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否正在走向衰弱
2016-10-21林民旺
欧洲是否正在走向衰弱
围绕“欧洲是否正在走向衰弱”这一命题的讨论,进行已有时日,随着欧俄关系的紧张和暴恐袭击、难民危机的升级而进一步走向前台。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欧洲当作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极”来看待,现在这个观点是否还立得住?未来欧洲到底将是一支什么样的力量?以目前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实力来评估,欧盟当然还算是国际政治的主角,其主要成员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的经济仍在世界十强之列,欧盟经济总量(2015年为16.2万亿美元)也只比美国(17.9万亿美元)少那么一点点。然而,欧洲显然已经陷入一种自顾不暇的境地,其相对衰弱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从几个方面来看皆是如此。
首先,欧洲历史上的强大事实上被夸大了。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的主流叙述将公元1500年以来的欧洲当作世界的引领者,把“西方崛起”看作是欧洲持续不断进步、其他地区停滞不前的一个过程。然而,正如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中所言,越来越多的经济史、社会史学者开始认为,公元1500年左右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西方崛起”也是晚近时候才发生的,直到1800年左右欧洲才赶超其他国家。换言之,欧洲崛起不过是距今200年左右的故事,而不是过去所说的500年。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欧洲崛起”,是在19世纪中叶。欧洲国家经由19世纪的工业化、现代化后,才超越了传统的欧亚帝国。
其次,欧洲走向衰弱的种子在其自身崛起过程中就已埋下。欧洲国家通过创新获得后发优势,进而通过殖民扩张和霸权战争成就新的“世界帝国”。但是,“崛起秘方”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扩散,既增强了其他国家的实力,也导致欧洲维护全球市场和国际体系的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相对衰弱。
英国一度通过工业化征服了四分之一的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在此过程中,英国也把所谓“现代性”传导给整个世界,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都效仿大英帝国进行工业化,“群雄竞起”。最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取代欧洲国家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现在的世界,伴随各自“现代性”的努力,中国、印度、巴西都进入到世界经济总量前十之列。美国知名记者扎卡里亚在《后美国世界》一书里称,“后美国世界”的出现不是由于欧洲或美国衰落了,而是由于其他国家的崛起。换言之,世界又一次“群雄竞起”,欧洲的影响力被进一步稀释。
第三,欧洲的体量将逐步导致它无法继续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玩家发挥作用。当年,大英帝国之所以强大,依赖的是其遍布世界的殖民地。而今,欧洲国家普遍较小,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内部制度缺陷和外部安全挑战等多重阻力,人口结构的演变趋势也带来很大困扰。与此同时,世界上的战略竞争逐渐进化到更大规模的基于经济体量的竞争。现代化更依赖庞大的人口与市场规模。在越来越现代化、市场化的世界里,人口和领土的重要性不降反升。而欧洲第一人口大国德国只有八千多万人,排在全球第16位,不及东亚的中等国家。法国、英国、意大利、波兰分别排在第21、22、23、35位。从领土面积上讲,西欧国土面积最大的法国,世界排名仅第49位。
再者,欧洲显然没有摆脱“帝国”衰弱的基本规律。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解释“帝国”为什么终将衰落时指出,随着帝国变得更加富裕,私人和公共消费将会增加,服务业得到更快增长,制造业将会下降。经济富裕也会侵蚀人们的进取心。欧洲长期的高福利导致了社会进取性下降,利益固化和民主制度的结合使得欧洲模式的改革举步维艰。
欧洲给现代世界注入了民主、自由、人权理念,这是欧洲的价值魅力所在,但是它们的实践操作终归有赖于经济发展。在由特殊主义的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上,普遍主义的人权理念注定是有缺陷的,而欧洲普遍主义理念的泛滥事实上也间接纵容了极端主义的滋长。
如果用大历史的眼光来预测,欧盟作为世界一极仍将是不可忽视的伙伴力量,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恐难逃避走向相对衰弱的命运。
(摘自《世界知识》2016年第12期 林民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