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力原创,推进小肠疾病诊治技术创新发展
——访空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宁守斌教授

2016-10-21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艾素

中国医药导报 2016年25期
关键词:小肠息肉课题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特约记者 艾素

致力原创,推进小肠疾病诊治技术创新发展
——访空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宁守斌教授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刘志学特约记者艾素

在采访宁守斌教授之前,记者拿到了空军总医院的一份介绍资料。

这份资料说:“宁守斌同志现任空军总医院消化科主任、全军小肠疾病内镜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库;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疾病学组委员、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常务理事等……”

这份十分简要的介绍资料,让本刊记者对宁守斌教授有了大致的了解,随着采访的深入,资料中勾勒的人物轮廓,越来越具象了……

宁守斌教授近照

精益求精,解决世界性治疗难题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宁守斌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气囊辅助小肠镜诊治技术的专家之一”,作为重要的学术话题,这也是记者本次采访的初衷之一。因此,话题就从相关专业展开了。

宁守斌首先介绍说,由于小肠疾病起病隐匿、早期的症状特异性不强且探查困难,既往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是棘手的医学“黑匣子”。双气囊小肠镜应用于小肠检查是消化道内镜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一项Meta分析曾报道,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总体诊断率达85.8%。“因此,早在2003年,我就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该项检查技术;到了2004年,就逐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小肠镜下多种治疗新技术。我们开展的这些新技术也是与国外同行同步进行的,有些甚至成为领先世界的原创性技术,从而使我院小肠镜诊疗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由于空军总医院在小肠疾病内镜诊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2008年,该院被批准为“全军小肠疾病内镜诊疗中心”。2010年,宁守斌教授领衔开展的“双气囊内镜诊治小肠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了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宁守斌教授率先开展的几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小肠镜诊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项——

首先是“气囊辅助小肠镜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小肠多发息肉技术”。对此,宁守斌教授介绍说,Peutz-Jeghers综合征是一种较罕见的以胃肠道多发息肉和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息肉主要分布在小肠,常导致消化道出血、肠套叠、肠梗阻、息肉癌变等严重并发症。在过去,因为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因反复出现肠梗阻、肠套叠而不得不多次接受外科开腹手术,被形象地称之为“拉链腹”患者,部分患者在被动等待中因不幸发生息肉癌变而病故。

宁守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针对PJS诊治现状,我们积极开展了气囊辅助内镜治疗PJS小肠多发息肉的临床研究,并摸索出了小肠巨大息肉分块切除法、小肠内U形反转法切除小肠息肉等原创性技术,攻克了小肠巨大息肉内镜治疗的技术难关。他还透露:“关于这两项技术,我们曾与世界一流内镜杂志《GIE》的主编Wallace Michael B博士进行过学术交流。他对我们开展的这些新技术表示非常惊讶和赞赏。近期我们又开展了针对少儿PJS患者预防性内镜切除胃肠息肉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绝大多数PJS患者通过在少儿期主动进行内镜治疗,完全避免了外科手术,将原来被动的对症治疗变为主动预防性治疗。截至今年7月,我科已应用小肠镜治疗PJS患者300余例,小肠镜下切除小肠息肉5000余枚,其中直径≥30mm的巨大息肉1000余枚;90%以上的患者避免了再次开腹手术,穿孔发生率仅1.4%,术后出血发生率1.9%,无内镜治疗相关死亡病例。这为PJS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安全有效的微创诊疗方法,目前相关临床研究已经发表论著20余篇。

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外报道的PJS病例数最多的一篇文献是对13例Peutz-Jeghers综合征的79枚息肉进行了镜下治疗,其余报道都是散发病例。文献检索足以证明该项工作在本领域的先进性。

宁守斌教授率先开展的另一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小肠镜诊治技术是小肠金属支架放置技术。对此他解析说:“针对肿瘤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的小肠恶性梗阻患者,我们研究开展了单气囊小肠镜联合结肠镜放置小肠金属支架技术,放置最深部位达到了空肠距屈氏韧带约50至70cm处,并在国内外首次成功放置了回肠末端金属支架。截至目前,我院共对100余例小肠恶性梗阻患者尝试放置了金属支架,放置成功率94%以上,支架治疗有效率88%以上,这项新技术为小肠恶性梗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取得明显疗效。”

