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民生保障指标体系和实现时序研究

2016-10-21毛传新严复新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20期
关键词:苏中时序民生

□文/毛传新严复新(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江苏省民生保障指标体系和实现时序研究

□文/毛传新严复新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提要]当前,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江苏省民生保障进入攻难克坚的历史时期。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首先从民生概念内涵出发,提出“民生保障基础—民生保障协调—民生保障目标”的民生保障指标体系概念框架,构建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三层次“江苏民生保障指标体系”,并设定指标赋权、数据标准化和综合评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对江苏2014年民生保障的总体状况和未来实现时序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提出在民生保障的实现时序上提高民生水平的建议,认为未来时期应坚持以创新、发展促民生,以协调促民生,同时要突出“短板”环节,着力解决民众普遍关心的住房保障、现代教育、生态环境等重点民生问题。

民生保障;指标体系;实现时序;层次分析法

原标题:江苏民生保障指标体系和实现时序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9月7日

一、江苏省民生保障指标体系构建的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江苏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动作不断,举措频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民生幸福工程”、“收入倍增计划”、“六大体系建设”等已成为百姓耳熟能详的词汇。根据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各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江苏省该指数为77.98%,较上年提升0.96个百分点,连续第三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鉴于民生保障在实现“两个率先”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省域民生保障指标体系,以评估全省和各区域民生保障状态和进度水平,统筹民生保障的实现时序,在政策层面上发挥民生保障指标体系的战略导向作用,保证实现“两个率先”的政策需求。而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在构建民生指标体系方面,大都是突出民生指标下二级指标的差异(李志强,2010;张香云,2010;孙鸿凌,2010)和民生指标赋权的方法的多样性(胡繁印,2010;李志强,2012;王选鹤等,2012;王青,2014)。关于民生保障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比较匮乏,具体的民生实现时序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研究“江苏民生保障指标体系和实现时序研究”即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

二、江苏省民生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民生保障指标体系的确定。本文建立的江苏省民生保障体系包括民生保障目标指数、民生保障协调指数和民生保障基础指数。民生保障目标指数具体分为:(1)就业与社保指数;(2)教育与文化指数;(3)住房与出行指数;(4)医疗指数;(5)生态与环境指数;(6)公共安全指数6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民生保障协调指数包括收入与消费指数和公共财政投入指数2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民生保障基础指数包括2个二级指标:经济发展指数、科技创新指数以及10个三级指标。

(二)民生保障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赋权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前者如德尔菲法、指标两两比较法,后者如变异系数法、熵值法、主层次分析法等。在真实反映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方面,两类方法各有缺陷。为避免单纯的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自的不足,较为真实地反映民生保障指标体系下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同时参考目前同类研究中运用的频度,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具体步骤为:确立递阶层次结构;采用萨蒂的1~9标度方法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推导出某一层次各指标的具体权重。在各层次单排序计算的基础上再进行各层次总排序计算。

具体权重计算过程如下: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求解特征方程:其中W为对应于λmax的特征向量,W的各分量Wi即为对应于各准则(或各指标)的权重。通过AHP方法,得到民生保障指标体系权重分布结果如下:

1、一级指标:民生保障目标指数(0.30)、民生保障协调指数(0.40)、民生保障基础指数(0.30)。

2、二级指标:(1)民生保障目标指数:就业与社保指数(0.060)、教育与文化指数(0.060)、住房与出行指数(0.045)、医疗指数(0.045)、生态与环境指数(0.045)、公共安全指数(0.045);(2)民生保障协调指数:收入与消费指数(0.240)、公共财政投入指数(0.160);(3)民生保障基础指数:经济发展指数(0.180)、科技创新指数(0.120)。

