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汉语,学汉语对汉语要有这样的认识
2016-10-21陆俭明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教汉语,学汉语对汉语要有这样的认识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文章指出,任何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教汉语”,同时也要让所教的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汉语”。无论是汉语教师还是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必须要有五点基本的认识,即“汉语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悠久而基本未被分化的语言”“汉语有复杂的方言”“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是形、音、义融为一体的方块汉字”“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言,是语用强势语言”“汉语是节律性很强的语言”。文章就每一点认识进行了翔实的阐述,以期对提高汉语教学的成效有所助益。
汉语;汉语教学;汉语教师
不管汉语是作为外语教学,即教学对象是外国人,还是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即教学对象是国内其他民族,我们将其统称为“汉语教学”。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不管是在中国担负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任务,还是在中国担负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任务,不管是在海外任教的中国的汉语教师,也不管是海外各国本土的汉语教师,都必须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教汉语”,同时也要让所教的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汉语”。而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时,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在当今社会,语言能力已成为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大普及,带来了全球性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且日趋多样化。要让这一条条细流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语言能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从另一个角度说,影响世界各国广泛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显然,这种时代变化要求个人与国家要具备更高、更多元的语言能力和高水平的语言教育能力。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安南先生曾经这样说过,21世纪的年轻人起码要掌握三种语言,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很有前瞻性的看法。如今的现实告诉人们,个人的语言能力已关涉到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与他人竞争的一个先决性条件。社会各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首先进行考核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不仅包括母语文素养及其口语、书面语的表达能力,也包括外语的能力与水平。国家的语言能力也已关涉到国家实力的提升,关涉到国家的安全。那是因为在当今世界,国家语言能力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信息资源的储备、利用、保护的能力,与国际空间的开拓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成正比。而在信息化时代,任何国际交往和国际利益的争取与维护,更需要有很强的语言能力的支撑。因此国际间的激烈竞争业已包含着语言人才的竞争,语言技术的竞争,乃至语言意识、语言规划的竞争。我们看到,如今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从战略高度来对待语言问题。以美国为例,21世纪以来就先后出台了《国家外语能力行动倡议》(2005)《国防语言转型路线图》(2005)《语言与区域知识发展计划》(2006)《国家安全语言计划》(2006)《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和文化能力的战略规划:2011-2016》(2011)等一系列重大语言政策和举措,足见其对语言之重视。总之,国家语言能力的强弱已经而且将进一步成为国家强弱盛衰的一种表征。①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语言教学,并要求自己的国民在学好母语的同时,还得学习、掌握好外语。对各国青少年来说,在学好母语书面语的同时,得学好一门或两门外语,汉语正逐渐成为外国学生选修的外语。
我们所说的要用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来看待我们的汉语教学,就是上面所说的意思。
同时,为使汉语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汉语教师也好,汉语学习者也好,最好对所教、所学的汉语,要具备一些基本认识。
第一点认识:汉语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悠久而基本上未被分化的语言
目前,在世界上,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是最多的,将近有15亿,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的香港和澳门、中国的台湾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同时由于华人遍布世界各地,所以也可以说汉语遍及全世界。