第三项技术突破是开创了世界首例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患者小肠血管瘤内镜治疗术。宁守斌教授详细介绍说:“对于BRBNS患者小肠血管瘤,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唯一可能的治疗方法为小肠移植。针对这一现况,我们在做了充分的临床调研后,对一名9岁的患儿实施了小肠镜下小肠血管瘤治疗术。经过临床实践,我们摸索出了硬化剂注射术联合APC凝固治疗术治疗小肠多发血管瘤的新方法,经内镜治疗后血管瘤几乎全部消失。这名患儿目前血色素水平已经恢复正常,取得了良好疗效。该方法为BRBNS患者小肠血管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又一项世界性治疗难题。相关内容已经发表个案报道,并被SCI收录。目前我们正在应用该方法治疗第4例BRBNS患者。”

此外,作为现役军人、作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宁守斌教授在开展多项前沿临床医学研究的同时,还是我军航空医疗领域优秀的科技工作者。由于宁守斌教授领衔开展的诸多国防航空医学科研项目涉密,记者不便了解和透露相关详细内容,仅了解到他在此领域负责全军“十二·五”重大课题分课题一项,并且承担着“十二·五”重点课题一项。目前,此两项涉密课题进展顺利,已经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今年,他又获得一项研究经费超过400万元的全军重点课题。记者相信,这些极其重要的军队课题完成后,一定会对我军国防航空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宁守斌教授作为第一负责人,近年来还获得了多项地方及部队资助的临床课题,如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细胞角蛋白作为评价胃肠道腺癌化疗疗效指标的临床研究》;全军“十一·五”面上课题《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治应用》。作为第二负责人,还参与开展了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资助项目《气囊辅助内镜对小肠肿瘤诊治价值研究》;2015年再次作为第一负责人获得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资助项目《少儿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消化道多发息肉预防性内镜下切除临床研究》;今年,作为多中心协作的分课题负责人,又获得了一项国家863课题,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产胶囊式内窥镜的评价研究》。截至目前,他已经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双气囊内镜诊治小肠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于2010年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

丰硕的科研成果,不仅昭示着宁守斌教授的医者风骨,其开展的国防卫生科研项目,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着他肩负的庄严的家国责任!

不畏艰险,危急时刻彰显军医风采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宁守斌教授对这首歌的感情很深,平时不忙时,经常会低声吟唱。言为心声,一个人喜欢的歌,也是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喜欢这首歌,事实上源自他的诸多救险经历。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汶川特大地震。震灾发生后的5月19日至21日,宁守斌教授主动请缨,和其他4名同志组成了一支“医疗抢救突击队”,徒步前往当时号称“死亡之谷”的一个危险峡谷,营救一批被困的受伤群众。由于路途凶险,在宁守斌教授等人赶去之前,还没有任何医务人员到达那里。他们每个人背负着重达30余公斤的抢救用品,爬山涉水地在不断发生的余震中,迎着不断从高山上滚滚而下的致命山石,手脚并用地艰难前行。宁守斌教授回忆说:“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我们都知道随时有可能遭遇被滚石伤到、被山体的滑坡掩埋等的险情而壮烈牺牲;但灾情十万火急,群众的生命安全也容不得我们考虑其他。为了到达目的地,我们不得不吊着危险的简易铁索横渡波涛汹涌的岷江。结果,由于我们赶尽了时间尽早到达,及时而又迅速地抢救了14名生命垂危的重伤患者,并为100余名受伤群众及时做了治疗,让这些早已绝望的受灾群众获得了新生……”

据记者了解,宁教授他们这种舍己救人的壮举,让空军总医院派出的这支队伍获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他们5人的事迹也被中央媒体广泛报道,赞誉为“吊索链的医疗队”。当5名队员九死一生完成任务归队时,留守的队员们一拥而上,紧紧拥抱,喜极而泣!因为自他们出发后两天的时间内音讯全无,战友们都在为宁守斌等5名队员的生命安全夜不能寐。鉴于宁守斌教授的突出表现,他后来被评为抗震救灾前线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三等功”;上级首长表彰他“当灾难来临,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不畏牺牲,抢救伤病员于危难之中;作为一名人民军医,时刻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此之外,宁守斌教授还多次参加其他重大及艰险任务,如抗击“非典”,多次赴西藏执行重要任务,2011年参加了赴利比亚撤侨任务,2014年作为空运医疗队教练组组长参加了朱日和2014卫勤使命实战演习。他在执行这些重大任务中表现优异,均得到了各级首长的肯定和表扬。

