在建造养寺木造阿弥陀佛如来坐像收藏设施的过程中,端庄、质朴的心理印象推动着隈研吾找寻一种特殊的材料来承载人们心灵上的寄托,让人们在朝拜佛像时有真正的向佛之感。他在寺院的院内空间中反复考察,最终选定了明治时期本地特有的建筑形式——夯土块。他将土壤和秸秆混合,塑形成块。这种敦厚、体量感强烈的夯土块完美的烘托了佛像古朴的气质。而为了避免夯土块特性带来的易受潮而受损的弊端,他调节了夯土块中秸秆和土壤的比例,并添加了少许水泥。也正是因此他开始事后反思自己的用材的不纯粹性,由此开始关注天然材料。
三、材料观
建筑材料是由人在自我的活动空间内与环境发生了交互活动之后而产生的,既存在于这个空间内,又具备赋予这个空间新内涵的物质。在隈研吾看来只有能体现建筑灵魂的用材才属于材料范畴,所以他的设计风格特点之一就是质朴。在水玻璃的设计中,他为了追求大海的无限深远之感,将水的流动感与远处大海紧密联系,在这里水已然成为了他手中的材料。
隈研吾的“粒子概念”的提出是隈研吾建筑理念正式成熟的标志之一。他将材料以及材料的情感属性期望通过设计进行细致的细分、细化,使其最终完美的融合,将人类与环境,室内与环境,建筑与自然彻底实现交融。这一理念使得建筑内部的光线、空气与材料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建筑,让他的建筑更加清晰地区“平整派”在平整的土地上堆积木的设计模式。这进而使得他重新考虑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的关系,在之后的设计中他将结构与材料的界限进行虚化,并尝试着将材料于结构的从属位置上扶正。
四、结语
隈研吾是从对混泥土的批判出发开始研究建筑材料的,为了打造一种“自然的建筑”。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隈研吾在材料潜力方面的探索,奠定了他的设计思想的根基,在这种设计思想和材料的使用上,隈研吾设计的建筑就像从地里生长出来一样,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