现代汉语,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特别是20世纪随着“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和后来掀起的“国语运动”的“双潮合璧”,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长期以来汉语逐渐成为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语言。2000年10月3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我国宪法赋予各兄弟民族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如今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各民族利益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如果我们能让所教学生对汉语有以上认识,那么,如果那学生是外国学生,就能明白学好汉语,就意味着掌握了与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交流的机会,就意味着能进入中国的文化宝库,也就意味着拿到了进入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的钥匙;如果那学生是中国少数民族学生,就能明白学好汉语这一国家通用语,就意味着可以走出自己的家园,自由地走向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最发达地区,就能更好地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就大大有助于改变本民族地区的面貌,促使本民族地区能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更快地发展。
第二点认识:汉语有复杂的方言
众所周知,汉语有复杂的方言。目前一般将汉语分为以下七大方言区②:1.北方方言,又叫“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2.吴方言,也叫“吴语”,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3.湘方言,也叫“湘语”,又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以湖南省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以湖南省双峰话为代表;③4.赣方言,也叫“赣语”,以江西省南昌话为代表;5.客家方言,也叫“客家话”,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6.闽方言,也叫“闽语”,闽方言以厦门话和福州话为代表;7.粤方言,也叫“粤语”,以广东省广州话为代表。汉语各方言语音分歧最大,其次是词汇,语法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方言,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共同交际会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中国必须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但是,方言又有它存在的重要价值:
价值之一,汉语方言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汉语方言,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就是由方言创造、保留和传承的,而且汉语各个方言区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丰富独特的文化魅力。且不说国粹京剧、昆曲实际用的是方言,我国的一些主要剧种,如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粤剧、淮剧等,以及各种地方曲艺,如苏州评弹、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东北二人转、上海滑稽戏、云黔的文琴戏、云南圣谕等也都用的是方言。从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来看,书中也不乏方言成分,表现了不同作品的个性差异。显然,“方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唤起人们归属感、认同感的情感纽带”。④
价值之二,“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纷繁的方言对研究、了解汉语发展的历史极有用处。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与认识,汉语从南到北的方言差异,大致反映了汉语从古至今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变化。可以这样说,“现代汉语南方方言正是古代汉语的历史投影;随着地理推移,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显示古代汉语历史演变的结果”。⑤也可以这样说,古汉语向现代汉语“纵”的演变和类型上南方话向北方话“横”的推移,“正好相对,互为验证”。⑥
汉语教学要教普通话,但不要较真儿,要有弹性,中国人几乎99.99%说的都是夹杂方音的普通话——蓝青官话。就全球范围的汉语教学来说,有必要引进“大华语”这一概念。“大华语”是指“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可以有一定的弹性、有一定宽容度的全球华人的共同语。”⑦汉语教学中引进“大华语”的概念,既有利于汉语教学,也符合“动态规范”观⑧,即“语言的变异是绝对的,语言的规范是相对的”。
第三点认识: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是形、音、义融为一体的方块汉字
汉字可以超越方言、超越古今,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因而汉字跟属于“非形态语言”的汉语相互之间的关系极为和谐,从而确保了汉语在书面上一直保持统一。教汉语、学汉语必须过好“汉字关”。
现在,汉语教学的发展势头不错。在我们国内,众多的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学习汉语;世界各国学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其学习目的与要求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对国内少数民族学习者来说,还是对国外学习者来说,他们学习汉语,首先得学习汉语口语,只有这样,才可以方便交流;但是就我们国家整体的发展来说,从汉语走向世界这一开展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来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已经有多少人能说“你好!”“再见!”“谢谢!”几句口语,得尽可能吸引、鼓励汉语学习者,特别是年轻人,要学习书面语。而这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习汉字。这也正如赵金铭教授所指出的,如果他们只学“说的汉语”“听的汉语”,不学汉字,不学习掌握书面语,那日后只能成为会说汉语的“文盲”。⑨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宇明教授所说的话:“在汉语教学中不能掌握汉字的学生,最终可能会放弃汉语。”⑩