多项“首例”,临床创新为患者带去康复曙光

2014年12月24日18时30分,平安夜。空军总医院门诊大楼逐渐安静下来,唯有消化内科胃镜室还亮着灯光,那是宁守斌教授正在为一名不到10岁、身患世界罕见的蓝色橡皮样疱痣患儿进行小肠镜检查及治疗。患儿的病情非常糟糕,由于他消化道内长满了小血管瘤,而且长期出血,平均每2周就要输几百毫升血。据了解,孩子从出生到当时,已经输血近5万毫升。那次手术进行时,孩子已经快10岁了,出血持续加重,能缓解孩子出血症状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医生借助小肠镜想办法把那些出血的小血管瘤处理掉。孩子太小,肠子太细,手术难度非常大。在麻醉医生的配合下,宁守斌和他的团队连续奋战了4个多小时,为这个孩子治疗了10个回肠血管瘤,2个残留的结肠血管瘤。

谈到那次手术,宁守斌教授说:“我们创造了一个治疗该病的新模式!”据悉,这也是截至当时国内外第一例应用小肠镜治疗的病例。那个坚强的孩子因小肠移植需要巨额费用,而且几乎无法获得小肠供体,即使有供体,手术本身的技术难度和术后长期抗排异治疗,也是这个家庭难以承受的——宁守斌采用小肠镜为孩子进行治疗,无疑使同类患者看到了康复的曙光。

2015年8月,宁守斌的团队还完成了国内首例6岁以下幼儿内镜下小肠巨大息肉切除术。患儿是一名患P-J综合征的小姑娘,腹部CT显示其空肠上段有一枚巨大息肉伴部分肠管套叠。这枚息肉已多次引发小姑娘出现严重腹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因肠套叠加重而不得不接受急诊外科手术。经过细致评估及精心准备,2015年8月11日,小姑娘被推进了手术室。20分钟后,宁守斌终于将这枚巨大息肉完整切除,手术获得圆满成功!空军总医院“全军小肠疾病内镜诊疗中心”创始人毛高平教授对此评价说,近年来,由于内镜技术特别是气囊辅助小肠镜技术的发展,多数P-J综合征患者小肠巨大息肉可经内镜切除,从而避免了开腹手术。关于这个孩子的病情,宁守斌教授回到专业角度介绍说:“黑斑息肉症——从病名上就可以看出这个疾病的一些特征。黑斑,长在身体以及粘膜上。各种各样的黑斑,对于女性患者来说影响容貌,而真正致命的是体内的息肉。这些息肉广泛分布在体内的消化系统,医学界原本认为这些息肉多数是错构瘤,不会癌变,但后来发现,息肉存在癌变的可能,而且即使不癌变,也会因为息肉不断生长,造成消化系统内梗阻。至今为止,这个疾病还是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我们开展的小肠巨大息肉切除技术及对少儿患者内镜随访和预防性息肉切除治疗,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5年12月,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结合1000余例小肠镜下治疗的临床实践,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改良,近日成功为一名患者切除了小肠巨大脂肪瘤。该手术为小肠良性占位性病变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经检索,国内外尚未见应用该术式进行小肠占位性病变治疗的相关报道。

类似这样的“首例”、“未见报道”之类的创新、或者原创性临床探索,连宁守斌教授自己也说不清楚开展过多少例了,他对此归结说:“近些年来,为了满足患者的迫切需求,我们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拓展了小肠内镜诊疗技术的应用领域,在国内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先后在国际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为促进我国小肠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今,小肠镜治疗技术在我们医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临床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明显特色……”

还是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份有关宁守斌教授的简介资料,其中有一段这样的简述文字,我们把它作为本文的结尾:“作为一名军医,宁守斌同志忠诚于党,热爱国防卫生事业,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部队官兵和人民健康服务,医德医风优良,获得患者广泛好评。医疗技术精湛,善于创新,在小肠疾病内镜诊治领域开展了多项原创性创新技术,使我院小肠疾病诊治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小肠镜诊治PJS(一种罕见的黑斑胃肠息肉疾病)病人已突破300例,是目前全世界单中心内镜治疗PJS患者小肠息肉最多的单位。科研能力突出,目前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军队重大课题,2016年又获得一项国家863课题(分课题负责人),一项军队重点课题,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还承担了多项首都特色医疗课题及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科研课题。他是我军航空医学领域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我院青年医师的先进代表……”

猜你喜欢

小肠息肉课题
灌肉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一根小肠一头猪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