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泥搅拌桩技术的应用
2016-10-21易善源
易善源
【摘要】搅拌桩加固处理软基在铁路施工中使用较为广泛,相对于清淤换填、抛石挤淤等处理方法施工较为方便,可节约弃渣场用地,防止水土流失。水泥搅拌桩处理软基效果较好,地基残留沉降较少,有利于路基、结构物基底稳定。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安全环保;沉降少
1.水泥搅拌桩概念
1.水泥搅拌桩概念:
水泥搅拌桩指的是用水泥当作固化剂主剂,为一种有效处理软土地基方式,运用搅拌桩机的叶片把水泥喷入到土体再充分实施搅拌,让水泥与土出现物理化学效应,让软土出现硬结让地基增加强度。
现就大理至丽江铁路DK0+300~DK0 + 890段水泥搅拌桩地基加固处理工程为实例,浅谈一下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的应用。
2.工程概况
大理至丽江铁路W1标线路全长7.35km,本段路基起于K203+800,终于DK0+920,全长2.520km。
DK0+300~DK0+890段软基处理段位于洱海南端大理盆地边缘,线路行进于山麓坡脚地带,属湖泊相交沉积区,地势南高北低,右侧地势平坦、开阔,大瑞线(双线绕行终点K205+400~大瑞线KK0+000)位于既有线北侧。
地质简述如下:DK0+300~DK0+890段基底分布1~4层软土,最大埋深16m,路基边坡最大高度2m,软土主要为人工填土,硬塑状,土质不匀,性质较复杂;粉质黏土硬塑状,淤泥质土透镜状,下伏黏土硬塑状~软塑状。
该段水泥搅拌桩长度设计为5m,水泥搅拌桩呈正三角布置,间距1.3m,桩径0.5m,设计承载力要求,单桩不小于160KN,复合承载力不小于150KPa。
3.总体方案
3.1施工准备
该段路基施工宽度为8m,宽度方向布置6列搅拌桩,长度方向按间距1.3m布置,共454排,总计2724根水泥搅拌桩,安排两台搅拌机同时施工。水泥堆放和制浆场地布置于路基范围内,确保施工场地以外的环境不会被污染。
3.1.1要提前平整搅拌桩施工场地,把桩位处地上、地下所有障碍(包含大块石、树根与生活垃圾等)清除。回填场地低洼时要用粘土,不能回填杂土。
3.1.2要使用合格等级强度一般硅酸盐袋装水泥方便计量水泥搅拌桩。应用前,要把水泥的样品送中心试验室检验。
3.1.3水泥搅拌桩施工机械要配备电脑记录仪和打印设备,方便了解与掌控水泥浆用量和喷浆平均程度。
3.1.4水泥搅拌桩施工机械一定要具有优良和固定的功能。
3.2施工程序
放样桩位→钻机就位→调整、检验钻机→正循环方式钻到设计的深度→开启注浆泵→经过反循环形式提钻喷射水泥浆→至基本工作面下0.3米→反复搅拌钻到设计的深度→提钻喷射水泥浆到地表→结束成桩→实施下根桩施工。
3.3施工经过控制
3.3.1水泥搅拌桩开钻前,要用水清洗管道并查看管道内有没有堵塞,等排完水之后再实施下钻。
3.3.2为让搅拌桩的垂直度达到要求,要在主机的上部悬挂吊锤,并经过调节吊锤与钻杆的位置关系来掌控垂直度。
3.3.3检验成型搅拌桩的质量关键是水泥的用量、拌制罐数量、压浆时是不是出现断浆、喷浆经过提高搅拌时间和重复搅拌的次数。
3.3.4为确保每米桩体掺合量与水泥用量满足设计规范,各个机械都要配置电子记录仪。
3.3.5水泥浆的配合比应满足:水泥量为17%、水灰比为0.5、每米的掺灰量为44kg。
3.3.6使用二喷、四搅的方法进行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正常每个桩成桩要不小于40min的时间,应不低于0.4MPa喷浆的压力。
3.3.7为保证搅拌桩的桩顶、桩身和桩端的质量,第一次提钻时要在桩底做30s停留,磨桩端,在上提余浆时所有喷进桩体中,而且要对桩顶磨桩头,做30s停留。
4.效果检测
4.1理论沉降量计算
软土地基具有天然含水量较高,孔隙比较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透水性弱,灵敏度高等特点,极易发生沉降和失稳。
通过查询《路桥施工计算手册》可计算软土地基的沉降量,常用以下公司计算:
(3-1)
Sc——因地基固结而产生的沉降量;
e0i——第i层中点的土自重应力所对应的孔隙比,此处取1.5;
e1i——第i层中点的土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之和相對应的孔隙比,经试验得1.0;
hi——地基沉降计算分层第i层厚度;
经计算:Sc=500mm
4.2搅拌桩检测
4.2.1检测设备,检测加载根据现场条件选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采用袋装砂作为压重,工字钢、木板搭成压重平台,由油压千斤顶加载,油压表、百分表测读。
4.2.2检测结果
综合上述检测结果分析,水泥搅拌转加固处理淤泥质黏土的效果非常明显,检测最大残余沉降为19.79mm,远小于淤泥质黏土的理论沉降量。
5.结语
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既能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降至最低,也能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得以保证,还能够节约弃土用地。在今后的工程中会广泛推广,也广泛使用于厂房建设、公路建设等领域。
参考文献:
[1]周水兴,《路桥施工计算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