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人自然中体验快乐
2016-10-21史漪
史漪
教育要贴近幼儿大生活,要从幼儿实际生活和身边环境出发,将幼儿带进真实、丰富,能用眼睛观察到、小手觸摸到。亲身感受到的地域环境之中。
一、环境——幼儿快乐成长的沃土。
环境作为隐性课程,与幼儿的成长密不可分,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一)创设有价值的园舍环境
1.大环境的创设
在园舍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类大自然文化展开梳理与裁剪,我们力求在“以小见大、以细见精”的理念指导下,将浓郁的大自然文化气息渗透于幼儿园环境的各个层面:粉红、绿、蓝三色的贯穿、建材的选用、各活动室墙体、吊顶的设计等等,无不勾勒着园舍清新简约、回归自然的大自然意蕴。嘉泽老街、农家小院、花博展等一系列区域的规划与使用,在架设起课程实施主阵地的同时,引领着幼儿游戏活动的大自然化发展方向;活动室主题墙、公共走廊内花架的设置与环境创设,更是从不同侧面循序渐进地记录着课程实施中,师幼、幼幼互动的真实印记。
2.区域环境的创设
美工区:将幼儿收集来的棉花进行观察,启发他们给棉花进行染色印画、装饰画面,使幼儿积累一些配色方面的经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很空间布局能力;利用各种树叶、花瓣、螺丝壳、瓜子壳、蛋壳等进行拼贴画;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一些各种颜色的碎布,幼儿自己亲手制作布拖鞋,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在了解了家乡特色外更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了对美工的兴趣。
音乐区:幼儿们都用上我们利用花木自制的打击乐器,开展了一场家乡乐器大比拼的活动。通过自身的探索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唱唱、跳跳、敲敲打打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享受活动带给我们的乐趣。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科学区:将家里鸡妈妈生的蛋带来园,大家集中在一起,我为他们准备了玻璃容器、盐和玻璃棒。将玻璃容器里盛上水,让他们自己动手加入盐,你也搅拌一下,我也搅拌一下,再尝一尝够咸了没有。最后把鸡蛋小心翼翼地放进刚才搅拌好的盐水里,用纱布封好。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每天都会去看看它们,问我可以拿出来了吗,够咸了吗……
自然区:自然区是幼儿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因此,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根据动植物对阳光、水分的喜好不同布置一个内容丰富的自然角,把春天可爱的小蝌蚪、颜色鲜艳的龙虾以及如棉花等各种植物等都搬进教室里,让幼儿随时都可以去观察。他们知道蚕宝宝还有一个十分稀奇的地方就是它居然会吐出细又长的丝来,最后结成了美丽的茧子。通过有了这样的前期经验,对我们后来开展的一系列关于蚕宝宝的活动在孩子们亲自观察、体验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学会了。
(二)拓展有益的活动空间
幼儿生活周围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都是幼儿生活学习的活教材。为此,我们因地制宜,不断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将环境教育延伸至园外:伴着泥土的芬芳,与幼儿一起步入田野看农民伯伯们种植花木。经过观察孩子们了解到了很多种植花木的方法,幼儿还在“摘南瓜”“挖野菜”的观察、采摘中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领略农村的乡土文化;踏着历史的印记,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在“逛艺林园”“紫薇园抱古树”等多彩的参观活动中,引领着幼儿一起感知社区内的各种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的向外延展,让幼儿收获到的是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课程——幼儿快乐成长的阶梯
(一)课程资源的有效挖掘
资源的挖掘程度对大自然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起着决定作用。如何让幼儿生活周围的丰富资源文化得到更为深入的有效挖掘,我们通过书籍、网络来加强对大自然化资源的系统认知与解读。在对《地方志》等书籍认真研读的基础上,从《文化篇》、《人文篇》、《特产篇》等不同的维度出发,对大自然文化资源展开全面地梳理与汇总,构建出了体系较为完善的《家乡资源袋袋库》。
(二)课程内容的初步完成
在课程资源的不断挖掘中,我们牢固树立起“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努力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资源文化纳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步构建大自然课程的一些基本内容。
1.亲自然的户外体育运动
在资源的挖掘利用中,我们发现很多草根式物质材料都能成为幼儿鲜活的体育活动器材。由此竹竿、草帽、竹筒等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材料便在艺术加工中演变成幼儿手中灵动的韵律活动器械,伴着和谐的乐曲,大班孩子的竹竿舞,中班孩子的草帽舞和小班孩子的敲竹筒成了幼儿户外体育锻炼的一道亮丽风景。以此为基点,竹梯、草垫、皮筋等生动有趣的大自然化材料源源不断地投放于钻爬、跳跃等不同的运动区域,焕发了幼儿体育锻炼的热情,更锻炼了幼儿的意志,促进着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
2.亲自然主题活动的建构与实施。
伴着亲自然课程建设的不断前行,我们逐步形成以主题为统领的大自然化课程建构思想。生成除了符合不同年龄班幼儿发展需求的“家乡农家院”“揽月湾一日游”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在案例活动网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题教育的实施正在使丰富的大自然文化资源以其适宜的方式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在不同领域的集体教学中,在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中多通道、多角度地拓展着认知,发展着技能,增进着对家乡的热爱。
3.亲自然的日常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着很大的比重。生活活动积极有效地组织实施,对幼儿生活态度的形成,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我们立足园本,努力将丰富的大自然文化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区角中,投放些稻草、花线,自然地引导着幼儿在点滴生活中展开着各种情趣盎然的编织活动;平日里,定期组织开展剥蛋、拣菜、夹豆等各类充满活力的竞赛活动,不断增进着幼儿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隔三差五,根据拟定的食谱,放手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自己“捏猫耳朵”“搓汤圆”“包馄饨”,更是让幼儿在品味自制点心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无限乐趣。
三、节日——承载成长快乐的摇篮
幼儿园社区周围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如何及时捕捉住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使其也能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我们通过民俗节的举办来展开尝试与探索。为家园合作机制的有效形成架设起一座新的桥梁,更为幼儿园的课程增添出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