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佛坪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2016-10-21李斌王莉
李 斌 王 莉
(1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信息中心陕西西安710004;2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陕西西安710018)
近50年佛坪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李斌1王莉2
(1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信息中心陕西西安710004;2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陕西西安710018)
应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有序聚类等方法分析了佛坪近50年降水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佛坪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总降水日数、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均呈现减少趋势;降水量整体呈现在波动中减少的趋势;年降水量的突变点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降水量减少主要是以春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为主;大雨以上日数与年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近年实测数据显示该区域暴雨频发,夏季降水量和大雨以上日数有增多的趋势,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佛坪;降水;趋势;特征
1 引言
陕西是北方多暴雨地区之一,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均有暴雨出现,而大暴雨多出现在5月中旬至10月下旬。陕西秦巴山区易发局地特大暴雨和连阴雨,雨期有时长达一周或数十天,在大面积雨区中可能出现一个或数个降雨中心,是我国著名的山地自然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2000年7月份,陕南镇巴县东南部及紫阳县西南部发生了特大暴雨,暴雨引起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损失惨重。2002年6月,陕南的佛坪、宁陕、镇安等地发生短历时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洪水来势凶猛,造成沿河两岸交通、通信中断,农田房屋被毁,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尤其是佛坪县城、宁陕四亩地镇几十年的发展几乎毁于一旦。如何对降水、径流等气候水文要素变化进行科学认识,对于防汛减灾及区域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降水、径流等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诸多研究[1-3],并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本文分析佛坪降水量变化特征,以期进一步认识该区域降水规律、为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区概况
佛坪地处中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北部,东接安康市宁陕县、石泉县,北临西安市周至县和宝鸡市太白县,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该区域属暖温带气候,有显著的山地森林小区气候特征,成为特殊的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东西向秦岭主脊的屏障作用,使其气候明显区别秦岭北麓,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地带。
3 数据与方法
佛坪站降水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1957-2013年)》(数据来源:http://cdc.cma.gov.cn)。四季时段按气象部门的标准划分,即春季3月~5月,夏季6月~8月,秋季9月~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定义日降水量≥50mm为一个暴雨日数;暴雨量/暴雨日数为暴雨强度;年暴雨量占年总降水量百分比为暴雨贡献率。本文采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降水量变化趋势;采用滑动t检验,有序聚类法进行突变分析。
图1 佛坪年降水量变化趋势(1957年~2013年)
图2 佛坪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1957年~2013年)
4 结果分析
4.1降水年代变化
佛坪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20mm,降水最多的年份是1983年,为1382.3mm;最少年份为1995年,为603.8mm,最小值和最大值量相差778.2mm。其他多雨年份为1958年1356.3mm、1981年1300.7 mm;少雨年份为1986年663.0 mm、1997年665.3 mm。降水量的负距平值介于-316.3~-1.7之间,正距平值在62~462之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34.4%~50%之间。在57年中有22年的年降水量大于平均值,35年的年降水量小于平均值。年降水量最大值为平均值的1.5倍,最大值为最小值的2.3倍,这些反映了该区域降水年际变化大。
图3 佛坪降水量年内分布
图4佛坪降水日数变化趋势
图1为佛坪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降水量整体呈现了减少的趋势,减少的速率约为8mm/10a。60年代前,平均降水量大于多年平均值;70年代,平均降水量减小,小于多年平均值;到了80年代,降水量显著增多;90年代,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降水量小于多年平均值;进入新世纪,降水量有所增加,略高于多年平均值。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降水量大于多年平均值。
图2为1957年~2013年佛坪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曲线变化形态清晰展示了该站57年降水总体上呈波动变化。1957年至60年代末,曲线呈上升趋势,表明降水量显著增加;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降水量经历了增加到减少的过程;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曲线呈曲折上升,表明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90年代以来,曲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表明降水量减少。进入新世纪,该站降水量波动中增加,尤其近几年,增加明显。