3、三级指标:(1)就业与社保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0.0162)、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0.0088)、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0.0088)、失业保险覆盖率(0.0088)、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0.0088)、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0.0088);(2)教育与文化指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面积(0.0225)、现代教育发展水平(0.0375);(3)住房与出行指数: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率(0.01125)、农村家庭住房成套比率(0.01125)、城市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0.01125)、行政村客运班次通达率(0.01125);(4)医疗指数:每千人拥有医生数(0.045);(5)生态与环境指数: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0.005)、地表水好于三级水质比例(0.005)、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0.005)、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0.005)、林木覆盖率(0.00625)、城镇绿化覆盖率(0.00625)、单位GDP能耗(0.0125);(6)公共安全指数:公众安全感(0.045);(7)收入与消费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0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060)、城乡居民收入达标率(0.060)、基尼系数(0.036)、恩格尔系数(0.024);(8)公共财政投入指数:财政收入占GDP比重(0.0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0.024)、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0.024)、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0.020)、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0.020)、公共安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0.020)、城乡社区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0.020);(9)经济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0.040)、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020)、城镇化率(0.020)、信息化发展水平(0.03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0.032)、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0.036);(10)科技创新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0.042)、发明专利授权量(0.030)、研发经费占GDP比重(0.024)、每万人劳动力中R&D人员数(0.024)。

三、江苏省民生保障评价和实现时序实证分析

民生保障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客观评价江苏省民生保障的现状、科学预测未来时期民生保障的主要问题、重点领域以及统筹规划民生保障的实现时序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支撑,包括概念框架、指标选取、权重确立、数据处理以及综合评价等。本研究将运用上述体系和方法,围绕2020年民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江苏省民生保障的现状和未来时期民生改善的实现时序进行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

(一)目标设定。由于民生问题和全面小康社会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而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江苏在这一进程中则要肩负着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因此本研究将2020年设定为有限目标年,民生保障各指标目标值主要来源于:(1)《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试行);(2)《江苏省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和《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从动态角度参考国际上衡量人民生活水平所处阶段的标准和从静态角度借鉴高、中、低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标准;(4)参考2007~2014年江苏省民生保障各指标数值。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尚未有财政收支的中长期规划,民生保障协调指数下的公共财政投入指数其所辖指标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等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缺乏明确的目标参考值,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这类民生保障协调指标的某种“内在稳定器”性质,即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各类民生问题的轻重缓急,较为灵活地调整公共财政在各类民生问题上的投入比例。

(二)数据来源。江苏省民生保障指标体系指标数据采集区间为2007~2014年,采集范围为江苏全省和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采用的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公开出版的年鉴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主要有《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2015)、各年度《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地市地方志(2008-2015)以及科技、人才等相关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三)综合评价方法。所谓综合评价,就是根据客观现象的影响因素,构建统计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求得综合评价值,最后再进行比较和排序的一系列统计分析方法的总称。本研究在民生保障体系构建、指标权重确定和选择指标标准化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民生保障指数。计算公式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根据2014年江苏省各三级指标实际值和目标值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比率。相对比率作为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结合权重可以得到每个具体指标的得分,并依次计算出江苏全省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民生保障具体得分,表1是民生问题解决总进程。(表1)

1、现状与进度评价。从各级指标数据看,全省民生保障总体水平较高。2014年,全省民生保障总得分为91.39(即综合实现程度达91.39%,下同),保持在达标基准(90分)之上。其中,民生保障目标指数得分为29.07(实现度96.9%),民生保障协调指数得分为33.67(实现度84.18%),民生保障基础指数得分为28.65(实现度95.5%)。但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城乡间差异。

(1)结构性差异。结构性差异表现为同一级指标下各指标的目标实现度差异。在一级指标上,全省民生保障目标指数实现度最高(96.9%),民生保障基础指数实现度次之(95.5%),民生保障协调指数实现度最低(84.18%),最高与最低相差悬殊(12.72%),而且三大区域无一例外。这一现象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周期有关,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民生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之后,可能会相对地减缓收入增幅和民生投入,这是一个阶段性周期性的变化——一段时间注重民生和收入,一段时间注重投资。

(2)区域间差异。在全部43项指标中,除公众安全感、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就业与社保等少数反映民生质量的指标相同或接近外,苏南地区在其余三级指标和一级、二级指标上全面超越苏中、苏北;苏中除在就业与社保二级指标上以及公共财政投入指数下部分三级级指标上落后于苏北外,其余各级指标也均领先于后者。民生保障水平的地域差异是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但差距过大势必将累及省域目标的实现,因此应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实际值相对比率目标值民生保障指数123江苏省29.07 33.67 28.65苏南30.09 34.83 29.96苏中29.14 32.15 27.41苏北27.96 29.6 25.96 30 40 30江苏省0.969 0.8418 0.955苏南1 0.8708 0.9987苏中0.9713 0.8038 0.9137苏北0.932 0.74 0.865

