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高原生态移民农户对迁入地的适应性研究

2016-10-21常康康薛龙义王耀麟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态移民适应性

常康康 薛龙义 王耀麟

摘要为深入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移民适应性机理,以山西吉县东城乡柏东村为分析案例,以移民搬迁前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太度村移民的基本情况和采用问卷调查所获取的资料与数据,对生态移民农户对迁入地的经济生产适应性、生活方式适应性及社会关系适应性进行研究,针对村民在搬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他们的切实需求提出拓宽移民家庭经济来源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的责任意识等建议。

关键词生态移民;适应性;柏东村

中圖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4-278-03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Immigrant Peasant Households on the Immigration Area in the Loess Plateau—A Case Study of Bodong Village, Dongcheng, Country, Ji County

CHANG Kangkang1, XUE Longyi1*, WANG Yaolin2(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2. School of Land and Environment,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Melbourne, Australia VIC 3010)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daptability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in Loess Plateau, with Bodong Village, Dongcheng Country, Ji County, Shanxi Province as example, starting from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before and after relocati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n basic situation of Taidu Village immigrant and data obtain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daptability of economic production, life style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was studied.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migration and households' demand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roadening income sources of migrant families,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sense.

Key wordsEcological migration; Adaptability; Bodong Village

生态移民从原居住地迁入到一个生产和生活环境都较为陌生的地方,对于这种变化势必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1]。迁入地的移民工作能否做得有成效、能否满足移民的基本需求对移民的适应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移民对迁入地的适应性大小也能反映移民工作成功与否。因此,做好移民对迁入地各个方面的适应性研究,以及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提高,进而降低移民返迁的可能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移民的适应性研究已成为生态移民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之一,目前主要集中于环境和生理适应、社会适应、文化适应、宗教适应等方面[2],侧重于研究移民搬迁后的适应状况[3],研究影响移民适应的因素,分析移民适应的问题与后果,找到合理可行的提高移民适应能力的途径。笔者以山西省吉县东城乡柏东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统计表法等,研究搬迁农户的经济生产适应性、生活方式适应性及社会关系适应性,为以后的移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数据来源主要是2013年5月在山西省吉县东城乡柏东村的调研,共获取村长访谈1份,已搬户访谈9份,未搬户访谈8份,已搬户问卷30份。

1研究区移民概况

1.1柏东村简介柏东村位于吉县县城以西15 km,是东城乡政府所在地,由柏东村、向阳村、拐窑村3个自然村组成的,现有总户数426户,1 225人。柏东村耕地面积少,农民收入以果园为主,村里有果园面积182 hm2,人均0.149 hm2。

1.2柏东村移民状况柏东村属于移民新村。移民来源涉及该行政村的2个自然村,其中柏东村98户、向阳村38户。

1.2.1资金情况。搬迁资助部门是扶贫办,资金为专项资金,全村都给与资助,房子盖好后按户发放补贴。资助额为1万元,一次发放,全部扶贫资金中的40万元用于公共设施建设,90万元直接发放给移民。公共设施项目由县政府组织,村集体验收。

1.2.2搬迁意愿。所有村民都愿意搬迁。愿意搬迁的4个主要原因是:①住上新房;②交通方便;③环境变好;④孩子上学方便。

1.2.3财产情况。搬迁前人均年收入2 000~3 000元,搬迁后增加到4 000~10 000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果园。搬迁前后收入比例没有变化。

搬迁后该村的耕地总面积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增加,户均宅基地面积减少,村民原来都有房产证,现在都没有。搬迁对耕作经营方式没有影响。

承包地是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分地的,搬迁不影响各自然村中各个村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新村宅基地的用地来源是用机动地换的宅基地。宅基地按户收费,每户1 500元。

1.2.4基础设施状况。搬迁前村内有学校,搬迁后没有了。迁入地有卫生所1个,饭店1个,供电保证良好。户均一个月电费300~400元。生活用水为自来水,供水不充足,春天会出现干旱的情况。灌溉用水为地下水,正筹建下水道。村民洗浴都用自家的热水器(部分有太阳能),厕所为旱厕。搬迁前已有公交车通往县城,搬迁后距离更近。

