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走进劳动课堂
2016-10-21魏腊梅
魏腊梅
劳动与技术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生在一次次的劳动和技术活动中,获得劳动体验和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日久天长而积累下来的。而在劳动实践中,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学生动手获得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获得的劳动技能更实用,活动中的成败,更有利于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是促进学生劳动技术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一、巧妙导课,激发兴趣,激活创新意识。
导课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课艺术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造使学生感到新颖、轻松、欢快、有趣的学习气氛。导课的方式方法很多,有成品导课、场景导课、录象导课等,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导课方法。
如第二册?折五角星?一课可采用成品导课法。上课后,教师出事折叠精美、色彩鲜艳的五角星,让学生对折叠组合的五角星发表感想,在学生纷纷赞美五角星制作标准,做工精细时,老师再用激励的语言提出:“同学们一起跟老师学习折五角星,谁学的快折的好,就在‘表扬栏内给谁增加一颗‘五角星。”这样的导课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唤起了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了良好情景。
二、在讲授新知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导课激趣后,学生自然被引入到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中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样,我在讲授新知识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徒工创新的机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既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理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老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精心设计备课,为学生提出创新机会。如:在教学四年级劳动课?制作泥鸭?时,当有的同学制作完一只泥鸭时,其中一个同学发出疑问,他说:“我想制作出各种形态的鸭子,老师,应该怎样做呢?”我趁机鼓励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同学们在讨论后,得出了结论,解雇哦他们制作了一只只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鸭子。简直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
(二)不仅让学生动手,更要让学生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在执教?扎纸花?一课时,将自己课前制作的纸花一一嫩黄的菊花、鲜红的月季、洁白的玉兰花等美丽的纸花展示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老师又选择有代表性的精品示范讲解,提高学生兴趣。然后讲述老师的构思、制作,教给学生制作方法的同时,把学生呢感带进了一个艺术创造境界里,这时,不仅学生的兴趣上来了,而且有着极强的创作欲望和创新意识。于是,学生通過思维想象,很快在课堂上制作出许多精美的纸花作品。更令人惊喜的是个别同学还在制作了整株花,枝繁叶茂,花朵盛开,甚至还创作出了有花有草的景点。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作品不仅制作精巧,而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三、自主探究,勇于创新。
劳技课实践性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激发他们探究的精神,如低年级儿童爱看动画片,教师利用课件、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也当设计者,自己设计、模仿、制作,甚至去表演等,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利用兴趣小组、科技制作开展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改造,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敢于否定传统观念,甚至教材、教师。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支持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其次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劳技课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劳动,在动手、动脑中自主形成技能。我们说创造力人人都有,我们的学生个个聪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的思想火花,或用亲切的语言、或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语言、动作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时时处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劳动本身的乐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体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育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劳动教育的创新也势在必行,“国云兴衰,系于教育。”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使教育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