到底如何有效进行汉字教学,至今还是一个很值得大家探索的问题。现在给少数民族学生、外国学生讲解汉字一般都会讲到笔画、部首偏旁、形旁声旁(义符声符)以及笔顺等,但具体怎么个讲法,各有各的想法和做法——有人主张采用“‘基本部件+基本字体系’教学法”;(11)有人主张“利用‘字族’理论教汉字”;(12)有人主张采用综合联想识字法来教汉字;(13)有人主张采用“笔画、笔顺、部件、结构有机结合教学法”,因为笔画是“汉字形体书写元素”,笔顺是“连笔成字的基本原则”,部件是“方块汉字的结构元素”,结构是“连笔成字的框架形式”;(14)有人主张采用“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教学法;(15)等等。具体到对每个汉字该怎么讲,又各有各的招儿,甚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基本分两派——一派是严格按六书或新六书来讲;一派是出于让学生产生兴趣、便于学生记忆的考虑而采用“自我理解析字法”(16);也有采用猜谜的讲法以增强学生记忆,前者如“一家有两口,大口养小口”(谜底为“回”),“顶天立地”(谜底为“工”),一口咬断牛尾巴(谜底为“告”);也有采用两字比照说趣闻的讲法,以引发学生兴趣,如:“口”可以做“人”的量词,所以有时可以用“口”指人;“回”可看作一个大人怀抱着一个小孩。“巾”是很普通的纺织品,“巾”上面加一撇,就成为“币”,形似“巾”戴上了“博士帽”,而“币”指货币,当然比“巾”值钱。“日”和“曰”外形相比,显然“曰”比“日”肥。“丙”对“两”说,你家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结婚了?”因为“丙”内中可看作有一个“人”字,“两”可看作内中有两个“人”字。虽讲法有别,但有一点逐渐趋同,那就是都认为“不能忽视汉语的字词联结”(17),“要把字和词的教学结合起来”(18)。认字的目的还是为了识词,字词联结有助于识字、记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已逐渐成为汉语教学界的共识。
第四点认识: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言,是语用强势语言
由于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言,是语用强势语言,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名词、动词、形容词无形态标志,进入句子也不发生词形上的变化。因此,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见图1)。(19)
图1 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对应图
这就是说,汉语里的一个词往往可以出现在多种不同的句法位置上,而在词形上完全一样。试以“研究”为例:
(1)a.这个问题,他研究,我不研究。
【作谓语】
b.她研究语法。
【作谓语中心,带宾语】
c.这个问题得研究清楚。
【带补语】
d.这个问题我打算研究。
【作“打算”的宾语】
e.这就是我的研究课题。
【作名词“课题”的定语】
f.语法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直接受名词“语法”修饰】
因此,对于母语为“形态语言”的学生来说一定得明了,这也需要由汉语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在“形态语言”里,譬如在英语里,作为句子,一定有一个定式动词(Finite Verb);而作为词组,一定没有定式动词。例如:
(2)a.I study Chinese grammar.
我研究汉语语法。
b.TostudyChinesegrammarisimportant.
研究汉语语法很重要。
c.StudyingChinesegrammarisimportant.
研究汉语语法很重要。
d.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Chinese gram-mar.
研究汉语语法是很重要的。
e.*Study Chinese grammar is important.
f.*ItisimportantstudyChinesegrammar.
再有,在“形态语言”,如英语里,句子一定是主谓关系,词组一定不会是主谓关系。因此我们通常说的主谓结构,当处于被包含状态时,在英语里不列入词组的范围,而称为“从句”或“子句”(Clause)。例如:
(3)The student who answered the question was John.
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是约翰。
(4)I worked till he came back.
我一直工作到他回来。
(5)Why she brought so many hats is a puz-zle.
她为什么买那么多帽子还是个谜。
例(3)里的who answered the question,例(4)里的he came back,例(5)里的why she brought so many hats,虽然都处于被包含状态,但都依然被视为句子,只是称为“从句”或“子句”,因为都是主谓关系。
汉语,由于属于“非形态语言”,情况则不同,汉语里的动词就没有所谓定式动词(Finite Verb)与不定式动词(Infinitive Verb)的不同表现形式,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是“主语—谓语”的模式。这样,在汉语里,句子和词组在句法构造上不形成对立,彼此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谓结构跟其他句法结构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汉语里,一个句法结构如果处于被包含状态,它就是词组;如果处于单说地位(附有一定的句调),它就实现为句子。(20)请对照“弟弟扫地”【主谓结构】和“参观科技博物馆”【述宾结构】:
(6)a.“弟弟干什么呢?”“弟弟扫地。”
【句子】
b.弟弟扫地的时候总带着口罩。
【词组】
(7)a.“明天干什么?”“参观科技博物馆。”
【句子】
b.参观科技博物馆的人可多了。
【词组】
再如“木头桌子”【“定-中”偏正结构】:
(8)a.“你想买什么桌子?”“木头桌子。”
【句子】
b.木头桌子现在很贵呀!