1.2.5企业参与情况。柏东村没有企业,搬迁过程没有企业参与。

2村民搬迁的适应性评价

2.1经济生产关系适应性指生产者通过继续社会化,调整其经济生产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态,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主要体现在移民迁移后的经济收入、就业渠道、能源类型、劳动技能的需要以及对生产方式的主观满意度[4]。

2.1.1经济收入。移民前柏东村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苹果。由于柏东村移民属于村内移民,距离较近,进入迁入地后移民的生产方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仍是以农业为主。由于迁入地距离县城较近,交通有所改善。88.89%的人认为挣钱门路没有变化,仍旧以种植苹果树为主;11.11%认为门路少了,搬迁后使得养殖家畜少了。由于是村内搬迁,经济收入基本没有变化。

2.1.2能源利用类型的改变。能源利用类型的改变从侧面反映出移民对经济生产的适应性,搬迁前后移民的能源利用类型见表1。

搬迁前,使用的能源只有电和木柴;搬迁后,增加的能源有煤、太阳能等,这说明柏东村的移民在搬迁后努力适应当地的生产环境,积极利用新能源。

2.1.3劳动技能的需要。通過对已搬户的深度访谈,发现88.89%的受访者认为需要提高自己或家人的学历,11.11%则表示不需要提高学历和劳动技能,认为村内搬迁对自己影响不大,目前的学历和劳动技能可以应付现在生产的要求。这也是由柏东村的移民是村内移民这一原因造成的。

2.1.4对生产方式的主观满意度。移民对经济生产的适应性还可以通过移民对此次搬迁的主观满意度上来说明。根据调查结果,柏东村的移民对此次搬迁是满意的,“一般满意”的占10%,“比较满意”的达到了86.67%,“完全满意”的占333%,而不满意的(包括极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几乎没有,这说明此次搬迁基本上达到了政府的预期。

在调研中发现,移民对经济生产中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缺乏技术指导、灌溉水缺乏等。

2.2生活方式适应性生活环境适应性,指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调整其生活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状态,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过程[5]。

2.2.1消费支出。移民的消费支出主要包括食物、衣着、交通与通讯费、住房、教育、医疗、娱乐、用电与取暖等其他日常开支,在搬迁前由于交通不方便,村民的生活方式较为单一,粮食与蔬菜等基本食物自给自足,住房和日常生活的支出较低,村民的生活支出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方面,总体上生活支出较少;而移民后的日常生活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在与县城距离缩小的同时,物价上涨明显,这一点让移民对迁入地的消费水平有明显的不适应。在调查访谈的过程中,很多移民反映,电费、水费、取暖费、电话费、孩子上学、医疗费等支出的变化让他们难以承受。搬迁前后,人情往来礼金等费用都是生活性支出中占比重较大的部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新的环境下居民的乔迁使得礼金支出成为消费支出的重要一项。

2.2.2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不同的地区风俗不同,如果两个地区的风俗差异很大,那么,迁移到一个地区就会发生冲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6]。但对于柏东村的移民来说,移民前后的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不会发生冲突,因此,柏东村移民的生活比较稳定。柏东村的移民是村内移民,生活方式大致相同,风俗习惯等也没有很大差别,对日常生活的适应性较好。移民区以面食为主,由于搬迁后生产方式变化较小,移民还是以买面为主,磨面很少。移民在迁入地对教育、医疗等设施比较满意,对孩子的前途看好,且迁入地的水、电、气路条件好,方便人们的生活。

2.2.3移民对迁入地的满意度。移民对迁入地生活条件的满意度是衡量移民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反映移民对迁入地的适应情况的重要内容。

由表2可知,移民对搬迁后的水电气路条件、邻里关系更密切、住上了新房子和孩子上学方便的满意度最高,说明柏东村进行移民时,重点关注了移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值得借鉴的地方。搬迁后,移民最不满意的是:生活费用比以前增加太多,院子小了而农具没有存储地方,没有庭院、菜地和花园。

