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目的,读有效率!
2016-10-21吕夏芳
吕夏芳
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重视“以读为本”,但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学生只是一遍遍地朗读,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反馈。学生没有思考,不会方法,死记硬背,事倍功半,导致了朗读的低效。
朱自清先生认为,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學生的理解和写作的能力”。可见朗读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不能为读而读。阅读教学中要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的,扎扎实实地落实它所承载的任务:积累语言,理解内容,感悟中心,学习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下面本人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读中积累语言
1、读正确
朗读,首先要读正确。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正确是最重要的,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
如:《一株紫丁香》中的一句话:“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既要读准儿化,又要读好“地”的轻声。
读正确非一日之功。低年级的教学,我每篇课文都是一句一句地训练,学生一个一个地朗读,耐心而细致地抓住难点辅导训练,努力把好阅读的第一关。
2、积累词语
教师可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积累各种形式的词语。如。学习《云房子》时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积累“笑眯眯”、“水汪汪”这些叠词,还可积累“傻傻地横着、美美地开着”这些词组。
3、积累句子
积累文中的句子是帮助学生学会表达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积累,然后在新的语境中实践运用。如,学习《秋游》,可通过引读帮助学生积累描写秋天田野的句子: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学习《冰花》,可通过读中理解帮助学生积累比喻句:“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
二、在读中理解内容
理解是有效阅读的前提,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读懂词语的意思
教学《朱德的扁担》时,先让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会师“、“越发”。接着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两个词的意思。学生不急不躁,静心朗读,边读边圈画词语。最后他们发现毛泽东和朱德都带领了队伍,从而明白了“会师”就是两支队伍会面。“越发”就是“更加”的意思。教师不用过多的分析,学生便在朗读中自己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2、读懂句子的含义
教学《梅兰芳学艺》时,文中有一句话“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让学生边读边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一开始,师傅怎么说他的?接着,梅兰芳是怎么做的?练习的结果怎样?学生通过朗读就明白了“会说话”指的就是“眼睛有神儿了”。
3、读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直线画出狐狸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乌鸦的回答,然后放手让学生代替老师把板书完成,理清课文“三骗”的内容:
狐狸 乌鸦
第一次 问好 看一眼
第二次 问候孩子 不作声 还是不作声
第三次 赞美 张嘴
学生写错了,教师也不急着分析,让他们再读读课文,进行修改。读读写写,教师用学生自主的朗读活动代替了繁琐的分析,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在读中感悟中心
叶圣陶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他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1、朗读读懂人物的性格
如《狼和小羊》中的对话,通过分角色的朗读,学生体验到狼的奸邪狡诈,小羊的忠厚木讷。《狐狸和乌鸦》中的对话,通过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朗读,学生体验到狐狸的狡猾,乌鸦爱听奉承话。
2、朗读感悟文章的主旨
《蘑菇该奖给谁》一文中,小白兔、小黑兔和兔妈妈的话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我跟乌龟赛跑,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我!”“我跟骏马赛跑,他们都跑得比我快。”“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教学中,让学生读读以上这些句子,找到关键词,读出重音。结果学生用朗读找出了关键词:“乌龟、跑不过、骏马、比我快、敢、高手”。自然,课文要说明的主旨便由学生自己通过朗读而习得了。
四、读中学习言语的表达方式
叶老认为学习课文的“着力点”应该是语言形式而不是内容。如果仅在内容上下功夫,而忽视了语言的训练,这是语文学习的“本末倒置”,是“费力多而收效少”的一种学习。语文学习若没有语言学习、训练及掌握,就失去了“语文味”。所以,我们必须在学生触摸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言语的表达形式。
1、读中学习表达的顺序
《水乡歌》全文有三小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学生明白了课文先写了水乡的水多,再写了船多,最后写了歌多。从这三方面赞美了水乡的美丽及人民生活的幸福。再引导学生自己读一读,思考这三方面能否颠倒?为什么?学生的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水乡首先是水多,水多船就多,船多,水乡的人民收获就多,生活就幸福,生活幸福了,他们就用歌声表达快乐的心情!说得多好啊!不知不觉,读中教会学生表达的顺序。
2、读中感受词语的归类
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的练习中都安排了读读背背,其中的词语安排都是有规律的。如: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这四个词语,先指导学生读正确、读熟练,再让学生思考这些词都与什么有关。学生在读中明白了这几个词都是描写秋天的,在读中积累了描写秋天的词语。
3、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
《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在理解“请求”和“恳求”这两个词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的一对近义词,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我再让学生把这两个词换过来读一读。学生在一找、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两个词意思的区别,并且在兴趣盎然的读中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4、读中渗透表现的手法
古诗《登鹳雀楼》中,前面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作者所想。教学时教师可引读:诗人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他又想到了什么?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需要我们依据年段目标,联系文章表达方式特点,制定既得意又得言的目标。提高朗读效率的关键,需要我们明确读的目的,合理选择读的形式,精心设计训练的过程。愿我们的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爱阅读,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