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雷雨》对高中学生的人生启发

2016-10-21鹿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鲁侍萍周朴园雷雨

鹿华

曹禺代表剧作《雷雨》一剧于1932年大致定稿,写作完成于1933年,最先经由巴金先生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之上,因其全方位、极其深邃的人性思考,加上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在当时的文坛造成轰动性影响。而《雷雨》中第二幕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到“周朴园与鲁大海见面”部分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这部分是《雷雨》全剧其中的一个情绪高点,该处冲突激烈、情感浓烈,感人肺腑。

该剧以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攫取旧中国家庭的一天的生活场景,是二十世纪文学里最善于挖掘人的根本,最执着于人灵魂拷问的绝佳之作。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思考《雷雨》给高中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带来怎样的启发,以便于我们在教学中做更多的付出和努力。

一、 消解高中学生对父辈的敌意

高中是我国中等教育范畴里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高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大多在14岁到19岁之间,是人生中充滿激情,培养信仰、修正理想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生活理念养成的重要阶段。《雷雨》这样经典的剧目毫无疑问值得学生去全篇阅读,它无穷的魅力和内蕴也必然会吸引高中学生去挖取和感悟。但《雷雨》这么伟大,意旨悠远,我们这些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肯定无法一下子就把握住全貌,获取全面的精华,得到灵魂的全面提高和升华。如果得不到认真和细致的指导,他们可能会以偏概全,盲人摸象,得到是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情感收集。

比如在人物方面来说,在旧社会里的资本家,像周朴园这样的旧式家长往往武断专横,对孩子的爱也可能不那么到位。他有资产阶级那些自由平等的精神,也有中国古代思想里的那些个体承担意识,在内心深处有良知未泯的部分,他是一个浑圆的人物形象。他诱骗了鲁侍萍,终究放弃了娶了一个富家千金,那个富家小姐去世了再续娶了繁漪。这个人物形象的多元性,可能造成我们的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取义;他的负面观感也可能导致我们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出于正义感,他们可能会憎恶他,恶心他,如果一味养成这样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培养往往是不利的。

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时候也是武断的、自我的,对成长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在养成他们的主见。他们可能会十分讨厌家长的专制,对自己想法的吃食,自己的意见在家里没有得到尊重,他们可能正对他们的家长充满着抱怨。而周朴园正是这样子的一个角色,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暴君,他的意志会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甚至影响家庭成员的人生选择。鲁大海、周萍、周冲他们的情绪和做出的人生选择可能会移驾到我们的孩子身上,所以我们先得让孩子们明白文学与现实的距离。文学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而且每个人的命运和人生选择都是一个个例,并不具有相似性,更加不会依附一起和命运雷同。家长们是一个情感的付出者,他们的方式选择可能不得当,但是不影响他们为子女服务的初衷。不能按着文学作品,把其中的生活细节以及情绪处理的方式学着用在生活中,影响自己生活的质量和生活品味的提升。

这些是我们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来思考《雷雨》一剧对人生的启发,让孩子明白爱护家长,孝敬长辈永远是我们提倡的优良品格。周朴园是一个有着封建家长、小资本家品格的人物形象,孩子们不能全然相信他的角色定位,更不大可能借以为榜样。每一个孩子都不会与周萍、周冲遇上同样的父亲,这一层辨别能力对成长中的孩子极为重要。这也能帮助他们提升鉴赏的能力,和提升审美的品味,提高他们对人生、人世的思索能力,如何从封建主义落后的藩篱中超越出来,强化他们的超越意识,这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所在。这不仅仅是面对父亲的,也是面对其他父辈、师长的关爱的时候,应该去思索和思考的品格。

二、 减缓高中学生与世界的感性对抗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这是我们熟识《雷雨》里的经典台词。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强调个人刻苦、自我学习,我们勤奋努力,修善自我,这种向内的精神越深,代表一个人越完美。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考压力,我们则强调发奋读书,这种勤奋如果没有良性的引导则是有可能转变成一种抱怨态度的。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在命运面前常常感觉到恐慌和害怕,面对虚幻的命运安排,显得无所适从。前面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给了很多需要宽心和大度的人一些释放的空间。

而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启发的则是,这种感叹只是建立在鲁侍萍作为一个下层女工的角度来说的,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我们的生活状况相比较而言要好很多。所以我们大可不必随便就向虚无的命运投降,一边梳理出正面的人生观,努力但不偏离自我。哪怕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学会理解,学会包容,淡定、诚恳的面对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我们的抱怨附带了更多感性的情绪。不会对问题仔细梳理,容易犯下轻易得出结论的毛病。社会上可能会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但是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面对问题是要学会多方面的考虑问题,不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表现出“不公平”的字词。在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内涵或许是他自己都无法估量的,那是一种人性意识的启蒙,而非简简单单的就去评价得到一个结论。

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孩子们首先应该做到的是避免感性和偏激。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生代们,他们面对的是强调创新和创造的社会生活环境,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性意识和现代理性精神,特别是孩子们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完成理性的自我塑造,这是生命价值产生初起的需要性,让感性的思考多一些合理的关注,看待事物时投射进去一些合理性,那样子的思考才是有价值和可取的。

正如曹禺先生戏剧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学精神一样,在高中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的人格养成,一方面要强调这种人生格调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人生的多义性,人物内涵取舍的多样化、多元性。面对困境、在逆境之中、在混杂的世界里,要敢于面对雷雨,不被打垮,勇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进行创新、创造。对于一名高中教师,我们深知任重道远,但我们也乐于奉献,人生如戏,但我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学习,不仅要入得戏去,更要出得戏来,指向内涵丰厚的格调人生!

猜你喜欢

鲁侍萍周朴园雷雨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雷雨》(节选)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鲁侍萍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