4.2降水年内分布
佛坪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1957年~2013年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很不均匀。1月、2月、3月、11月、12月的百分比为0.6%~3.2%,4月、5月、10月的百分比为3.2%~10.4%,6月、7月、8月,9月的百分比为10.7%~22.7%。降水主要分布在7月、8月,其次为9月、6月,其月百分比分别为22.7%,17.5%,15.3%,10.3%。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7%左右。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33%,平均为20%;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31%~73%,平均为50%;秋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10%~44%,平均为27%左右;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小于10%,平均为2%左右。
从四个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春季降水量减少倾向率为5.4mm/10a,秋季降水量减少倾向率为2.5mm/10a;夏季降水量波动中有微弱增加的趋势;冬季降水量呈现微弱减少趋势。佛坪降水量减少主要是以春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为主。
图5 佛坪降水量突变分析
4.3降水日数分析
1957年~2013年佛坪年降水日数在99d~178d之间,平均为132d。降水日数最多为1954年为178d;降水日数最少的是2013年为99d。在所有降水日里,小雨日数72d~138d之间,平均为105d;占年降水日数的69.4%~85.7%,平均为79.1%。中雨日数11~30d之间,平均为19d;占年降水日数的8.6%~22.0%,平均为14.1%。大雨日数1d~13d之间,平均为7d;占年降水日数的0.7%~9.8%,平均为5.4%。暴雨日数小于6d,平均为2d;占年降水日数小于4.4%,平均为1.4%。
年总降水日数、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呈现减少趋势。年总降水日数减少倾向率为26d/50a,小雨日数减少倾向率为24d/50a,中雨雨日数减少倾向率为4d/50a,大雨以上日数呈现增加趋势。总降水日数减少趋势和小雨日数减少趋势基本一致。在所有降水日里,尽管小雨日数、中雨日数所占比例较大,但是通过佛坪降水日数与年降水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大雨以上日数与年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大雨以上日数出现频次越高,年降水量越大;大雨以上日数是影响年降水量的多少的重要因素。
4.4降水量突变分析
图5-a为佛坪站年降水量滑动t统计量曲线。n=57,n1=n2=11给定显著性水平α= 0.01,按照t的分布自由度
,ν=n1+n2-2=20,
t0.01=±2.85。从1957年以来,t的统计量有1次超过0.01显著性水平,为1990年。曲线中有一处极小值和一处极大值表明佛坪站年降水量自1957以来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变化: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降水呈现减少趋势,80年代初经历由减少到增多的变化;80年代降水呈现增加趋势,90年代年降水经历了一次增加到减少的变化。佛坪年降水量序列的离差平方和Sn(τ)曲线如图5-b所示,1957~2013年的离差平方和Sn(τ)曲线在1990年出现最低。综合分析,佛坪年降水量的突变点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
4.5暴雨分析
佛坪暴雨初日最早出现在1988年5月6日,降水量67.7mm。暴雨终日最晚出现1994年在11月13日,降水量76.3mm。暴雨在5月~11月份都有发生,集中出现在主汛期7月~8月,此时段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66%。1957年~2013年之间,该站平均暴雨强度为72mm/d。暴雨贡献率在5.8%~45.4%之间,平均为16.8%;2007年的暴雨贡献率最大为45.4%;1975年的暴雨贡献率最小为5.8%。最大日降水量为2002年6月9日203.3mm;次大为2007年8月30日降水量167.9mm。2007年~2013年,每年均出现暴雨事件。2007年、2010年~2013年每年均出现暴雨日3d以上;2007年7月~8月份出现5次暴雨事件,其中大暴雨3次,应引起防汛气象等部门重视。
5 结语
(1)数据分析显示:佛坪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20mm。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20%,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0%,秋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左右,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2%左右。年降水量的突变点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
(2)佛坪总降水日数、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均呈现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和大雨日数有增多的趋势。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大雨以上日数是影响年降水量的多少的重要因素。
(3)佛坪主汛期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66%,平均暴雨强度约为72mm/d,暴雨贡献率约为16.8%。
(4)针对夏季降水量和大雨以上日数增多的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山区局地暴雨监测,提高防汛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陕西水利
[1]姚恵明,吴永祥,关铁生,等.中国降水演变趋势诊断及新事实[J].水科学进展,2013,24(1):1-10.
[2]王英,曹明奎,陶波,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06,25(6):1031-1040.
[3]张建云,贺瑞敏,齐晶,等.关于中国北方水资源问题的再认识[J].水科学进展,2013,24(3)303-310.
(责任编辑:唐红云)
P333.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