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2016-10-21孙霞
孙霞
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只有高效地设计教学内容,才会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认知特点以及知识发展的规律,根据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的根本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来“度量”课堂的效率,以便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一、合理设计教学情境,营造思维氛围
在课堂教学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有效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冲动与兴趣,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发现的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良好的状态。一些看似“简单”的教学情境却能从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流露出一位老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的驾驭能力。老师要善于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关注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带领学生走出僵化的思维定式。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案例1:《秒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上课时间是多少?
(板书:×时×分)
师:今天是××××年×月×日×时×分。
(板书:××××年×月×日×时×分。用彩色粉笔显示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
师:其中用了哪些时间单位?
师:这些时间单位,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从大到小的顺序)
师:但是还有更小的、更精确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秒”。
(板书:秒的认识)
这个案例是笔者在教学三年级《秒的认识》中的导入部分,这样的导入很简单,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导入能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起着不简单的作用。
这个“简单”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隐藏着对构建知识系统的“不简单”。这样也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关注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带领学生走出僵化的思维定式。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保思维时空
数学课堂应避免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容量,避免“串讲串问”的集体作业或回答。如果在课堂中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牵着学生走,一味地通过老师无数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而不肯留出时间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或者仅仅提出一些思维含量很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两种方式都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更不能促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甚至也会出现为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用标准的答案来框定学生的思维空间;或者是千万百计“引导”学生走到预定的“轨道”上来。总之学生对学习内容或问题都没有真正进行思维加工的时间与空间,当然也没有实质性的主动参与过程。长期如此,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淡薄,思考能力也随之降低。因此,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良好、高效的状态,促使数学课堂教与学的高效,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保证学生有参与活动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真正加大思维的密度,实现教学内容的高效学习。
案例2:《长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
……
师:通过摆一摆,我们把长方形摆满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看看一共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同学们一起数一数这个长方形有多大?
……
师:通过摆一摆,我们可以度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像右边这个长方形,我们没有足够的面积单位把它摆满。你能想方法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吗?
师:你发现长与宽所摆的面积单位与长、宽有什么关系吗?
……
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数面积单位的个数”的简化过程:从长有几个面积单位简化到长的长度,宽有几个面积单位简化到宽的长度,通过数出每一行或每一列面积单位的个数,转化成了“长度”问题,变成“几个几”的求和方法。从用面积单位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开始探研学习,这不但引领学生回归到认知原点,回归概念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内容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提升,逐渐接近数学概念的真相,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建模的过程。这样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留足时间、空间,引领学生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保证了学生的高效思维,也更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的精神。
三、把握知识本质挖掘習题,促进思维发展
习题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好的课堂练习能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但能巩固新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维深度,使知识的整体联系性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思维的发展有较好的作用。如何把习题用足、用好,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样是值得老师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同一道题目,按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问题,就能很好地打破练习目标的单一性。只要清楚解读课程标准,兼顾整个知识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把握知识的本质,就可以把握住教材、跳出教材、质疑教材、补充教材,加强知识的构建,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多个目标维度去设计使用课堂练习,我们普通教师也能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成功者”。
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可逐一而举,但一切要从学生出发,每个环节、每个设问都应踩在学生的思维线上,要多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度量”课堂教学的高效,这才是小学数学课堂的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开发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