【词组】
从这里也可以了解到,在“形态语言”,如英语里,词、词组、句子之间是层层组成关系(Composition),即由词构成词组,由词组构成句子;而在汉语里,词和词组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Realization),即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21)
第二,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试以“动词+名词”的述宾关系,即动宾关系为例:
(9)a.吃苹果
【动作-受事】
b.(这锅饭可以)吃五个人
【动作-施事】
c.吃大碗
【动作-工具】
d.吃食堂
【动作-方式。也有人分析为“动作-处所”】
e.吃父母【动作-凭借(靠父母生活)】
f.排电影票
【动作-目的(为取得电影票而排队)】
g.养病
【动作-原因(因病而养)】
h.扔筐里
【动作-处所】
第三,在汉语里相同的词类序列,可以代表不同的句法构造。例如“动词+动词”可以形成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22)
(10)a.研究讨论
【并列关系】
b.打算回家
【动宾关系】
c.挖掘出来
【动补关系】
d.研究结束
【主谓关系】
e.访问回来
【连动关系】
f.请他坐下【递系关系,也称兼语关系】
g.讽刺说【状语-中心语修饰关系】
h.养殖研究【定语-中心语修饰关系】
第四,在汉语里常常会看到很不合逻辑的句子,但是大家都能理解、都能接受,这主要因为:一是汉语语言信息结构规律,特别是汉语句子信息结构所遵循的准则;(23)二是绝对遵循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只要不引起误解,能省就省。例如:
(11)赵元任先生家是菲律宾女佣。
赵元任先生是男士。意即“赵元任先生家雇佣或使用的是菲律宾女佣”。
(12)那碗炸酱面没付钱就走了。
意即“那吃炸酱面的顾客没付钱就走了”。
(13)卧铺不能延长。
意即“卧铺票适用期不能延长”。
(14)上一周我赶论文呢!
意即“上一周我赶时间写论文呢”。
以上都说明汉语是语用性很强的语言。
第五点认识:汉语是节律性很强的语言
汉语是节律性很强的语言,词语的音节数会影响词语的具体用法。(24)譬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说到花卉,如果那花儿的名字是双音节的,可以带“花”字,也可以不带“花”字。例如:
(1)a.我送她一枝玫瑰花。/我送她一枝玫瑰。
b.她很喜欢牡丹花。/她很喜欢牡丹。
c.那丁香花真香啊!/那丁香真香啊!
但是,如果那花儿的名字是单音节的,那么一定得带“花”字。下面上句的说法成立,下句的说法都不成立:
(2)a.她采了一大把菊花。/*她采了一大把菊。
b.我喜欢桂花。/*我喜欢桂。
c.她摘了一枝荷花。/*她摘了一枝荷。
地名、人名也存在类似的单双音节对立的现象。如全国各地的县名,有双音的、有单音的。双音的,“县”字可以不说出来。例如:
(3)a.1958年她出生在北京昌平县。/1958年她出生在北京昌平。
b.我明天去山西万荣县。/我明天去山西万荣。
c.我老家在江苏海门县。/我老家在江苏海门。
但如果是单音的,那“县”字非说出来不可,下句的说法都不成立。
(4)a.1958年她出生在北京通县。/*1958年她出生在北京通。
b.我明天去山西宿县。/*我明天去山西宿。
c.我老家在江苏吴县。/*我老家在江苏吴。
人的姓,有单姓有复姓。单姓,可以有“老王”“小王”这样的称呼;复姓,就没有这样的称呼,譬如一个人姓欧阳,一般我们不会叫他“老欧阳”或“小欧阳”。反之,复姓,我们可以直接以姓相称呼,例如:
(5)欧阳,你来一下。
(6)司马,王老师叫你去。
单姓就不能这样称呼,我们不说:
(7)*张,你来一下。
(8)*秦,王老师叫你去。
在现代汉语里,像“进行”“加以”“予以”一类动词事实上不表示实际的意思,只起某种韵律或语用的作用,譬如“住房问题明天我们还要进行讨论”,从意义上说,跟“住房问题明天我们还要讨论”没有多大差别,句中的“进行”不表示实际的意义,所以这种动词一般称之为“虚化动词”(25)。这种动词在使用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求后面有一个动词来作它的宾语,二是这个作宾语的动词只能是双音节的,不能是单音节的。例如:
(9)金融问题你还需进行学习。/*金融问题你还需进行学。
(10)这些情况需进一步加以调查。/*这些情况需进一步加以查。
例(9)(10)里的双音节动词“学习”“调查”就不能用同义的单音节动词“学”“查”来替换。
正是这种汉语的节律性,在现代汉语里句子合格或不合格不能单看是否符合句法规则、是否符合语义规则,还得看是否符合汉语韵律规则。(26)
也正是这种汉语的节律性,加之上述的汉字的独特性,对汉语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突出体现在骈文、对联的产生和诗词格律的发展上,特别是五言、五绝、七言、七绝等律诗以及词曲的产生与发展上。
结束语
本文只是着重谈了汉语教师对汉语本身要有很好的认识,以利于教汉语、学汉语。其实对汉语教师来说,为使汉语教学有成效,不仅对汉语要有上面所述的认识,而且还得对汉语要素教学,如对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对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对汉语教学中的规范问题,都需有一定的认识。(27)
注释:
①赵世举:《语言与国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②汉语方言分区,主要根据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第一章第四节“现代汉语方言”,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③关于老湘语、新湘语的代表性方言,由北京大学项梦冰教授提供。
④赵菲:《论方言价值及其保护》,《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⑤⑥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⑦“大华语”这一概念最早由陆俭明在“第三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12月18日-20日,南京大学)全体大会上所作的题为《汉语走向世界与“大华语”概念》报告中提出来的,该报告后来以同样的标题在《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上发表,并收录在陆俭明所著《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参看陆俭明:《“大华语”概念适应汉语走向世界的需要》,载GlOBAL CHI-NESE(全球华语),2015年第1期。
