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姓”:从贵族到平民

2016-10-21曹志彪

学生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黎民炎帝黎族

☉曹志彪

“百姓”:从贵族到平民

☉曹志彪

“百姓”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普通名词,人们都非常熟悉了,按照常用词典的解释就是指“军人和官员以外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平民、群众”(《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然而,在刚产生之初,“百姓”一词却并非指平民,而是指贵族。这种变化是词义转移的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百姓”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 wu)变时雍。”这句话的意思是:同族和睦了,便表彰有善行的百官;百官清明了,又使各个邦州友好统一起来,民众也随着变得友善和睦了。如今我们所说的“黎民”和“百姓”是同义的,而在这段话里它们却是大不相同的,分属不同阶层。《诗经·小雅·天保》中有“群黎百姓,遍为尔德”一句。郑玄笺说:“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楚语下》中说:“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可见,那时候的“百姓”显然不是下层人。

那么,为什么那时候的“百姓”不用来指下层普通民众呢?这还要从古代人的“姓”说起。上古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几个部落长年征战,最终,黄帝族和炎帝族等联盟,打败了九黎族。黄帝族和炎帝族等形成的部落联盟大约有百来个氏族,每个氏族以地名或封号为依据都有一个姓,故称“百姓”,抓获的九黎族俘虏则被称作“黎民”,那时“百姓”和“黎民”就是奴隶主和奴隶的代名词。明代的杨慎认为:“古者民无姓,有姓者皆有土有爵者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而已,其后居诸侯之国土者,其民以诸侯之姓为姓,居大夫之采地者,以大夫之姓为姓……百姓盖禄而有土、仕而有爵者。”因此,确切地说,那时的“百姓”非但不是下层奴隶,也不是一般官吏,而是诸侯和大夫,是有官职有采邑(封地)的贵族。

战国时期,“百姓”出现了指称平民的含义,如《孟子·滕文公(上)》说:“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其中的“百姓”就包括了普通民众。从秦代开始的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百姓”则基本上是用来专指平民,即那些不在官府做官当差“吃皇粮”的下层社会成员,真正与“黎民”等同,而与“权贵官吏”对立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便可为证。现代汉语中,出现了“百姓”与“老百姓”(前面加一虚化的词缀“老”)两个形式并行的情况,“老百姓”这一形式更常见。无论是“百姓”还是“老百姓”,指社会下层民众的基本意思都没有变化。

几千年来,无论社会结构如何变化,“百姓”一词似乎总是和等级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官员也往往以“老百姓”自居,可以理解成其有意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或者标榜自己不拥有某些特权。在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较正式的政府文件中极少使用“百姓”或“老百姓”,而是用“人民”“群众”或“人民群众”这样的词语表示。

(本栏目编辑 黄亚琼)

Email:875000067@qq.com

猜你喜欢

黎民炎帝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国祭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山坡羊·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炎帝样本
看大唐歌舞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