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的探讨

2016-10-21李霞

装饰装修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措施

李霞

摘要:随着我国对建筑通风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者在建筑通风设计中要更注重布局的合理性。为了进一步节省成本,提升节能效率。自然通风更适用于现有的建筑节能通风设计,因此在现有设计中应多采用自然通风加机械通风。但建筑设计人员应该依据基本的自然规律,合理的引用自然通风,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通风效果不佳的问题,以此为建筑节能做出更多的贡献。本文对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自然通风;措施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较为环保且低廉的建筑通风方式,应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但它是一种被动式的通风方式,其设计及使用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地理环境、气候状况、建筑周遭空气质量以及建筑物结构等等,在建筑进行自然通风设计时,要将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从全局出发,从而达到更好的建筑自然通风效果。

一、自然通风作用原理

1.风压原理通风

风压即利用建筑迎、背风面的压力差,使空气由高压处向低压处流动。将风对建筑物的作用力分解成水平阻力和垂直升力,水平方向往往要考虑建筑开口朝向,穿堂风就是将窗布置在主导风向,减少阻力争取自然风。垂直方向的力由于伯努利效应,使进风面和屋顶面之间有着巨大的抽吸力,能很好地实现通风换气。我国传统建筑在排风出口设置的风塔,就是利用了风压引起的文丘里效应: 气流在空间收缩的部分加速,甚至形成负压,这将有利于空气的流动。

2.热压原理通风

热压通风就是常说的“烟囱效应”,它的形成源于室内外温度差,温度差引起室内外的密度差,从而在垂直于建筑物墙面的方向产生压力梯度。当室温高于外部温度,建筑物的压力上部比下部高,这就存在了一个压力差,使得空气由下面的开口流进,从上面流出。当室温低于外部温度,热空气从室外进入,与室内冷空气交换,这就是反烟囱效应。烟囱设得越高,建筑物上部与下部之间的温度与压力差也越大,更高的气流速度使得空气流通更快。

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通风

在实际生活中的自然通风,一般都是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的。一般来说,进深小的开口主要是风压通风,而进深大的开口则主要是热压通风,如果两种通风方式的流线相同,那么两者共同的作用将促进自然通风,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应注意,热压与风压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应当将两者的作用综合考虑,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

二、完善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措施

1.建筑体型与建筑群的布局的设计

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效果很大。对于建筑群体,若风沿着法线吹向建筑,会在背风面形成很大的漩涡区,对后排建筑的通风不利。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利弊,根据风向投射角对室内风速的影响来决定合理的建筑间距。由于前后建筑通风的影响,因此在单体设计中还应该结合总体的情况对建筑的体型,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

2.圍护结构开口的优化设计

适当的通风口对于获得有效的自然通风非常重要。从风洞的观察记录可见:改变出风口的位置并不能改变室内气流的速度或流场;改变进风口的位置对于室内气流速度和流场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住宅建筑,合适的风口应该位于地面1~2m 处,这也能让气流经过使用者头部区域。房间的开口大小、相对位置等,直接影响到风速和进风量。进风口大,则流场大;进风口小,流速虽然增加,但是流场缩小。根据测定,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通风效果最佳。在一般的居住建筑中,开窗面积的大小对室内自然通风量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在室外风速一定的情况下,开窗面积大小与室内自然通风量成正比,开窗面积越大越有利于自然通风。根据《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规定,居住建筑外窗(包括阳台门)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所在房间地面面积的8%或外窗面积的45%。开口的相对位置对气流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进风口与出风口宜相对错开位置,这样可以使气流在室内改变方向,使室内气流更均匀,通风效果更好。

3.室内隔断的自然通风设置

对于室内装饰设计来说, 室内隔断不断被应用到实际工程当中。室内隔断的配置应当充分考虑到室内空气的流动, 设计上为了能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流动,则可以借助CFD的模拟技术, 可以预测到室内在不同隔断配置下的空气流动状况, 通常南北通透的室内隔断配置可以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流动。

4.引“穿堂风”与设“竖井空间”

穿堂风是自然通风中效果最好的方式,传统建筑在风压的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的一侧进,正对从另一侧出。为组织穿堂风,我们应当使主要房间朝向主导风,辅助房布置在背风面,并合理布置家具,使得自然通风更加舒适。设置竖井空间也是较好利用自然通风的一种方式。如今,大量的建筑物设有中庭,一方面是对于采光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对“烟囱效应”的利用,以更好地利用自然通风。也有些建筑物设置了风塔,它由竖井和几个风斗组成,风斗的方位迎向主导风向,在通风不畅的地区利用这种高出屋面的风斗,将有利于自然通风。

5.屋顶的自然通风

通风隔热屋面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

(1)在结构层上部设置架空隔热层。这种做法把通风层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上,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达到屋面降温的目的,另外架空板还保护了屋面防水层。

(2)利用坡屋顶自身结构,在结构层中间设置通风隔热层,也可得到较好的隔热效果。

6.通风墙体

通风墙体即将需要隔热的外墙做成带有空气间层的空心夹层墙,并在下部和上部分别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通风间层厚度一般为30~100mm。夹层内的空气受热后上升,在内部形成压力差带动内部气流运动,从而可以带走内部的热量和潮气。外墙加通风间层后,其内表面温度可大幅度降低,而且日辐射照度愈大,通风空气间层的隔热效果愈显著,故对东西向墙更为明显。建筑外墙在EPS聚苯板与具有遮阳功能的瓷板幕墙之间形成流动的空气层,利用热压的原理在空气层内部实现自然通风,流通的气流可以带走空气间层的热量,实现为围护结构降温;同时还带走了间层内部的水蒸气,保护了保温层。

7.双层玻璃幕墙围护结构

双层幕墙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被誉为“会呼吸的皮肤”,它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其通风原理是在两层玻璃幕墙之间留一个空腔,空腔的两端有可以控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冬季,关闭进出风口,双层玻璃之间形成一个“阳光温室”,提高围护结构表面的温度;夏季,打开进出风口,利用“烟囱效应”在空腔内部实现自然通风,使玻璃之间的热空气不断的被排走,达到降温的目的。在节能上,双层通风幕墙由于换气层的作用,比单层幕墙在采暖时节约能源42%~52%,在制冷时节约能源38%~60%,是解决建筑节能的一个新的方向。

总而言之,自然通风既能够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也是降低能耗的一项重要措施,将自然通风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然通风能够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河,李晓锋,张明瑞,李丞.自然通风建筑能耗全年模拟研究[J].建筑科学.2012(02).

[2]柳仲宝,苏亚欣. 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的一维非稳态模型[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1(06).

[3]王怡,刘艳峰,肖勇强.居住建筑自然通风规律特性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2012(4):56-58.

[4]郭春梅,李胜英,由玉文.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研究[J].民营科技,2014(6):156.

[5]黄晨,王昕,邹志军.基于CFD的大空间建筑自然通风优化设计[J].科技信息,2013(8):145-146.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