2.3社会关系适应性移民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邻里、其他亲戚朋友、村委会等,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移民的社会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邻里和亲戚朋友方面[7]。其社会关系适应情况可以通过对搬迁前后的社会关系网络变化来进行分析。在进入新的迁入地之后,移民对未来的新生活期望值较高,非常愿意结识新的朋友,交通通讯的发展也会使亲戚朋友接触的机会增多,沟通感情更加频繁。

在调查中发现,柏东村的移民邻里关系都很好,搬迁之后没有受排挤,家庭成员间关系没什么变化或者更密切了,与老家的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没变化或者更亲密了,有了急事或者烦心事,找原来朋友的比较多。搬迁后,大多数的移民表示村干部很少来家里,也不经常聊天,说明村干部在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好。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该研究以山西吉县东城乡柏东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经济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3个方面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移民农户对迁入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从经济生产适应性来看,移民对生产方式的适应性满意度比较高,家庭收入也较搬迁前高,搬迁后对劳动技能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客观上要求移民提升自己的劳动素质。总的来看,移民对于近距离搬迁的经济生产适应性较好。从生活方式适应性来看,移民对于基础设施满意度比较高,对有新房子住也很满意,但是新房子的面积较小,给农户存放农具造成一定的困难,且搬迁后移民的生活支出增加,加重了移民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社会关系的适应性来看,搬迁后的邻里关系好,但村干部对移民的关心不够。

23.93政府给盖的房子配套设施不行7.692政府补贴或政府帮助盖了房子4.29政府补贴太少,搬迁后移民负债额度增加9.793搬迁后就业机会增多0搬迁后新的就业机会太少04搬迁后外出务工更方便2.45搬迁后收入来源减少0.75搬迁后收入增加0不太适应现在的生活习惯/生活不方便06搬迁后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变好31.29生活费用比以前增加太多36.367孩子上学更方便或前途看好10.43居住地院子小,农具等没有存放的地方32.178参与了村里搬迁的决策过程/充分了解政府移0没有庭院/菜地/花园13.29民搬迁的相关政策9邻里交往更方便/邻里关系更密切27.61受当地人歧视/与其他迁入者关系不紧密0

3.2建议

3.2.1拓宽移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渠道。柏东村移民的生产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有部分人有外出打工的意愿,经济收入来源较窄,影响移民对迁入地的适应性。因此,应该转变迁入地的产业结构,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另外,对于外出打工的移民,不少人感觉有需要提高自己或家人的劳动技能,针对这个要求,政府应该组织培训机构,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与就业技能,对移民进行一些职业技术培训,普及一些农业的科学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在新的环境下立足,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实现生态扶贫的目的。

3.2.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移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提高移民对迁入地的适应性,使移民在此安居乐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保障非常重要。柏东村水电气路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到位,移民满意度很高,非常值得借鉴。

3.2.3提高政府的责任意识。政府在移民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应该积极保障移民的根本利益,完善相关的政策办法,积极提高移民克服困难的能力,切实解决移民的就业难问题,促进移民的生产与发展。另外,政府在对移民的生活医疗保障方面进行一定的政策倾向,保障移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多与移民沟通,了解移民的需要,及时解决。有政府的坚强后盾,移民会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加强对迁入地的适应性。同时,在该案例中,村民反映的村干部与村民感情联络不频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村干部作為基层干部,应该有责任意识,做好移民的安抚工作,与群众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 张爱国,薛龙义.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移民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2] 马秀霞.我国近几年生态移民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2(4):56-59.

[3] 田晓娟.同心县生态移民的生活状况与社会适应研究:以石狮管委会惠安村移民点黄家水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2(4):60-65.

[4] 马晓梅.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15(2):49-52.

[5] 费俊亮.香日德农场异地扶贫移民对迁入地的适应性评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31(4):58-62.

[6] 吕月静.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社会管理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3):8083-8085,8088.

[7] 陶格斯.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生态移民点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安徽农业科学2016年

猜你喜欢

生态移民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宁夏生态移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陕南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评价及后期扶持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既定PSS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适应性分析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