(3)城乡间差异。由于城乡社保体系一体化和原有城乡保障指标的逐步归一,本研究指标体系较少反映城乡差异信息。但从仅有的少数可以比较的指标仍然能够看出城乡民生保障状况,如住房方面,全省城镇住房成套比率指标实现度为100%,而农村住房成套比率指标实现度仅为77.13%;生态环境方面,全省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指标实现度为97.89%,而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则为89.47%。

2、时序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江苏民生保障的实现时序,我们将研究对象细化到江苏13个地市,同样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2014年江苏13地市一级指标层民生问题解决进程表。在此基础上,经过简单转换即可得到各地市民生问题解决时序得分表,其中,迫切度用民生保障目标指数的相反数表示,可行度1、2分别为协调指数和基础指数。(表2)

表2 2014年江苏省13地市民生问题解决时序得分表

基于以上各地市的综合评价,运用层次聚类法中的组间联接法将样本聚类。根据综合值、迫切度、可行度1、可行度2的得分情况,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本文默认聚类数为4)。

从实现时序综合值来看,得分高的包括南京、无锡、常州、和苏州;得分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南通、镇江、泰州;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扬州属于得分较低的城市;宿迁是得分最低的城市。

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同样可以得到迫切度、可行度1以及可行度2的结果:就民生保障迫切度来说,得分高的城市主要是连云港和宿迁;徐州、淮安、盐城则属于得分较高的城市;得分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和镇江;扬州和泰州则属于得分较低的城市。可行度1和可行度2依此类推。

从总体上来看,实现时序得分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苏南、苏中、苏北,这主要跟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南北梯度差异有关,即总体上苏南好于苏中,苏中又好于苏北。但是从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民生保障方面,传统的以地域为界的苏南、苏中、苏北版图划分已呈现出松动的迹象:除宿迁表现为全面落后外,在时序总得分上,镇江、扬州被分别归入苏中、苏北板块;在迫切度上,苏中南通已步入苏南行列;在可行度1上,徐州晋升苏中第二集团,而镇江、扬州则分别退入苏中、苏北行列;在可行度2上,镇江又一次退入苏中。民生保障水平三大区域交错现象实质上是在江苏加快苏南发展、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进程中,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在民生保障方面的反映。

四、结论及建议

截至2014年,江苏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多数民生保障指标已提前或接近实现,反映民生质量的民生保障目标指数突出,民生保障的总体任务已完成90%以上。下一步至2020年,江苏基本解决民生保障问题,确保第一个率先实现并为第二个率先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苏南近期基本解决民生和民生保障问题,部分有条件的地市成为江苏实现第二个率先的先行军;苏中地区中期基本实现民生保障目标,并不失时机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苏北尤其是宿迁等落后地区应进一步加快发展,蓄势储能,后期基本实现民生保障目标,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好基础。

为此,应以改革、发展和创新为突破口,着力解决江苏省民生保障存在的结构性、区域间、城乡间不平衡问题,促进下一步民生保障整体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是要突出“短板”环节,着力解决住房保障、现代教育、生态环境等重点民生问题;二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协调促民生;三是要坚持创新引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创新、发展促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人民政府.两个率先:江苏大地上的恢宏实践[EB/O L].ht t p://w w w.j i angsu.gov.cn/j syw/201412/t 201412 22_358285.ht m l.

[2]叶琛.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王选鹤,谢彦红,韩世迁,周超.沈阳市民生指标体系构建[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2012.5.

[4]薛珑.城乡居民民生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3.11.

[5]孙鸿凌.我国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6]张香云.民生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导向[J].中国统计,2010.6.

[7]胡繁印.民生问题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

[8]李志强.民生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赋权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3.3.

[9]王青,王娜.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17.

本文得到2015年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项目:“江苏民生保障指标体系和实现时序研究”(15SSL034)资助

C913.7

A

猜你喜欢

苏中时序民生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基于Sentinel-2时序NDVI的麦冬识别研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基于FPGA 的时序信号光纤传输系统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一种毫米波放大器时序直流电源的设计
苏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