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人大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2016-10-21王娟娟

工业设计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民民主政治

王娟娟

摘 要:电子是网络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必然产物,也是顺应时代的必然结果,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人大是孕育政治民主的土地,而电子与人大的必然性结合,让国家的民主法治发生了创新的变化,同时也对国家的民主政治思想的推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电子人大;民主政治

从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网民数量呈爆炸式增长。网络依靠自身的一系列特殊属性成为大多数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专家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在改善民主政治生活方面的运用,随之产生了“电子民主”这一新生事物。

1 电子人大的含义

电子人大的产生是源于学术界对于“电子政务”这一概念的广泛讨论。为了更好的将人大的电子政务与其他的电子政务相区分,引申出“电子人大”这一概念。广义上的电子人大是指所有电子信息技术和人大的交集,涵盖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人大的办公系统、业务系统以及人大网站系统等。就狭义的电子人大而言,单单是指人大的门户网站,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电子人大。

究其本质,狭义电子人大就是人大机关形态的网络化,对传统人大予以发展和补充。其创建的目的是提高人大的工作效率、增强人大职能、促进人大民主。电子人大除了具有参政议政的直接性、意志表达的平等性、空间的开放性、交流的互动性,还具有匿名性和低成本等这一系列的特点。民主的乐观派甚至认为,“从长远发展角度看,电子人大可能超越传统人大,甚至取代传统人大”。

2 当今电子人大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未来五到十年要做到“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在网络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吸纳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置于更广泛的公民的监督之下,提高人大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已是各级人大工作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正确分析电子人大的现状。

2.1 参与深度不高

行政法专家周汉华认为,政府所掌握的80%以上的信息大多“秘而不宣”,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达尔认为民主有五项指标,其中之一就是公民的充分知情权。没有充分的知情权,人民的选举权、批评权、建议权、监督权以及表达权等权利都成为空中楼阁。

公民通过网络了解人大信息,仅仅停留在知道结果这种比较宏观的层次。对人大日常工作的具体运作方式,提案的具体内容,委员会的作用以及各种文件的产生过程不甚明了;对人大立法的过程、提案的提交审核批复的过程、批评监督的处理过程都知之甚少。

2.2 参与人数不多

网友和市民可通过网络同步观看会议,扩大了人大常委会会议的透明度和参与度。但它毕竟只能吸收“部分人”参与,参与者对话题的关注热情严重失衡。如杭州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杭州市禁止销售烟花爆竹条例》(修订草案)时,共收到网友留言16条,其中同一网友留言5条。因此,通常话题下,网络参与总是表现为同类相关身份的人,或者具备网络视频观看的人参与较多,其他则淡然。而同时,当常委会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以及议题关涉个人利益时,具有“相关性”的网民参与积极性较高。参与者的身份趋同及参与者对不同参与话题的关注热情的不同,具备参与条件的“部分”人,自然导致参与的意见和建议难免偏颇。

在网络还不能完全普及的条件下,“部分”网民参与的现状还无法改变,参与者的数量有限、层次分配不均,参与者又多数只关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网络吸纳民意的真实、全面、客观,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研究。

2.3 参与广度不够

目前,由于技术的原因,网络直播还没有设置与网友现场、现时互动的环节,交互性的讨论还无法真正实现。加之,网络发言的虚拟性、非理性,虽然打破了沟通的空间限制,但实时性的留言监管、编辑筛选等诸多劳动量也带来直播回应的滞后,使层级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难以克服。

在现阶段,人大代表往往缺乏足够的自主性、自发性和自觉性,其意志通常要受到所在组织的意志的影响,难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所代表的公众利益和公众意志。同时,与其他政府机构的网络舆情汇报分析平台相比,人大机构在民意的采集、研究、分析与总结的电子平台方面是比较落后的。使得人大代表在掌握公众意志方面产生较大的滞后与失真,伤害到公眾利益,甚至有损人大代表和人大机构的权威性。

3 电子人大的优化

民主政治的信息化、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使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在其公共性、广泛性等维度遇到电子民主的挑战。同时,电子人大对现代人大制度的完善与突破,在增强人民对民主政治的参与度、信任度等方面,提供了机遇与发展方向。

3.1 加强公民政治参与

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的核心,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就电子人大而言,它一方面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人大网络形式给予公民表达其愿望和要求更为广阔的平台空间,它所具有的低成本和快捷便利这些特性,使更多的主体拥有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电子人大加强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度。从最初人大工作内容和流程的神秘性,到随后信息内容的公开透明,再到越来越多的公民能够对法律制度的制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大代表进行互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有了深化,公民在政策制定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3.2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3.2.1 丰富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式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电子人大是我国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电子人大作为传统人大的补充,是对人大机关职能和作用的拓展,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也是新时期中代议制民主新的实践形式。信息技术和人大的结合体使代议文化朝更具协商性、参与性和综合性的民主形式转变。

3.2.2 强化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围绕着人民当家作主展开。只有当人大工作做到纳民言、听民声、合民意,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才能得到真正巩固。而电子人大实现着不可替代的办事功能、说话功能和对话功能,并且在未来它将承担更多的功能。电子人大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门槛,使公民的知情權、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等等得到保障,从技术方面确保了民意的真实表达和民意的广泛搜集聚合,增强了人大工作过程和内容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2.3 突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

有学者将中国的民主政治分为“人大民主”“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三部分,认为三大民主的全面协调发展,要将以人大制度展开的“人大民主”作为重点带动全面。[]随着2005年中国人大网的正式开通,各省市县级人大门户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外,中国积极与全球电子议会“接轨”,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配套软件的开发。这些举措都明确了“人大民主”的重要地位,引导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朝着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3.3 完善民主政治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不仅有利于拓展人大监督渠道,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监督的效率和针对性。让人民群众把握人大工作特别是监督工作的脉搏,使来自广大群众的监督要求通过网络渠道直接通向人大,并得以及时整理、反馈、督办,全面提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功能。从更大范围内收集到更多的社会群体的意见、建议,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与水平,强化监督的针对性。

4 电子人大的未来展望

代议制民主把民主限制在特定的政治生活范围,有效克服了民意中的非理性因素,形成了一种深思熟虑的决策机制[]。但是,代议制民主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学者科恩的《论民主》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两个尺度,即广度和深度。广度更多的体现在准许普遍参与,而深度则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地参与,并把决定权最终留给参与者。作为人民参政主要渠道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主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有义务将其制度本身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推进与完善电子人大发展,适应党的十八大“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的要求;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的法律法规、重大决策更能体现民意;利于人大决策的有效实现。因此,各级人大应积极探索建立有效、有序吸收网民参与的人大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发挥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增强人大工作的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丁益民.关于人大监督向社会公开的思考[J].江淮法治.2007(17):56.

[2] 谢有光,周美娟.国外议会电子民主初探[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3):86-89.

[3] 马瑞清,赵德江.浅谈网络民主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及建议[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03):55-56.

[4] 杨秀丹,刘振兴.我国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电子政务.2007(03):51-59.

猜你喜欢

公民民主政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