⑧李宇明:《信息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在“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杭州,2003年11月7日-9日),该报告收录在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年版;《语言规范试说》,《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4期。另参看石典:《“语言文字规范和辞书编纂”学术座谈会简记》,《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晁继周:《树立正确的语文规范观》,《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⑨赵金铭:《“说的汉语”与“看的汉语”》,《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⑩李宇明:《重视汉字教学》,在“汉语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2012年8月20日,北京语言大学)上的书面报告。
(11)崔永华:《关于汉字教学的一种思路》,《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陈曦:《关于汉字教学法研究的思考与探索——兼论利用汉字“字族理论”进行汉字教学》,《汉语学习》,2001年第3期。
(13)刘社会:《对外汉字教学十八法》,《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施正宇:《现代汉字的几何性质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意义》,《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4期。
(15)张旺熹:《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字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第2期。
(16)2014年1月作者应邀出席在巴黎举行的“欧洲汉语教师精英论坛”,在会上听到一位已在欧洲生活的中国汉语老师介绍他是怎样给学生讲解繁体“愛”字和简体“爱”字的。那位汉语老师是这样讲授的(引者的记录文字,可能会有字句上的出入,内容保证属实):同学们你们看,繁体汉字“愛”,最下面是个“友情”的“友”(引者注:其实繁体“愛”最下面的部件不是“友”;简体汉字“爱”的最下面的部件才是“友”),因为爱情需要以友情为基础;爱情不能光有友情,得二人心心相印,所以“友”上面有个“心”;谈情说爱,不能老是在广场上、大街上,得到房子里边去促膝相谈,所以“心”上面有一个表示房子的“冖”;进到房子里,免不了会动手动脚,所以最上面是个手。现在男女青年谈情说爱随便得很,所以简化字“爱”里面就没有那“心”了。从传统《说文》六书的角度看,那讲法简直可以说是胡说八道。但是,那位老师这样讲,学生爱听,而且全班没有一个学生不会认、写繁、简二体的“愛/爱”字。
(17)施正宇:《词·语素·汉字教学初探》,《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
(18)李培元、任远:《汉字教学简述》,《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19)(20)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1)朱德熙:《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22)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23)陆俭明:《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把”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期。
(2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04、2013年版。
(25)“加以、进行”这类虚化动词,有人称为“傀儡动词”“准谓宾动词”或“形式动词”等。
(26)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论汉语的韵律结构及其对句法构造的制约》,《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陆俭明:《句子的合格与不合格》,《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1期。
(27)陆俭明、马真:《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版。
Teach Chinese Learning Chinese Essential Elements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LU Jian-m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It is suggested that first of all,every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must kno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why do I teach Chinese" and meanwhile make it clear to his/her students"why should I learn Chinese".Secondarily,both Chinese teachers and Chinese learners must bear in mind these five essential points about Chinese:Chinese is a languag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t the same time remains undivided on the whole;the dialects of Chinese are extremely complicated;the written symbol used to record Chinese is character,a combination of meaning,form,and pronunciation;Chinese is non-inflectional and pragmatically powerful;Rhythm act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use.
Chinese;Teaching of Chinese;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H109.4
A
2095-6967(2016)03-001-08
[责任编辑]:贺飙
2016-06-27
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